交 流 園 地

各位網友:

 有任何與氣功、保健、身心、生活或生命哲學相關的問題,可透過E-mail:tpchikung@hotmail.com詢問,若希望當面請教鍾老師,請來電(02-27517716),我們將為您安排。

 

 

:今天現代人碰到許多問題和難關都解決不了,「己私難克」問題究竟出在哪?

鍾老師:傳習錄中學生蕭惠問王陽明:「己私難克,奈何?」先生曰:「將汝己私來替汝克。」 王陽明指出如果人能把一己的私心拿出來,就能幫你解決問題。人之所以不能克服自己的問題是因為沒有為己之心。孔子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也就是說你所做所為都是做給人家看的,有為己之心才能克己,才能成功。甚麼叫為己之心呢?講練功夫好了,我們練習功夫的同學不少,但大多沒有真正為己的心,只為了增加活動力、增加一點體能、增加健康、或是試試看什麼叫功夫而去練功夫,那就不是為己 ……

 

:覺得自己的功夫有所進步,想藉此將精神寄託在功夫上,但實踐後卻發現無法找到真正的寄託之處。這是因為功夫進步還不夠?或者有其他原因?

鍾老師:功夫的境界是無窮無盡的,功夫的進步也是無限的。我們看功夫課就知道,有些同學的拳速已經很快了,過陣子再看,又變得更快了,那是因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持續不斷地超越自我,才能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向前。功夫是一種修行,不會因為經過多少年就可以畢業,不再需要鍛練。就像《道士下山》中的小道士以為自己的功夫已經達到頂峰,可以離開下山闖蕩,沒多久便意識到自己面臨了一系列問題,卻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 ……

 

問:馬步的要點為何?與我們所修練的氣功和功夫有什麼關連?

鍾老師:馬步,看起來或許普通平凡,實際上卻是中國武術中一項極為重要的身心靈鍛煉方式。為什麼叫馬步?因為在古代中國,如果想騎馬,首先就必須練習馬步,只有練好了馬步,才能真正掌握騎馬的技能。騎馬時,人不是坐在馬背上,而是踩在馬鐙上,跟隨馬匹一起奔跑,只有當馬匹緩步行進時,人才可以坐在馬背上。練馬步基本上是鍛煉我們的腿部肌肉。為什麼中國武術中有鍛煉腿部的馬步訓練,而外國沒有?這是因為馬步與中國文化中的六藝──射和御有關 ……

 

:如何加強自身,讓內在具備儒家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外在能夠展現道家老莊與外界相合齊一的能力?

鍾老師:儒家堅毅的精神和道家老莊的齊物逍遙,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在中國文化裡,儒道實際上是相互融合的。許多人在學習西方哲學、文學、歷史文化時,往往以分析的方式將中國的學問分開,然而,中國的學問是一個整體,儒和道都源於易經,易經是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其本質相同,只是走向不同而已。儒家注重集中,以克己復禮,守仁彰義,善養浩然正氣,擴張四端,趨善承德,以仁為己任,不以生害仁,成仁取義的大人心胸氣度,取丹心照汗青俠之大者的外王世界。而道家則強調放鬆,以空無虛靜放下人心種種之所執,涵養靈明慧氣,築鯤實無為之基,擴鵬飛萬里無限空間,入蝶化齊物之境……

 

:人生中的關係,緣起緣滅,生老病死,情緒隨之起伏飄搖,心受,情覺互起,業風吹起的當下,分得愛憎,如何能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鍾老師:這牽涉到人的根本問題,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人是動物的一種,既然是動物,一定有動物性在裡面,因此,孔孟老莊和佛家各種教派都希望人能透過修習調和這種動物性,來達到身心靈的平衡。動物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生存。這個動物吃那個動物,甚至把人吃掉,我們覺得動物很殘暴、很奇怪,但其實自然界就是這樣,是我們搞不清楚才覺得奇怪……

 

:功夫對練時經常掛一漏萬,注意了這拳漏了那拳,生活上也常顧得了這個就漏了別的,如何改善?

鍾老師:人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觀察是極其重要的,小孩子學東西看到什麼學什麼,很快就學會了,他的觀察是全面的,因為沒有心機;我們成年人充滿心機,有許多自己的意見想法、分別取捨,就很難做到全面觀察。以功夫鍛練來說,同學們不僅在對打中觀察不全面,課堂上我做了多種示範,可大家的「眼力」依舊有限,看不見的還是看不見,這方面不突破……

 

: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這話每個人都適用嗎?

鍾老師: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他的資質,有他的故事、成長經歷、未來去向,無論成敗,都值得借鏡參考,沒有人是沒用的。佛家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任何一個東西的存在都有它的意義。我沒去看花時,花對我不起作用,當我去看它時,花和我之間便產生了一種很獨特的關係,美感、感傷、愉悅,各種情緒都可能湧現,或悟出一些道理來。花開花落,花自飄零水自流,不從感傷的層面看,它的凋零、衰敗也會是一種啟發。花對我而言可以有多層意義,我對家人、朋友、同事甚至不相識的路人而言,也可以有多種意義……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念」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鍾老師: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和一念地獄一念天堂,意思是一樣的,一念影響的不只是自己一個人,也可能引發一場戰爭讓所有人都遭殃,問題是,引發戰爭的人不認為自己是魔,大家都覺得自己的念是佛,是善,別人的念是魔,是惡。拿二戰時德國希特勒認為英法美俄等協約國施加於德國的凡爾賽條約是極端侮辱的不平等條約,因不願永遠受困而發動二戰,當時協約國以為的對,在德國來說卻是極大的錯。今天俄烏戰爭,明明是北約和美國處心積慮,五次背約東擴,又不想自身加入,便誘使無知自大的澤倫斯基,不惜犧牲烏克蘭老百姓的生命,當作戰爭代理人,害人害己,天下大亂……

 

:時局混亂,真假訊息滿天飛,關心則亂,不關心也亂,如何看清時局穩定心緒?

鍾老師:人生一路走來看似有規矩、有法則可循,但在規矩法則之下,也伴隨著各種狀況,形成所謂的亂。亂是人的一種感覺,當事情發生非我所料,不合我意,受影響又不能掌控時,就會感到亂。我們總以為亂源在外頭,戰爭、疫情,或某個多嘴的人,但真正的亂源其實是在我們內心,我們有許多期望和預設想法:要成功不要失敗,要健康不要生病,要樂不要苦,要富不要貧,要這不要那,固著想法愈多,愈容易感到亂,因為宇宙運行不是跟著我們的期望走……

 

問:生活中有各種人情事變,有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等影響,心很難不亂,心的問題如何改善?

鍾老師: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見「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對聯讓他驚疑不已!而今天元宇宙的虛擬世界,卡繆《瘟疫》中的疫情,可能引至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俄烏戰爭」,繁雜現代社會的身前身後事,困擾著人們。今日不知明日事,心事無人能解,甚而無人知曉,究竟真實是如許難求,或許上帝本就設定人們無法面對災難和困惑時,寧願相信虛假或者我們自己的執著?因為我們都吃了那個「上帝的」蘋果!其實心的問題也是身的問題,身體失衡了,心裡就會覺得不順暢,日積月累便形成病灶……

 

:反者道之動,反的力量從何而來?如何在人生逆境時找到轉機?

鍾老師: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許多問題,能否順利解決往往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它。好比新冠病毒對人的性命有威脅,但面對同樣的狀況,有人泰然自若,有人非常擔心,有人急躁,有人和緩,有人確診了卻如沒事般,有人沒確診但滿腦子都是萬一確診了怎麼辦,胡思亂想結果,狀況或者敵人還沒攻進來就先將自己擊垮。因而有人急著打疫苗,有人卻怕打,有人會不想打,有人以為打了就完全的安全,有人打了疫苗一樣有突破性感染,有人不打疫苗卻沒感染,有人打了疫苗也還是會怕…,總總面對疫情的心態,刻劃著眾生惶惑和世相浮沉,多半人心中都隨著新聞和網路報導而浮動……

 

:生活中總有做不完的事,常為此心煩氣躁,連帶狀況一堆,毫無安頓之感,如何改善?是否要先靜心?

鍾老師:現代人的最大問題是身心不能統合,知行分離;為知而知,什麼都想知道,不知便感不安;知而不行,汲取大量資訊,滿足於知卻不踐行;行而不知,瑜珈、健身房、深蹲……流行什麼就做什麼,不適合自己的也做,怎麼傷的都不知道。人有七情六慾,心思隨時都在運作,這些運轉全部倚賴身體內部的調節機制自動控制維持平衡,心思運轉極度消耗能量,當能量不足,來不及補足,調節能力立刻下降,身心無法整合,輕則心神不寧,重則精神分裂……

 

:生活中如何面對他人突如其來有意或無意的言語嘲弄?當下該如何應對才不失自己的平衡?

鍾老師:所有事情的產生都是一種現象,這些現象有緩慢的,有快速的,有的有規律,有的沒有規律,當你跟不上它的速度,摸不清它的律動法則,就很難應付。如真有狀況,要如何應付?必須有王陽明的能耐才行。王陽明當年碰到的問題一籮筐,但他都有辦法面對處理,那是極難的。王陽明為官時整日被人告、被刁難,閹黨、朝中大臣、朋友,各種人都要害他,為什麼?因為他太過正義,俗世就是如此,你若正義就滿街都是敵人……

 

:困於人情事變,需要大力方能解困,但人在此時總是虛弱多疑,即便有人願意相助,你也無緣承接,去向吉凶終究是自己的選擇。平時如何培養大力,在必要時能趨吉避凶依自力解困?

鍾老師:「大力」是人生命裡最重要的東西,沒有足夠的大力,生命難以前行。一般人不解大力為何,以頭腦為主的知識份子認為學問淵博,深思熟慮,觀察入微又能學以致用,便近乎擁有「大於常人的能力」;而主張身體的運動員或軍事武技的特種兵便主張重訓體能,擁有極限操練體能為「大於常人的能力」,這是一般人從身心二元的角度來界定人的「力量表現」。身心雖都是人的力量,但卻不是真正的大力,儒釋道三家都有其對大力不同境界上的要求和說法。佛家講修煉,就是要修煉大力,問題是,佛家沒有講大力怎麼修得……

 

:人如何活得快樂又自由?怎麼看清楚事物,有自己的真正看法?

鍾老師: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們先回到自身來看,人究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或是和自然齊一的生命體?如果是獨立的個體,就有辦法創造所謂的天命,如果是和自然齊一,那麼就應該按照自然律,才有辦法找出生命的去處。屈原在當楚國大夫時,由於不滿楚懷王所訂定的策略而寫了〈離騷〉和〈天問〉,內容主要是談人的生命價值等基本問題。兩千多年後,王陽明提出一個很根本的問題一一格物,格物究竟有沒有意義?格物為的是什麼?今天科學中有兩個流行說法,「量子」與「熵」,可供有識者細想和參悟,說不定能助意欲更高修練習者行腳天下,探究其極。在物理上,量子理論很是複雜和精微,但只取其象按其質和變而論,可能就比較容易掌握……

 

:練功蠻長一段時間了,功夫依舊難以突破,生活常常處於緊繃狀態,遇事容易創傷,如何重新調整?

鍾老師:中國功夫是結合氣和武術走進道的一種境界,這境界包含儒家所講的仁、義、禮、智,道家的虛、無、空,和禪宗以直覺運行自身的生命律動。功夫修練的關鍵,在於定、靜、安、慮、得的淬煉,體會當中的道理,才能有更上層樓的表現。所謂定、靜、安、慮、得的淬煉,其實就是我們的整套練氣功法,從初級、中級,到太極。初級功法可以讓身體進入定的狀態,不斷地練它,就會發現氣真的會下沉。我從來沒有要大家把氣帶起來,把氣帶起來很容易,下沉就難多了。初級功法是築基,初學者只管練就是,不用想其中的道理,真要有所體會、有所收攝,必須進到中級、太極的層次之後,回頭去看才能明白……

 

:在平靜的環境中培養靜心能力,其效果何以不如在混亂的環境中好?

鍾老師:平靜和混亂都是個人的主觀感受,沒有絕對標準,在同一個環境裡,我覺得平靜,你可能覺得混亂。感覺平靜,表示那裡的事物是你熟悉且能駕馭的,也就沒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靜心上,因為環境中沒有衝突或刺激,沒有引你注意使你專注的事物,身心不需立即做出反應,自身弱點不容易顯現,即便心靜了,也沒有調整或改變什麼。不像在混亂的環境中,出現的事物是你不熟悉或不能駕馭的,情急之下,為了保護自我會有一些戰或逃的本能反應,自身弱點容易顯現,此時有足夠的自覺就會清楚看到自己的慣性反應如何不妥,這才發現可以有另外的選擇……

 

:練氣的人如何看待氣?是否把氣當身外之物?

鍾老師: 把氣當身外之物,若是指不那麼在意氣練得好或不好,練得是否到位,那是可以的,因為不求的心態有助於學習。但若是不重視它,隨便練練,想到才練,有空才練,不知道自己在練什麼,不明白氣和生活、生命有什麼關連,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過程中也就不會調整,漫不經心的學習,練了也是白練。正如所有政治制度的劃定和設計都有其獨特的架構和理念,當時擬想的人都是費心思量,通盤考慮,眾志想定,從長計議後才落實下來的,理應問題不多,或有修正之方在其中,可落實後,剛行之時也都還好,慢慢地便問題百出,如不修正補缺,便會無法實施而崩壞。好個民主制度,從前似乎運行不錯,可久了便出現「民主崩落」之現象……

 

:生活中已是狀況連連,又逢新冠病毒肆虐,心裡十分不安,如何將不安的心安下?

鍾老師: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在得意時心喜若狂,在失意時心灰氣餒,心無時不受驚擾。心寄於身,心的問題根源在身。人最怕死,最擔心身體受損,若能了卻生死,以天下觀代生死觀,打開視野,放大心胸,就什麼問題都沒有,倘若不能,便覺時時有問題,處處是問題。從個人、家庭、社區、社會、國家,到整個地球,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問題,因為人腦中有太多的想法和觀念,有太多的「應該」;應該結婚生子、應該賺錢買房、應該這麼做才對、應該聽我的、應該實行民主、應該廢除死刑、新冠病毒太可怕了應該戴口罩……

 

:認識自己的身體比認識心靈來得容易,當看到自己比較陌生的一面時,難免會緊張甚至害怕。如何認識自己?如何不被雜亂的心思牽引,使心靈收放自如,生命更加綻放?

鍾老師:認識自己,這是個大難題,多數時候我們都誤認了自己;以為自己是個能夠面對問題的人,可當問題真的出現時,情緒一起,原以為的、那個勇敢的我不見了,換來一個躲在背後不敢面對的、陌生的我。但事情過後,危機解除,我們便找理由、編故事,讓自己快快回到先前那個熟悉的我,而狼狽樣的我則被刻意略去,也因此,下次那個我再度出現時,我們依舊感到陌生。如同遊行戴上面具或蒙面,遊行和平示威很容易就變成暴動,因為警察很難認得出誰是誰。同樣政治人物戴上他們的主張作為面具掩飾其詭異的作為,一般人也就很難察覺他們在做什麼 ……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得一的道理為何?

鍾老師: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得一是什麼意思?我們先來看老子前面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其實就是道,得一簡單講就是不分別。如何得一?有三個步驟,首先是身心合一,透過練氣和功夫使身體的氣和力高度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其次是與天地合一,體會人在天地間的道理、價值、意義,跟天地學習,我們的生命觀、生命能量就會越來越大。第三是與眾生合一,也就是無分別見;不管我們怎麼生活,總離不開人群,沒人能在完全孤立的環境下獨自生活,否定人群、排擠他人日子會很難過 ……

 

: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最後一段,圓測和尚以非力、非敵對、如如不動化解外族人對大唐的仇恨,我們修練氣功和功夫是否也應抱持同樣的態度?

鍾老師:狄仁傑是武則天時代的人物,圓測和尚以非力不動武的方式化解干戈、化解仇恨是電影裡的情節,而歷史上也確實有不用武力化解干戈的真實片段,譬如歷仕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郭子儀,他智勇兼備,又善與人和,跟外族突厥勇士們都能成為好友。有一回外族逼近邊境,皇帝要郭子儀帶部隊去和他們對戰,郭子說不用,只帶幾人前去即可。去到之後,那些外族朋友果然把他當兄弟,一笑泯恩仇,大家飲酒作樂,化解了一場干戈。有些人會說,如果對方不聽郭子儀的,他去到不就被剁成肉醬?這就牽涉到郭子儀的判斷,他對外族友人的了解,以及對整個狀況的觀察,最重要的是,他去到時的個人表現 ……

 

:功夫對練,別人的強項適合我們練習嗎?想把動作做好,需具備什麼條件?

鍾老師:功夫修練過程中,每個人的動作都不同,即使學的是同一個動作,但各有各的體會和詮釋,表現出來的都不一樣,因為動作是整個人在當下的身心展現,看似簡單的肢體運作,實際上是由複雜的識心所控制。別人的動作看起來很厲害、很有效,想去學它,不是不能,而是有條件。一是你能否看見或感知、察覺到那個動作從表象到內裡究竟藏有哪些力量,以及那力量如何形成?二是自身有無和它相稱的力量……

 

:孔子談事理比老子明確,有什麼特別因素?老子的人生哲理與孔孟有何異同?

鍾老師:老子和孔子的人生哲理走向不同,可都源於《易經》,「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兩人都談「生」,宇宙萬物之生,只不過,老子偏重人和物的問題,孔子偏重人和人的問題,切入點有別,但目標皆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孔子走乾的路屬陽,老子走坤的路屬陰,屬性不同,表現自然不一樣,但一而二,二而一,可以分別來說、來看,卻是一大整體的兩面相,不可分割,習者若懂得將二合一,便有機會掌握其中最大神采。換句話說,道(生命境界)不同,但來源一樣,可以互相為謀……

 

:顏元說「庸人苦無氣,氣能生志;學者患無志,志能生氣。」我們練氣之人又該立什麼志?

鍾老師:顏元是明末清初的高人,與宋明理學人物沾上邊,有人將他列入,有人不列,基本上他是反對宋明理學的。宋明理學講格物窮理、格物致知,顏元說「庸人苦無氣」,庸人是凡人,凡人欲望多,心浮動,有所欲卻無力執行,想念多而能不足,便實現不了。顏元講:「志氣如刀,集義如磨刀;常磨則鋒芒常銳,不磨則鈍矣;一不義之事傷之,則刀摧折矣。」凡人皆怠慢,精進心不足,身心多困生活瑣事疲備不已,主因在於不曾練氣修身,當先天氣漸沒,又無緣習後天氣補不足,很難從一般知識才藝中架構成就個人身體持續健康,擁有在工作上、生涯規劃上、深入生命深度上,和遊藝人生情趣上的能力,也就是修身不足便無以齊家、治國和平天下了……

 

:《將夜》劇中有不惑之境,孔子也說四十而不惑,請老師談談不惑,人如何能不惑?

鍾老師:《將夜》是以儒家為軸,結合佛家道家說法構思而成的玄幻劇,當中提到修行境界,從初識、感知、不惑、洞玄、知命,到無距,可說源自於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不惑已是第三境,始從十五志於學至四十不惑,共約廿五年,可見即便夫子所期,對一般人而言,顯然非易事。常人一生多半在惑中,因無明且執著於是非、善惡、好壞、真假之念,擇其一端卻錯把假當真,把惡當善,把非當是,幾經挫折,失了自信,「或心」更重,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疑神疑鬼,胡思亂想,能量消耗,身心陷入惡性循環……

:宮鬥劇中描寫許多人性的陰暗面,現實生活中若遇到此類心機重的人該如何應付?

鍾老師:宮廷爭鬥,爭寵、爭權、爭皇位,古今中外皆然,只是表像不同而已。宮裡人爭鬥,基本上是為了生存,一時鬥勝,也只是保一時之命,想要活得久,還必須夠強才行。因此,有權力的人都拼命鬥,沒權力的就設法沾邊,選邊站,有點能力的可能兩邊都不沾,直到出了事,自己沒法處理,最終還是要沾的,只有能力超強的才可以不沾邊。一般都會沾兩邊,甚至三邊,因為出問題只是早晚,怎麼都逃不了,好一點的可以撐過十年、八年,短一點的三、五年就出局了,那是人類的生存難題,受生物本能限制,沒辦法的事……

 

:百年中國裡,不管是新儒家、西化派、佛學大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派,所有大師不過能影響一代人而已,後繼者十分有限。近代的南懷瑾、金庸,其作品在文化界產生相當廣泛的影響,讓世人重新體認了傳統文化的境界,徐克較少被談論,影響力不下於前兩位。時代變化太大太快,我們如何看待、因應這些變遷?如何自強不息?

鍾老師:民國初年西風東漸,所有人都認為中國的東西不行,其實是當時的主政者沒有能力處理事情,致使中國文化和學術不能成為經世致用的東西。不能用,打不贏,就被認為是廢物。但真的打不贏嗎?不是的。五四運動主要強調兩個東西,一個是「德」先生,一個是「賽」先生,前者指民主,後者指科學,科學發展對國家來說有其必要,但實行民主真的有幫助嗎?當時搞新文化運動那些人並不真的了解民主,只覺它是有用的,因為那時的民主國家一個比一個強。但事實上不是該政治體制真有那麼大的好處,而是搞這個政體的國家都是從工業革命裡得到益處,從資本主義得到動能,從民主裡得到發動武力脅迫中國買鴉片……

: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包括想法、理念,既然都是能量,我們的思維又何必那麼費事的理頭緒、作解釋,搞得一團混亂,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沒有意義?

鍾老師:人生從某個角度來說,是由極複雜的能量流場所建構,思維是一堆能量的竄流,能量無形且隨時受環境影響;正在構思一個道理,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思維又轉到別的地方去了;自以為很合理的解釋,經由言語表述,對方竟完全不能接受,簡直無法溝通,那麼腦子裡那些思維又有何意義?獲取知識、接收外來訊息越多,頭腦越混亂,理不出頭緒就開始心煩,你以為將道理說得夠清楚的了,對方聽到的卻是罵聲連連,怎麼聽得進去……

 

:電影《劍雨》裡,女主角的劍法有破綻,是否意謂著身心靈有缺?生命運轉中當發現自己有缺時,如何補缺?

鍾老師:《劍雨》這部電影拍得極好,由吳宇森監製,蘇照彬導演。蘇導構思這片有多年,是吳宇森看過劇本後鼓勵他開拍的,果然口碑很好,不論藝術或技術成分都一流,內容更是精彩。故事發生在明朝,有一暗殺組織「黑石」,首領轉輪王是個太監,他一心想奪得羅摩尊者的遺體,重振雄風,當個正常男人。羅摩是天竺高僧,八百多年前渡海來到中原,練成了絕世武功,死後遺體下落不名。幾百年來,各路江湖高手無不想搶得羅摩遺體,藉以練就絕世神功,稱霸武林,稍有傳聞便鬧得腥風血雨。大家都想得絕世神功,卻不知神功是從破綻中修正來的,看不到自己的缺,又何能藉由外在神丹密法而提升自己……

 

:練氣從初級、中級到太極,體內氣的運行有何不同?與功夫運作的關連為何?

鍾老師:大禹開國以誠立夏,故能奠五千年之基;漢唐盛世以開闊容納、自強不息大方經略有見於四方;宋明以經濟和睦共榮世界,融會先秦諸學促使鄰邦改革新民昇化;清外族入治卻創最大疆域和更深沈之民族文化融和。氣功和功夫都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和還虛入道之境,其境之大與中國歷史文化之轉進昇華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談到氣功和功夫修練,必先談陰陽動靜,因有從動來修、有從靜來修;動的部分屬陽,靜的部分屬陰,陰陽合和是太極的運轉模式,有陰有陽才能形成所謂的道心,沒有道心的修練,不但運轉效能有限,其層次、境界,和道藝都未入味……

 

2018功夫心得

 

:上功夫課時,老師常要我們趕快進入狀況,請問進入狀況所指為何?

鍾老師:課堂上我常要同學們「趕快進入狀況」,是希望大家停止心思運作,如同禪門一指禪般直指人心,省去不必要的心理盤算、準備,以及不敢面對的拖延心態,直接走進功夫裡。處理任何事情都一樣,多餘的心思運作只會讓人遠離狀況,增加心理負擔,分神分心以致在狀況外,譬如拍電影導演要你當主角,可你到了片場,看到一堆大咖演員就開始緊張了,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心思不斷竄出,越想心力越弱,輪到你上場時,主角便成了路人甲,這就是沒有進入狀況。不相信自己做得到,最後當然做不成……

 

:生物演化時程緩慢,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所處環境原本變化不快,但由於人的大腦發達能建構想像世界進行合作,社會急速發展,人為環境不但破壞自然,連人自身都來不及適應,沮喪、憂鬱等心理問題接踵而至,如何調適?

鍾老師:生物演化經由天擇,適者生存,能留存至今的物種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環境適應問題,但人類除外,人類生存靠的不是個體而是群體,而且是極大規模的群體,身體虛弱、適應環境能力不佳的個體一樣可以存活,甚至可以長壽,只是會活得很辛苦。人類文明在進展過程中不斷製造取巧機制使人逐漸偏離自然軌跡,近幾百年來的西方科學發展尤其明顯,往好的方面說是為了製造幸福,不好的方面則是讓人變得更取巧、更投機,凡事求方便,許多人就不願意努力,願意努力的心也靜不下來學習。方便雖然可以省下時間做有意義或真心想做的事,但諸多方便加在一起,時間並沒有省下,只有更忙碌而已。現在人手一機,隨時冒出一堆東西來打斷正在進行的工作、讀書、開車、用餐、睡眠,社群24小時連通世界各地,時時有事進來,已讀還不能不回,每個都要反應、要處理,一刻都不得安寧,人忙心亡也就沒有自己……

 

:心愈自由,想得越多,認為好的壞的也愈多。看似自由的心,反而因其強大的活動而蓋住了我們的靈,心的運作原本應該包含靈在內,為何心的活動越強大,反而把靈隔絕了?

鍾老師:人的心理活動,有情緒性的感覺、情感,也有表達性的思緒、思想等執著和罫礙,這兩種心理運轉都會影響內在的自性,影響我們的靈性。靈性屬直覺、直觀的深層潛意識層次,與屬意識層的思緒覺受面本不相同,如八識中前五識皆為思緒分別、覺受判斷的感知面,而後三識與自性、心靈和物自身(性靈)有關。靈性原本清如明鏡,活活潑潑,物來照物,物去不留。可我們常有一些念頭和想法,由於不能「無住生心」,思維很容易抓著某個念頭不放而鑽下去,情緒跟著來,此時靈性如蒙了塵的鏡子,不能照物也就失去活力……

 

:功夫對決,一橫一豎,我們在這學習的過程中要如何提升自己去體會這其中的境界?練功如何才能做到發力而不用力、鬆而不散?老子道德經有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可否解釋恍惚在練功、功夫中的狀態?

鍾老師:電影《一代宗師》裡說「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輸了,你就倒下;贏了,才能站著。」一橫一豎看似講輸贏,實際上是說精神;橫代表躺下,精神散漫,無所事事,放棄人生;豎代表挺身,書經的我武維揚,彰顯精神奕奕,努力前行,自強不息。人活著總要做一些事,對周遭的人事物,能改善的就改善,能貢獻的就貢獻,對自身來說,應如孟子倡善和致良知一般,養其浩然正氣秉沛然莫之能禦之心,能做最好的調整就做最好的調整。中國功夫的特點是,習者可以從練功過程中看到一種力量,一個精神指標,不是虛幻意識,而是真實存在的動能……

 

:「我是誰」重要嗎?功夫修練和精進談「我」的意義在那裡?功夫對打中,如何封住對手?生活和工作上又如何解決問題和狀況?這些有關聯嗎?

鍾老師:「我是誰」當然重要了,可一般人不會覺得它重要,現在大部分人都將生活重心擺在所謂的社會成就上,古人講的衣錦榮歸,或今人講的位列社會前五個 % 的人;有名的、有權的、有勢的、或有財的;沒有的想得到,有的想更上一層,那些是學校教我們的、政府宣導的,和傳統裡面的一些說法,滿足這些條件就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揚,那是生活和生命的支柱,比我是誰重要太多了。與其問「我是誰?」,大家更想問「為什麼我不是誰?」……

 

:勇氣和膽量不足是否會阻礙功夫精進?如何克服?功夫修練一段時日之後,發覺自己多了點仁義之心,功夫與仁義有何關連?

鍾老師:少有人天生下來就勇氣十足,膽量大,什麼都不怕,一萬個人當中也很 難找到一個。軍隊裡士兵不是每個都那麼勇武,怎麼樣才能反弱為強?孫子認為要點在於練兵,不斷地訓練他們面對狀況而不感到害怕,最好的方法就是苦練。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才能增益其所不能。該練的都沒練,該學的沒學,或練得不夠,或學得不足,吃的苦不夠多,練習時精神散漫,狀況一來當然怕了……

 

:「法不自生」與功夫有何關連?如何在見生死的功夫對決中「踏中宮」,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鍾老師:法不自生是佛學裡對有情娑婆世界無明眾生,營營追求名利、五毒等外緣的一個看法;眾生以為有情有義,實則一切皆六緣塵影,夢幻泡影;眾生以為有情來下種,應有所得,殊不知有意並不能使法性種子自生,亦不從他緣而生,有情有義,亦不見得法,因緣法相空,又何能以心意情懷見法性;所有因緣皆妄相,以眾生流轉之情所見之得,不見法中可尋,所以因地果還生,如敲鐘起梵音,音傳而法不見得,一切種種唯待俱足,心念起便聽不見梵音……

 

:為什麼相信也能成為力量?功夫對練時想嘗試做柔的動作,相信自己能做到就可以跨越能量的侷限,這樣不會太盲目嗎?在生活上,信念難道不能作為一種指標?

鍾老師:相信就會有力量,這句話只是口號而已,有鼓舞作用,但能否助你達成目標,還要看你相信的究竟是什麼。相信自己能做到,這是自我勉勵、加強信心,若事情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特殊的境界,當你嘗試去做時,發覺是可能的,這時自推一把,「我可以做到」,那就有機會達成。通常宗教、政治、軍隊,和商業團體都是最常使用「信念作為力量」以達成其推動事務的目的,即便如此,這類「弄假成真」的想定,可能成真,也可能是假,真假之間,有太多變數和選項……

 

:練了氣功和功夫,想再藉聽講和閱讀經典了解其背後哲理,但發現不容易懂,勉強弄懂一點,也可能只是自己的理解,仍在自己的認知範疇內打轉,如此又怎能跳出自我框架、看見自己的問題,進而調整改進?

鍾老師:經由聽講或閱讀,不論內容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懂,其實不是真的懂,只是知道或理解,僅就自己的經驗來印證,擷取的也只是和理性思維有關的部分。如果內容涉及的不只有理性,還有物性、感性、覺性、靈性,甚至性靈,如一首詩、一幅畫、一支曲子、一部電影,或是一個功夫片段,能懂多少,端看閱聽者的生命層次到哪個位階。若再經語言、文字轉述,那已是第二義了,離本體更遠,要真懂就更不可能,尤其氣功和功夫這類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東西……

 

:如何才能由內而外看見「一花一世界」?

鍾老師:宇宙萬物都有其根性,花有花的根性,石有石的根性,人有人的根性,不同的物種根性不同,鐘鼎山林,各適其性,天地造化究竟其中,所見的世界自然不會一樣。而同一物種,由於際遇有別,看到的世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尤其人類,人的大腦異於其他動物有獨特的認知功能,人能思考,以致於能創造想像的世界。當不同人的諸多想像集結有了共識之後,人類社會便得以推展延續,不過也因此,我們出生後還需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學習,才能在人群社會中生存、茁壯……

 

:功夫的空柔動作是在身體進入什麼狀況下才可能體現出來?

鍾老師:別人示範再多的空柔動作或解釋那動作要怎麼做,對我們來說幫助有限,不是人家說得不夠清楚、示範得不夠徹底,而是知必須透過行逐漸內化到身體裡才能成為真正的知,方能為我們所用,那需要行之又行,不是一朝一日可以練就。不行、不練、不做,不會發現問題在哪,每個人的身心狀況、個性有別,同樣的動作,有人做來簡單,有人做來困難,行了之後自己的真正問題才會浮現,再邊行邊調整……

 

:孫子兵法與功夫修練有何關聯?

鍾老師:孫子兵法的最高目的是平天下,修練功夫的主要目的是平自己,兩者道理相通。孫子談兵法,兵法顧名思義是打仗用的,可孫子談的是最高兵法,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多理念,那就不只是用來打仗,也可以用來做人,和功夫一樣,在人生推進過程中隨時都可能用到。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生活中有許多事物不斷在交織運轉,有我們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可能關係到我們的生命,關係到我們的未來、現在、當下的所有狀況,如果我們毫無所覺,不懂得體察,也無能力應付,那麼一生中就很難有平衡的生命運轉,做不了真正的自己,只能做個滿是「自我」的人 ……

 

:看他人和看自己,兩者有何不同?改變功夫的動作很不容易,在生活和工作上更難,為什麼?

鍾老師:看別人和看自己通常是兩回事;看別人「很容易」,一下子就可以挑出許多毛病,這個人很惡毒,那個人很八卦,這個人愛算計,那個人會偷懶;看自己呢?愈看愈覺得委屈,老是給人欺負,有人在背後說我壞話,有人曾經給我臉色看,有人刻意出重拳打得我好痛,壞人都被我遇上,上天真是不公平!而真實狀況則是,人的本性差距不太,別人有的毛病我大概都有,只是看人家的問題容易,看自己的難。「吾日三省吾身」、「反身而誠」、「自反而縮」,道理聽了很多,但聽歸聽卻進不到身體裡,有聽沒懂就做不出來,或根本沒有嘗試去做 ……

 

:如何面對陰氣的干擾?

鍾老師:所謂陰,是相對於陽的一種說法;生若為陽,那麼死就為陰,笑口常開為陽,愁眉苦臉為陰,白晝為陽,夜晚為陰。就人的精神能量來說,活著時稱陽氣,死後變成游魂稱為陰氣。陰氣的存在,對太陽系中有日月朝夕相伴的地球人類來說,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它而已。若以平常心去看,其實是沒什麼的,就像有親人過世,我們去殯儀館送行,那裡陰氣很重,但因為是至親非去不可,而去了之後也覺得還好。若不是至親好友,只因人際關係必需走一趟,由於不是出自真心,對於所謂的陰氣,不在意還好,越在意就越覺得怪 ……

 

空氣中帶電荷量變多時,是否影響人的覺受反應?當覺受與平時不同,適應不及,該如何控制好狀況?

鍾老師:任何空間裡都有電場、磁場,和各種電磁波,甚至不同的陰氣、靈能、妖風等,一個屋子裡就有許多種能量場,有人體發放出來的,有物品、家具、設備、牆體輻射出來的,或神龕、先祖牌位、古董、宗教法器等產生的;屋子外就更多了,天氣一變,氣溫升降,空氣裡的電荷變化極大,加上節氣變動就更大了,還有太陽系裡的太陽風、五星連線,或流星雨,都會產生強大的干擾能場 ……

 

:上太極氣功課有一段時日,但在功夫對練時,動作還是很難連成一貫,上下不通,缺乏整體感,如何調整?

鍾老師:太極氣功運行,雙腳移動同時兩手、腰部、肩膀、頭部及體內都有相應的變化,由於動作緩緩推進,習者感覺肢體變動是相連的,但是否就真的連綿一貫調和一統?其實自己不容易察覺,因為沒有外在壓力,沒有敵人逼迫,沒有時空壓縮,失衡或不穩的狀況並不明顯。但功夫就不同,兩人對打,一橫一豎在剎那間就決定,腳動了而手沒跟上可能就沒了機會,也因此功夫對練比較容易察覺自己有那些地方待改進 ……

 

:中國文化是一種行的文化,請問行背後的動能為何?

鍾老師:現代人重「知」,以為知了便能行,古人重「行」,認為行了才能知。現代人花費許多時間在求知上,平時腦用得多,身體動得少,想法不斷,念頭不止,想不明白時,寧願繼續想也不起而行。頂多指尖「行」,滑手機,轉傳社群上的健康資訊、心靈雞湯、保健方法,知道許多,卻力行甚少。等到狀況來了,遇到搶匪、生意失敗、家庭變故、病魔纏身、感情問題、突發狀況,甚或意外等,才發現過去所學那麼多知識,手機上能搜尋和收集到多如繁星的資訊,竟沒一個管用,沒能平穩情緒,沒能帶來力量,沒能減輕疼痛,沒能解決問題,也不能解開一己之執,或種種倒懸之苦 ……

 

問:儒家所講的「智」是否包含知天地?「智」和「慧」有何差別?

鍾老師:儒家所講的「智」,有知道、吸收、找到三個層面,內容含蓋天地間所有事物。「智」字中有「矢」,矢就是箭,箭射出前要先看見,沒有看見、射箭的基本認知能力,便不可能知道、吸收或找到什麼。孔子和王陽明的射箭能力都是一流的,百發百中,怎麼這麼厲害?因為他們看得見,而且做得到 ……

 

問:宗教教人離苦得樂,有所謂人生八苦,請問是否真有方法能讓人從苦中解脫?

鍾老師: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些苦其實是人心上的執著,想要而不得,所以覺得苦,若能不從苦的角度去看,也就無所謂苦了。孟子講「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雖也提到苦,可整個過程孟子稱之為「吾善養吾浩然正氣」,並沒說人生有多苦,只說鍛練過程中身心所受的苦是為了產生浩然正氣。有了浩然正氣 ……

 

問:功夫的動作怎麼做才能連續?太極氣功如何練到氣力分離?

鍾老師:這兩個問題是相關的,氣力分離之後動作才能連續。功夫動作要連續,主要關鍵在過程中能否藉由氣的運轉,把靜的部分做到像動,把動的部分做到像靜,也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有動作就能全部連在一起。而不是做一個動作發一次力,做完一個再做下一個的明顯斷開 ……

 

問:練了氣功和功夫,生活中偶爾還是會出現一些關卡過不去,除了邏輯思維找出原因調整外,可有什麼方法幫我們越過難關?

鍾老師:人生問題有千百種,能不能化解關鍵在於你能否看透,自古以來,王侯將相,富貴貧賤,出世入世,修者信者,能透者沒幾人。人貴無執,壞在業罫念念,無識見道,有心念起便扛不動、放不下,所以要看透不容易,非一般人能力所及,因此千古以來便有預言家、相士等幫人占卜看相、算命,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會找他們趨吉避凶、化險解困。皇帝或將軍想知道這場仗能不能打,會找人算紫微斗數、卜卦;卦象吉、利戰,便出兵,兆凶自當偃旗息鼓、休生養息 ……

 

問:別人的良方可能是你的毒藥,不管是修練、教學、治國,各有各的方法和優勢,我們如何在低谷中找回自己的優勢又能補不足,並且在生活中安身立命?

鍾老師:別人的良方可能是我們的毒藥,別人的毒藥也可能是我們的良方,任何事情上都可能是這樣。生活總是有起有落,當我們感覺到進入一種不順遂或低谷狀態時,如能將那狀況做一定程度的調整,或者將感覺或觀念上的價值取向作調整,失落感就會減少,若有能力看,就可以再減少一些。看得見,干擾力量會慢慢減弱,看不見,就會一直被那力量所影響 ……

 

問:順勢而為的意義何在?運作時要注意什麼?

鍾老師:順勢而為有多種解釋,衝浪是一種,順著濤勢踏浪而行,透過自我挑戰,在追尋中得到自我滿足和肯定,繼而得到最大的快樂;另一種,不是追求快樂,而是透過自我完成尋得最大平衡與和諧,兩種層次有別 ……

 

問:湖北郭店楚簡中,仁字皆寫成身心二字作上下排列,其代表儒家文化的何種意涵?《性自命出》中提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與人的身心有何關連?

鍾老師: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楚墓竹簡中,仁字都寫成身心,作上下排列,身在心之上,這除了直接表明仁和身心有關外,還有中道和誠兩個意涵。身為心之所寄,心為身之主宰,身心合一才能進入道的運轉而展現仁。孔子所講的仁、義、禮、智等皆是源於人心深境,必須透過身體力行來表達。仁要守之,守仁的意思不是在觀念上執著於仁,而是要透過行去展現仁,這是儒家學說的最重要概念。中國文化是行的文化,以行來展現人心深境的作用,因此仁字的身在上心在下,有行的意思在 ……

 

問:有人說氣功和功夫修練要靠自身力量才能真的過關,老師的看法如何?

鍾老師:不只氣功和功夫,任何學習或修練都是要靠自身力量,問題是自身力量從哪來?究竟不靠師父,沒有高人,我們再有天賦和資質,難道就不能自行摸索?看得見其中奧妙,打得開第一層樓的門檻,悟得到跨越層樓的境界,有耐心和毅力不斷前行,相信你看到的,不離不棄地認同和學習,對箇中轉進踟躕又自反的現象不疑,異象頻生時,我們能否定下來並解開?因緣竄動時找誰作解惑護持的力量?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問題是自身力量從哪來 ……

 

問:功夫運作除了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拳腳力量外,還有哪些看不見、不易察覺的作用力?對人有何影響?

鍾老師:功夫演練學習過程中,武者透過不同的招式、套路、速度、方位,和發力方式,產生特定的肢體表現,裡面含有人複雜的精神、心靈和思維意識,而有不同強度、形態的作用力出現,有些容易感受得到如拳腳力量,是強是弱很明顯,有些不容易察覺,像氣場運作所產生的能量變化,多數人不會有感覺 ……

 

問:佛家說一切相皆虛妄,可生活中各種事件、身體病痛、情緒起伏卻是那麼真實,如何體會古人的境界?

鍾老師:痛苦是感受隨想出來的,別人說你兩句,你越想越難過,那難過的感覺是如此真實,若不去想它,不緊抓著對方的話不放,也就不會難過了。心不動,話只是話,心動了,「我」開始活躍,聽在耳裡的話就變成刀,但它畢竟不是刀,那是在自身情緒主導下往陰暗面走所感受到的景況,是一個非必要的選項,因此說虛妄 ……

 

2016功夫心得

 

問:《論語.衛靈公》中子貢認為孔子是「多學而識之」,孔子不以為然說自己是「一以貫之」。請問老師,一以貫之如何能成就學識使人通達?墨子的學識通達是否也如孔子是一以貫之?

鍾老師:學習有一套方法,成不成和個人的體悟也有關連。古人學六經六藝,可並非每人都能非常有效的運用它,孔子有三千多個弟子,當中有七十二人精通六經六藝,但不表示這七十二位都能做到一以貫之,只能說他們在經和藝方面比其他人體會得多,切實執行之力亦大,如能全部貫通,成就會更大。顏回顯然是能全部貫通,子貢也是,達此水平的人全都是出將入相,所以王侯都想找他們幫忙 ……

 

問:化身石橋對生命有何意義?人有很多思慮、雜念,心有心的念,靈有靈的念,想停都停不了,如何化身石橋?

鍾老師:人的問題可從身心靈三方面來說,身比較容易掌握,身體有毛病,除西醫外,有中藥、另類療法,或回歸傳統透過調心、練氣、按礄、灸法、練武,病症慢慢都可以消除;心就有點難,心和我們的念、感覺、體悟有關,心有執著,罫礙極重,雜念一堆干擾很大,想把念頭去除,可怎麼去都去不掉,此起彼落;靈那就更難了,靈和我們的神識以及所謂的前世因緣有關聯,前世的積累和今生的種種加總成一個被鎖住的新碼,不會輕易變動,除非有極強大的能量才有辦法改變 ……

 

問:中國功夫講求空和柔,為何不能直接練核心的空柔動作,而要從基礎氣功練起?

鍾老師:空與柔是中國功夫特有的境界,它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的柔也不是軟弱無力。空有多種面相,就生命而言,性空,則靈氣往來;從態度上說,空即是虛,虛以待物,致虛極,守靜篤;以氣的運作來講,空是一個能量場,有無形的作用力;在拳腳動作方面,空可化實為虛,將實拳化為空拳,或以虛化實,將實拳轉掉,是動態而非靜態 ……

 

問:《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道、教的要點為何?在教方面該如何努力?

鍾老師:《中庸》開宗明義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古人將「天」視為萬物之源,所謂天生萬物,人的本體由上天賦予,能由體受,質應運而生,稱之為性,也就是本性(本源、本體,或根本),因此說「天命之謂性」。人的本性究竟為何?先看「天」字上面的「二」,一為陽,一為陰,陰陽代表開合、收放、水火、運化、乾坤、虛實、剛柔等意象,總而言之,陰陽相合就是太極,「天」字底下是「人」,天地因人而得以彰顯。人的本性源於天地有陰陽兩種面向,陰面如吸納、承載、包容、含藏、學習、融解等;陽面如生發、創造、前進、上升、光明等。當兩者相合,產生最好的運化和超昇,便名之為道 ……

 

問:功夫對峙時常有念頭出現,如何讓這一念合於「存乎一心」?

鍾老師:天地力場星移運接,相互振盪,做就人間多少不平事;氣候遽變,山移地動,颱風洪水,乾旱連綿赤地千里,人隨大地氣節流轉不能自已,小則人心浮動情緒難控、社會動盪;大則國與國相爭、大規模毀滅性戰爭發生,便是生靈塗炭,人自作孽,不管是宇宙天地節氣天候,人心起動,國際互鬥,其結果好壞,其實都與人心大小、氣度雅量多寡有絕對關聯 ……

 

問:西方戲劇在人性糾葛上的描繪常以戳破謊言、擊滅幻象、結束性命為收場,衝突感很強。中國戲劇如何描繪人性糾葛?其理為何?和功夫對峙時的化解之道是否相通?

鍾老師:亞里斯多德創「三一律」(空間、時間和情節)以假作真,取希臘悲劇索福克勒斯所著的《伊底帕斯王》為例,劇中述說殺父、娶母的皇帝最後挖掉雙眼自我放逐,面對人生中的不可測、矛盾和衝撞,凜然磅礡,直擊人性與道德的殿堂,不能自已,只能一切委諸命運;不同於中國戲劇,即便人生悲歡離合、選擇不從人願,見上天弄人,中國文學境界走向,卻重冬盡雪融、否極泰來、水窮處見看雲時、山窮無路見柳暗花明 ……

 

問:《劍雨》中的「化身石橋」形式上比較偏向「受」,黃山天都峰上的「彩虹橋」形式上比較偏向「給」,兩者在境界上有何異同?

鍾老師:電影《劍雨》裡「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雨打、日曬」是源於《華嚴經》阿難尊者所言,說的是一種生命態度,一份誠信、一份真心、一份本心、一份至誠,至厚至深、至虛至廣,是一種「坤」的力量,所謂「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有坤就有乾,乾坤合道,坤的力量是陰的、隱的,不容易被發現;乾的力量是陽的、顯的,容易為人所見。因此多數人都嚮往乾的境界,都想成龍成鳳、飛龍在天,想法及態度和天一樣高,可是乾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此 ……

 

問:中國武術近年來盛行散打,似乎與傳統武功及氣功脫節。老師對中國功夫未來的發展看法為何?

鍾老師:二人搏擊為武,軍旅殲滅為兵,除自衛防身,通常武為兵所用,在戰陣中,士卒身手矯健武功高強便易取勝;故兵家言戰乃生死存亡之道,而武術鍛鍊便不只強身論藝,更為見生死之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因而武技入藝,如庖丁解牛,透過刀法使形神合一臻忘我之境。春秋時官家武藝旁落九流十家,武術便隨兵家需要而大放異彩,產生獨步全球的中國武術或功夫,流派形式各異,心法內涵不同,唯均合乎道,各朝代亦衍生不同之風格,但中國功夫的傳承在清末以後慢慢就斷了。中國功夫分南北兩大派,北派重腳,南派重拳,北拳剛猛且行動幅度大,以少林八極形意為代表,南拳刃鑽陰柔難以捉摸,以武當詠春螳螂為代表 ……

 

問:練氣功和功夫是否能將人的覺受打開?

鍾老師:練了氣功和功夫,覺受一定會打開。但覺受開了,不論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若不能「聽之以氣」,而是「聽之以耳」,就沒有多大意義。胡金銓執導的電影《山中傳奇》,講一書生受託到山裡抄經書以除魔衛道,誰知入了山之後,不但沒有除魔衛道,還和一堆魔怪發生各種精彩情節。經歷了一翻風霜雨雪,書生於涼亭中醒來,見有人背著柴走過,以為又遇上了鬼怪,瞪大眼看清楚,原來是入山前遇到的那樵夫 ……

 

問:功夫對應是一連串的輪迴所組成,生活人事似乎也是,想超越輪迴結構創造新機,關鍵是什麼?心態該如何調整?

鍾老師:功夫是磨出來的,生命也是熬出來的,人有生死輪迴、睡眠休憩、活動營生、受挫學習,因放下而提昇、接受而解、包容而和。同樣的,功夫有靜動兩部分,與空有虛實相應,靜就是練氣、練內功,動就是手腳身體移動,包括拳打、腳踢、摔、拿、擒等等。攻防分主從,動與不動,不動是靜,而動也是靜,因為功夫強調動中求靜,動中見靜,能動方靜,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即以武為禪,其中力量與動作都源於佛家的金剛「大力」。因有「大力」,所有的力量和招式便和於其中變成 ……

 

2015功夫心得(English Included)

 

問:老師在指導功夫時曾提到「跟著對方的動作」,如何能跟?採用「聽之以氣」或「聽之以心」可否?和「直指人心」的能力相關不?

鍾老師:功夫裡所謂跟著對方的動作,意思就像孔子所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行草偃,草隨著風動,風吹草動,或像浪淘沙,浪和沙一同捲起,裡面無所謂抗力,它是不分的。這時不管聽之以心或聽之以氣,所差無幾,因為已經齊一,可當我們聽之以耳或觀之以眼時,動作就慢了。這牽涉到我們身心整個受體究竟進入到什麼狀況和境界、是否夠寬夠大,有部電影《道士下山》就提到類似的問題 ……

 

問:「為仁由己」在功夫中的表現為何?

鍾老師:功夫的最主要精神是歸元,如同太極,左右陰陽,觀照四面八方,往來六合三元,始終不離根性道心,在修習或切磋時,隨時收攝六神,沉腰聚馬,使元氣安住;人立馬挺,氣貫首尾,頂天立地,天自清明地自濁,便下實上虛。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一切不過是由己歸元,而功夫之道就從一陰一陽、一橫一豎開始,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息反歸無極,二極背反,永不止息為歸元,守衡會中為由己 ……

 

問:既要聲聲入耳、事事關心,又要不思不想、為無為,這如何做到?

鍾老師:雖說「風聲雨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讀書人應以天下事為己任,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閱讀,去聽聞,去做判斷。不像電影《藥命效應》,吃了仙丹人就靈光,事事都能關注,既能同步多工、又可串連整合、抽絲剝繭、深入淺出、去蕪存菁、絕不遺漏,只是要冒浮士德同樣的險,最後是要付出代價的。世上每天有那麼多的事件發生,拜網路科技之賜,不想看不願聽都不行,一機在手,訊息如流水不斷;打開電視,新聞如龍捲風越滾越大 ……

 

問:現代教育強調邏輯思考的能力,與中國文化裡的直觀訓練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練氣過程裡直覺能力會增強,是否邏輯思考能力也會隨之提昇?

鍾老師:現代教育受西學東漸的影響,採用西式教育強調邏輯思考,和中國古人研習六經六藝以行入直觀經驗法則的思想運作模式有很大的差別,但不表示西方才有邏輯訓練,而中國只有直觀上的訓練。六經含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六經六藝內容包羅萬象,不只和德性修養或直覺訓練有關,也包含數理邏輯概念;六藝的「數」,即算術、數論知識,推算紫微斗數、八字、論命、陽宅、風水、占卜、陰陽五行、處理工程、探究天文地理,都要具備數的能力 ……

 

問:中國文化與氣的關連為何?

鍾老師: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便與氣連結一塊,儒釋道三家都點出了氣的概念。儒家講「克己復禮」,顏回問仁於孔子,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是從「知止」開始,知道並不單從明白了解作詮釋,而是從明瞭、從起而行走入止觀的法門,也就是佛家說的「從聞思修」的概念。但佛家的修多從儀軌六度入,而不是儒家從「六經六藝」的知行合一修練法進入,在止或定上的修為功夫儒家便有更大的能耐做承擔及實踐 ……

 

問:王陽明的「致良知」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究竟有何不同?

鍾老師:王陽明的「致良知」和朱熹的「格物致知」,兩者基本上是心內和心外的差別,王陽明講心外無物、心即是理,不同於朱熹認為先求個理,雖非物,卻是心外求心、格物求理,便從心外去求理。王陽明的致良知概念源自孟子的良知良能,孟子講人有四端之心,即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別代表起自人心本源之仁義德性,和禮智慧根;以惻隱之心來說,看到小孩快要跌入溝裡,即刻上前拉他一把;見有老人家過馬路險象環生,趕緊過去協助 ……

 

問:長輩對晚輩,大國對小國,以「愛之深,責之切」的方式相處對嗎?

鍾老師:控制慾、佔有慾過度的人,容易拿「愛之深,責之切」給自己的強勢行為一個好的說詞。一般人由於權力不夠大,沒能像皇帝擁有一切,不能如國際企業集團可以為所欲為,當慾望不能滿足時,只能用想法來影響周邊的人,因為周邊之外沒人理你,因此,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因愛而受責。愛你、呵護你、對你好,結果竟是時如針刺、時如刀割、時如機關槍掃射,教人難受怎能說是愛,懂得付出關懷才是愛 ……

 

問:看得到因就可以看得到果嗎?如何不讓知蓋掉我們的誠?

鍾老師:以前有一部電影叫《大隻佬》,劉德華和張柏芝主演的。大隻佬具有超能力,可以看見因果。每當有因果影像在眼前出現時,他都不會也不想有什麼作為,雖不忍心,卻也莫可奈何。因緣業力,百劫輪迴,任誰也不能出脫。直到有一天,遇上一名心地善良的女探員,見她身後有日本兵屠殺平民的影像,知道那是她前世種下的因,果報即將現前會死於非命。大隻佬心念一動,決定出手幫她一回 ……

 

問:「誠」不足時能否藉由正確的想法或適當的情緒來補足?

鍾老師:「誠」是儒家學說中談及生命能量最關鍵的部分。誠的力量怎麼產生?孟子告訴我們要從善養浩然正氣開始。誠是浩然正氣裡最重要的德性價值,浩然正氣所展現出來的勢,和「自明而誠」的力量是相符的。換言之,誠的力量強弱,要看養氣的火候到什麼程度。譬如燒製陶瓷,燒陶溫度大約一千度左右,燒瓷至少一千兩百度以上,溫度不夠,再好的泥都不能製成陶瓷器皿,同樣的,養氣火候不足,誠的力道也出不來 ……

 

問:人的神、魂、魄如何主宰自身?

鍾老師:人的生命受神、魂、魄主宰;神是精神,魂是靈魂,魄是眼耳口鼻等感官系統日用流行所生的魅絮零頻之動。神、魂、魄在無缺全齊下,才有足夠的生命力控制自我,做自己的主人。若是有缺,聚力不足不能合,便易受外界、外力影響,六神無主,魂散魄飛,主宰不了自己 ……

 

問: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似乎有極強的學習意志,可是老子講「弱其志,強其骨」,為什麼要「弱其志」?和「志於學」難道不相抵觸嗎?

鍾老師: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個「學」不是現代教育裡的識字、讀書、獲取知識的學,而是古代教育學道、學做人的學。孔子那個年代還沒有《千字文》、《三字經》,可仍有一些基本教材給孩童背誦。對學童來說,背誦也只是背誦,沒有理解、體悟、行證,及融合,那不叫學 ……

 

問:岳飛說兵法存乎一心,這存乎一心需要多少準備及因緣聚合?

鍾老師:人間世許多事情成和不成都是存乎一心,不只打仗用兵存乎一心,功夫對打也存乎一心,練氣修道都存乎一心。甚而日常生活大小事件,如工作、家庭、人事、人情、感情、前途等等,莫不存乎一心。存乎一心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極難。《尚書•大禹謨》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卻也是最難掌控的,前一秒開心極了,下一秒暴跳如雷;原本心平氣和,忽然間聽到一句話,一心立刻變成多心……

 

問:中國的思想史可以說是一部修行史嗎?儒釋道三家是如何融合、轉化,而成文化的精髓?其中的要義是什麼?

鍾老師:儒釋道三家歷經千百年的融合轉化,逐漸合一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精髓,其間轉折與變化都與《易經》有極大的關連。易是從無中生有,從無極生太極,太極動,生陰陽,陰陽運,生乾坤,及一切;所以《易經》含乾、坤、屯、蒙等六十四卦;乾卦講開天闢地之運行,功夫講開胸襟氣度;坤卦強調萬物之調和穩定,喻之功夫即含藏收攝的定力;屯卦說草創之艱難,意指功夫與生命都要經天路歷程之磨考方能……

 

問:功夫鍛鍊過程中是否也能訓練出自覺的能力?又如何提昇?

鍾老師:功夫的每一步好像是在運動或移動,其實是在做空間轉換和維度變更。從禪宗的角度來看,功夫的動作其實就是禪的境界。功夫運轉時,能否在虛實之間,從一步一腳印、到一花一世界、進而一石一如來,就看你學習上的誠和覺夠不夠,有多少生命體會和反省,能否做到像顏回的「不二過」,不犯同樣的錯誤。當然,功夫水平不足時,何止二過、還有三過、四過,甚至百過、千過。等練了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次數會慢慢縮小,當能從千過、百過返回至不二過時,自覺能力就出來了……

 

問:《查理周刊》遭襲後,法國有百萬民眾遊行捍衛言論自由,四十多個國家元首也前去參與,接著還有其他國家的反恐、反伊斯蘭或反查理周刊等一連串示威且引發暴動,老師對此看法如何?

鍾老師:世界的言論自由在西方,以法國為最,他們可以非常自由的批評、調侃、謾罵、諷刺他人,認為言論自由是文明的表徵,甚至把不敬、偏激、使人不悅和反感的言論都包含在內,不問何人、那種宗教,只要看不順都一律諷刺,看似公平,實則是沒有文明和教養。正如武術比賽,強者把對手打敗後,都懂得留手,說句「承讓」,而不是把人打成重殘、重傷甚至死亡。法國媒體的諷刺傳統,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查理周刊》繼承這一傳統,它是一份極左派、反宗教的嘲諷性新聞刊物,但手法被認為既粗俗又無情,還往往帶有惡意攻擊性……

 

問:中華文化以道為本崇尚和諧,是否與資本主義體系之競爭哲理相悖?我等如何處世?

鍾老師:中華文化以道為本,最大特點是法於自然,揚雄《法言》講「雷聲隆隆, 天收其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不論雷聲、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瘟疫、 戰爭,老天都會把它收拾下來,過程中必然有許多劇烈悲慘狀況,但是老天並不為其所動而不為。人生本來就是由連串問題組成的,社會也自然是由更多串串問題來組合,有問題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我們的心能否不受影響。中華文化特別以 「常」代表環境未「動」,是我們心動而易變,故以和為道本。常人在意的是環境之影響,而少有意識到內心之動更勝周遭之變,便受文明之累而無法釋然……

 

問:網路提供很多資源,很方便學習,但經常學了這又受那影響,好像知道了很 多,可沒有一樣有把握,心靜不下來,求教老師。

鍾老師:《倫語.子罕》中有一段提到,某天子貢手上拿著一塊玉來問孔子:「要 把這塊美玉收在櫃子裡好呢?還是求個好價錢把它賣了?」孔子說:「沽之哉! 我待賈者也!」當然是把它賣掉,我還等著人來買呢!孔子的意思不是說他的命 有多重要,他待價而沽的,是他從歷史文化裡吸取來的道理和知識轉化成智慧之後的東西,有如和氏璧,是個無價之寶,他希望這個寶物可以拿來用,而不是收在櫃子裡……

 

問:人都會受過去的經驗、想法,以及人事物所影響,如何看待過去種種而避免不良影響?如何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鍾老師:過去的經驗想法,過去的歷史種種,有很多是垃圾要把它丟掉,可也有很多精華必須保持,若不能保持住精華,後繼的生命就很難有好的持續狀態。如何取捨是關鍵,就要有觀看的能力,看得廣,看得深,看得明,且看得遠。問題是人都習慣於歸咎別人,謾罵他人,對事情有諸多不滿,任由自身生命往死胡同裡鑽,看得既不廣、不深、不明也不遠,見不到出口,找不著出路,在無明中守著垃圾而將精華丟棄……

 

問:與人相處時應該讓他人沒有壓力才好,功夫對打是學習進退應對也應該有禮,可是卻有明顯的壓力,為什麼?

鍾老師:與人相處當然是越沒壓力越好,誰都不希望有壓力,可偏偏壓力無處不在,一通電話,一張帳單,一封郵件,一則簡訊,一個臉色,一句閒話,一場選舉,一道鋒面,還有節氣,都是壓力來源。壓力一來情緒就起,發洩對象往往是身邊最親近的人,而麻煩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壓力從何而來……

 

問:摸著石頭過河是得過且過好,還是踏穩一步再走下一步好?

鍾老師:人生有許多事不是我們的意志可以左右,不是想往那就可往那,必要時得摸著石頭過河。得過且過,還是每一步都踏穩了再走,這和個性有關;有些人講求效率,快快過去就好,中途如何無所謂,有些人則是每一步都要走得好,才願意走下一步。究竟哪種態度好?先來看一個例子……

 

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似乎為近百年華人的現代化道路,但西風在資本主義運作下始終壓過東風,究竟何時東風才會再起?

鍾老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五萬名華工「以工代兵」到歐洲戰場幫忙打仗,打勝仗後仍爭取不到半點地位,巴黎和會上,中國要求歸還青島遭否決,英美法等國決議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轉交給日本,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當時中國積弱不振,可青年學人的民族自信心還在,仍具英雄本色決定站起來打倒西方列強。但後來國內打成一團,蔣介石北伐,北伐差不多了,日本人衝進來,八年抗戰結束,沒多久又國共內戰,接著就分成兩邊……

 

問:學習過程中,不論是練氣功、功夫,或工作、生活,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初心,如何保持學習的初心?

鍾老師:初心貴在純而不雜,真而無邪,像孩童的心那般沒有雜念、雜想,對事物直接以本心做反應。不過這樣的初心早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就丟失了,如果還有,就是短暫的出現在從沒接觸過的事情或工作上,剛開始興致勃勃,但很快熱情就不見了。或第一眼見到某人認定是真命天子,但熟了之後發覺怎麼變了,沒有當初那麼溫柔體貼,其實是自己的初心不見了,對人開始有要求。而隨著年齡增長俗務增多,慾望有增無減,即便是第一眼,都不再是初心的那一眼,真命天子只是誤解。因此比起保持初心,更重的是找回初心,讓生命回到純真的狀態……

 

問:放得下和扛得起是同一種能力,還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功夫之觀察、防守、進攻三項當中影響最大為何?

鍾老師:放得下才能扛得起,放下和扛起是同一件事,放不下就扛不起,扛得起應該就放得下。很多事情我們放不下,是因為意識心太重。從小到大在求學過程中,師長要我們有好成績好表現爭取個人榮譽,能力越強責任越重,要為班級爭光,為校爭光,為國爭光;父母要我們成龍成鳳好讓他們在社交圈裡有面子,甚或光宗耀祖。雖說獲取一定知識是必要的,但過程中「我」隨時被喚起,為什麼他的成績總在我前面,為什麼他懂這麼多能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我卻不行……

 

問:功夫對打時要盡量避免自己受對方帶動,才會打得比較好。日常生活中和人相處,有時像在進行一場功夫對打,當自己的原則及堅持與對方相左時,該如何取捨?

鍾老師:功夫和人生,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生活中常見的暴力、威嚇、打壓、無禮、無理、有情、無情,人與人之間的緊張、舒緩關係,人心的喜怒哀樂、恐懼、憂慮,都會在功夫對打時以一種高度壓縮的狀態出現,我們不僅要在剎那中判斷,還要做出適當反應,因此不是用意識心去想前進還是後退,向左還是向右,一想就來不及了,而是要回到我們的自由意志去運轉,用本體生命的根本力量,如孟子所說的「四端之心」直接反應……

 

問:俗語說「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人如果相信天地之間本來有一股不可知的力量在運轉,凡事不強求的接受現狀是否就能少了很多問題?

鍾老師: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古人這麼說有其用意。現代人總以迷信視之,其實是過於相信科學和理性,一如民初五四運動,除了愛國,還有對「民主」和「科學」這兩個含混莫名的救國信仰是有關的。因為民主若是行得好,其實是人有正念正想才有可能產生好的政治效應,而不全在制度上。同樣的,科學能救國救生,也一樣滅國殺生,現在的軍武科技殺人於千里之外,生靈塗炭莫之為甚。所以,有畏天敬人的想法和心意,知道事理都是循環不息,自有因果,便不會強說別人所為都是盲從或迷信,人便有更大的親和與敬意存在……

 

問:功夫對打時,常因看不見對手動作的虛實,不能從容應對而被困在其中。觀察虛實的能力如何培養?藉由運動增強體能是否有幫助?

鍾老師:觀察虛實的能力和氣足不足有關,氣練足了,觀察力會比較強,要增強 體能也比較容易。一般年輕人在十幾二十歲間,由於生理條件好,只要不斷地運動,他的爆發力、速度和反應力會有一定水準,這三樣是功夫的必備要件。過了 一個年紀,體能開始走下坡,年齡越長,體力越差,氣不足就去練力,練來練去只有耐力,它不會變成爆發力,也不會變成速度或反應力。天天跑步,反應力不會因此增強,舉重舉個上百下不是問題,卻無法在功夫上瞬間把力用出來,除非氣練足了……

 

問:有科學研究指出,人的自由意志是由連串複雜的因果關係在潛意識中作用的結果,生活中人其實是處在一種夢遊狀態,是否如此?

鍾老師:古往今來人都藉研究學問和發展智慧以開展文明,而人為什麼要做學 問、創造學問?又為何追求智慧?因為有學問和智慧才有自由意志,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在做什麼、要往何處去。當年倉頡造字,驚天地動鬼神,史書記載「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文字的創造、文明的出現,給人類一個完全截然 不同的生命現象,人開始有更高智慧創造更大的文明,讓人有更多所謂的好和方便。不過,如西方聖經創世紀中,亞當夏娃別善惡之後,人的誠和純真便慢慢的 不見了,因為文明創造的同時也可能帶來破壞,就像現代電腦科技文明發展到人手一機,低頭族滑啊滑啊,結果有被搶的,有跌倒的,有被砍的,有撞車的,把命都滑掉了,甚至父子相殘夫妻相殺……

 

問:練功過程中,有人練得很順,有人關卡重重,如何檢視自己的問題並渡過關 卡?

鍾老師:氣功和功夫鍛鍊過程中,不同人有不同的關卡,有些人學得快,練得很 順,有些人怎麼練都不順暢,這要看他的學習目的是什麼,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如何。學習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這牽涉到我們的心,尤其是我們的初心,若 守不住初心,便不見童蒙求我的誠和真,自傲、貪、嗔、痴便取而代之。以練氣來說,如果心態是比較大、比較平、比較和,練出來的氣就會比較大、比較平、 比較和……

 

問:生活中有各種狀況都必須以「誠」面對,才能順利渡過,請問誠是如何鍛鍊出來的?

鍾老師:中國文化認為「行」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行未必能使人「成功」,可 至少走了一段,讓今日的我有別於昨日。也許有人會想,走到那裡萬一不成功不是很浪費嗎?其實不會。因為不管學什麼,做什麼,當我們能從這裡走到那裡, 已經得到了智慧、經驗、方法、看法,還有能力,並不需要再由別人來認定我們 是否成功。至於行不行得了,能行多久、多遠,就看你有多少「誠」……

 

問:鄭捷事件暴露出教育及社會問題,如何遏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鍾老師: 鄭捷事件看似偶發的個案,其實背後有許多集體社會因素,和個人有關的如教養、修養、家教,以及就學時遇到的老師、同學、群黨結社,還有所處環境的開放或封閉都會影響他的想法,即使社會資訊相當開放,當他的關注侷限在某方面時,影響他的就是那些他所關注的人事物……

 

問:生活中有各種人事物和節氣的變化,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甚至難過或氣忿,要如何應變?朝「天人合一」方向努力是否有幫助?

鍾老師:生活中常會有一些狀況發生,解決問題不在於是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意思是天人不二,人和宇宙進入物我不分,心境相隨,蝶我齊一的境界,也就是順著道來走,但這不是一般人能力所及,必須修練至很高境界才做得到,倘若真能進入天人合一境界,也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產生。先將做人處事的基本態度學好比較重要,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己利利人,己達達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遇有狀況才有能力解決……

 

問:精神和物質的連結如何產生?能否並存?

鍾老師:精神和物質的連結,跟身和心的連結道理是一樣的。舉個例子,杯子是物質,和我們的精神原本不相干,可當我天天拿它、用它,讀書時用它,聽音樂時用它,某日和人談某事時用它,高興時用它,悲傷時也用它,慢慢的我對它便有了感覺,當中有我的生活印記,這時杯子這個物質就和我的精神、心靈、心神連結在一塊,這是人和物的結合……

 

問:何以救人一命容易,改變人的想法難?

鍾老師:一般人看救人一命好像很難,其實沒有太難。救人,簡單講是助人,拉人一把,讓他不會跌倒,不致受傷,不出狀況,可能一句話就幫了他,一個方法就解決了問題,生病可以透過醫藥或練氣方式改善,即使病重還是能夠救回,比較難的是身體好轉後,執著更深了。但如懂得同心助人,常存善意,而不企回報,執著便如沈水中,雖在卻沒那麼硬……

 

問:老師怎麼看《太極俠》這部電影?

鍾老師:《太極俠》是基努李維構思並執導的一部動作片,他以當前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亟思拆卸大量傳統建築為背景,談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問題。當社會快速發展,很容易就把舊的東西給去除,有些可以去除,可有些其實應該要保留,保留和去除的分界線究竟在哪?即便把好的留了下來,它的用途意義又在哪?現在的中國功夫是否真的能打?或只是在表演層次?中國功夫該承接五四西潮以西方運動基礎繼續發展,還是尋回以往的古練習法?而傳統功夫中失去的是什麼?找得回來嗎?……

 

問:京劇的生、旦、淨、丑四角,其生命形式及意涵為何?

鍾老師:生、旦、淨、丑是京劇裡的四種角色,生是活的、動的,代表男性,通常為劇中男主角,旦是圓融的、收斂的,代表女性,通常為劇中女主角。生是動的,旦是靜的,動靜兩力量相對,表面看是男和女,其實是透過性別展現陰和陽兩種力量,也是理性和感性兩股力量,藉由其間互動所產生的變化,表現極為複雜的生命情調……

 

問:功夫對練時,若能將氣量提昇,便能較鬆面對,若可放鬆、放空,便能看清楚,因而進攻退守皆遊刃有餘,此經驗在生活上可用否?

鍾老師:功夫對練,氣越足、越強,動作就越容易控制。儘管每個人氣量不同,因練習時間不同,體會不同,對練時還是盡可能把氣能提高,動作比較容易做得好。同時態度要放鬆、放空,才有辦法做出比較柔的動作,將對手來拳黏住、封住或牽引,而不需要用強力頂抗,因用力越多,體能消耗越快,打得就越不好。同理,生活或工作上,要把心胸氣度提到最高最大,也就是生命價值帶到高點來面對一切。人生因為不完美,人性本含醜陋和五毒,便沒有空間化解問題和煩憂。所謂止於至善,指的是向善之法,叫人看到心光……

 

問:人一生有許多追求,怎麼做才能功德圓滿?齊柏林棄退休金辭公職拍《看見台灣》,這樣的人生追求意義如何?

鍾老師:「功德」原指最高的自我完成,在禪宗來講是最難修的境界,現在卻常被人誤解,以為放點錢在功德箱,或者助人、救人,和放生就是做功德。捐錢助人救人只能算福德,和功德完全兩回事。功德是自修的、內求的,不斷的調整自己,從內省去提昇自己。福德則是外給的,有錢給錢,有力出力,是有形的、明顯的作為……

 

問:官商勾結、黑心商品、環境污染、貧富懸殊、藍綠分別等惱人的新聞不斷,我們如何以對?

鍾老師:政治混亂時,人心浮動,覺生命無望,因為看不到目標。大家都說我們的民主制度好,可又罵政府的執政效能低,說大陸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專制、集權,官僚貪污、無能、顢頇,可事實證明他們的制度更有能力、更有效,重要的是他們的制度能轉變、改變和調整,從宏觀到微觀都能做……

 

【本會訊】廣州梅花康樂太極拳學會訪問本會

為拓展兩岸武學和功夫交流,廣州梅花康樂太極拳學會於2013年9月12日蒞臨本會進行訪問。梅花太極拳學會由楊紅艷老師率領,連同其他武術指導員、裁判、教練及學員數十人,一同參與太極、長拳、南拳表演,以及與本會學員共同參與徒手自由搏擊示範……

 

more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