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鬥劇中描寫許多人性的陰暗面,現實生活中若遇到此類心機重的人該如何應付?

龍爭虎鬥

鍾老師:宮廷爭鬥,爭寵、爭權、爭皇位,古今中外皆然,只是表像不同而已。宮裡人爭鬥,基本上是為了生存,一時鬥勝,也只是保一時之命,想要活得久,還必須夠強才行。因此,有權力的人都拼命鬥,沒權力的就設法沾邊,選邊站,有點能力的可能兩邊都不沾,直到出了事,自己沒法處理,最終還是要沾的,只有能力超強的才可以不沾邊。一般都會沾兩邊,甚至三邊,因為出問題只是早晚,怎麼都逃不了,好一點的可以撐過十年、八年,短一點的三、五年就出局了,那是人類的生存難題,受生物本能限制,沒辦法的事,想要有所突破就必須尋找好的、有效的、可以改善自己、確能提昇自己,而非自困樊籠或惑己的修行和修練。

陰魔自現

 宮鬥劇中處處可見人心黑暗面,現代社會雖然沒有那麼多宮鬥,可人會模仿,宮鬥劇看多了還是會受影響。人腦海裡的五蘊五毒是天生的,個性也是天生的,有些人天生個性比較闊達、開朗、樂觀,對事物較能容,能容就不易鬥,受宮鬥劇的負面影響會比較小。而有些人天生個性比較負面,當他入戲時,很容易跟著劇中好鬥人物的思緒往暗處鑽,也就是角色轉移和內化,當不慎走進魔洞裡,那就難過了。沒有宮鬥,自己也會跟自己鬥,沒人逼你,沒人鬥你,沒人跟你爭,可自己會編劇,製造假想敵,這種現象也是滿多的。現在網路四通八達,收到的訊息太多,隨便一個垃圾消息都會挑起人的鬥心,負面情緒、想法、作法很容易被誘發出來。

人性本惡

 負面想法被激起,不能全怪激你的人事物,誰教自己個性偏負面。但對社會來說,宮鬥劇也不能太多、太過,因為多數人都禁不起再三被激,再好的婆媳關係,一起看婆媳過招劇,偶爾還行,天天看肯定出問題。不過話說回來,少了宮鬥劇,社會的爭鬥也不會因此而減少。看看當今的政治人物、政黨、國與國間的明爭暗鬥,猛烈狀況不亞於宮鬥劇,甚至更為毒辣,因為現在有比古代更好用、更有效的鬥人工具,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誘敵、殺敵。覺得自己的心不夠強大,不想看這一類的劇,可想避卻也難避,它無孔不入,明明是和家人、朋友維繫感情的FB、Line、WeChat,也會因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而蹦出一堆你不想看到的爭鬥事。個性偏向負面的人,看了之後隨即有一番聯想——人家有的「攻略」,我也得備著些。當然,得先過自己這一關,強化自我,給自己一個好藉口、好理由——「不是我的錯,我不壞,我是好人,好人不能被壞人欺」,猜人心思,構思攻略,神經緊繃,隨時處於戰備狀態。這麼做,其實徒勞無功。別說人家的真正心思為何我們很難知道,即便猜對了又如何?影響不了人,卻為人所影響,停不下來的負面想法一直在消耗能量,還沒被人鬥倒,過不了自己的關,又自強不了,就先被自己鬥垮了。

獨善之戈

  不鬥人,人會鬥我,人不鬥我,我也會鬥己,一點小事,便鬧情緒,有時沒有事情,也會莫名的心中忐忑,找人鬥,找人開罵,有時也會自怨自艾,思前想後,矛盾相錯,怎麼辦?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能力還沒有大到足以改善周遭環境時,至少先學著不受不良環境所影響。怎麼做?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心能夠虛,就不會起波瀾,不會衝動、躁動、失控,才能進入極靜狀態。極靜不是門窗緊閉,什麼聲音都進不來,也不出去和人互動,整天呆坐,什麼事都沒發生,那樣的靜是表面的靜、假的靜,自己關起耳朵,連自身的爭鬥聲都聽不到,自覺遲鈍不能說是靜。禪宗的最高境界「禪」,不是坐禪坐出來的,也不是口頭禪講出來的,而是少林以武為禪武出來的。功夫運行中,身體高速移動,在極其危險的狀態下,面對狀況,看見因果互換,選擇適當的回應,設法穿透、攔截對手的攻防,從容解決危機,化解干戈,那叫守靜篤。生命是動的,生活是生命的展現,生活中隨時有許多狀況,沒狀況就不叫生活,沒活動就不是生命。動中取靜,動中能靜才是真靜。

養正知善

 從功夫裡見到的禪,和生命本性一樣,是活活潑潑、生生不息,是動態的。所有學習、修行、修道,若不是從行動中親力親為去看、去體悟,所學都是空的、假的。身體沒有充分活動,只是透過眼耳去看書、看劇、看電影、看三D電影,玩AR、VR,這樣的視聽,由於沒有真實景物的磁場作用,人的感知受限於某個範圍不能全開,既破不了障,也除不了幻,身體不能產生質變,對改善生命本質沒有多大助益。所以孟子一直強調人要「善養吾浩然正氣」,依善而養,氣雖強而不入魔,氣雖大而不迷,直射蒼芎,橫越四海,上下古今而不能害,是曰浩然。有此浩然氣,心便廣大,是為直、方、大,神而無方,易而無體,心中五蘊五毒,惡難習性,盡照見五蘊皆空,直養而不害,如有毗盧遮那之境現前,便離相得樂!

歸根復命

 守靜篤需要極大的能量,心為身之主,能量不夠如何擺平自身的「宮鬥」?眼是眼,耳是耳,手是手,腳是腳,明明看到機會來了,腳卻動不了,不聽主人使喚,各懷鬼胎,不協調,不合作,快速移到對手面前卻出不了手,肯定有人在背後搞鬼。能量從哪來?還得從自身來。「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反復其道,復其之道,讓生命回到根本道上,連通天地之氣,身心能量就會產生最大的運轉。歸根復命,必需不斷地練氣、練功夫,練氣是內養,練功夫是外練,內養致需,外練守靜,兩者看似不同,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氣足才能見虛入虛,致虛還要練功夫才有辦法守靜,否則境界現前也無法拿捏。就像很多人去旅行,拍了很多照片,吃了當地美食,了解風土人情,看似收獲不少,卻入不了心,身體起不了半點質變,去了好像沒去。

上山下山

 真正的旅行要像古人遊山玩水,是一種上山下山的概念,上山是上山學道,僅是入門,下山是道士下山,才要開始。高行健寫了《靈山》得諾貝爾文學獎,指出不論在喧囂市集,或蠻荒之地,人們都為尋找心中樂土「靈山」,邁出朝聖之天路歷程,覓那份找不到的愛,和那不在的天堂。沒有上過山,無法致虛之極,沒有下過山,也不能守靜之篤。有上山的致虛本事,才有下山的守靜能耐,虛靜得了,便能紅塵百丈中見清冥,在地獄中見天堂。功夫運作在短短幾秒中就能呈現一個空間、一個世界、一個宇宙,也就是佛家所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雖說我們共處同一星球,但你我的世界不盡相同,每個人的世界由自己的心所識、所受、所用、所想而建構,上山是走出自己的世界,克服各種裡裡外外的魔障,下山是去看看別人的世界,容入他人的世界,進而擴大自己的世界。

永夜將至

 前陣子騰訊出了一部玄幻網路劇《將夜》,改編自網路作家貓膩的同名小說,內容以儒家為軸,結合佛家、道家理念,講述世人爭鬥皆因分別心而起,修行者本欲解生命倒懸,卻因修為不足或走偏鋒而有更強的分別心,製造更多紛爭,鬥得你死我活。人基於生物本能,為了生存和繁衍,以利己與否來判別、選擇事物,有分別心是必然的。而經由代代演化,人的心智變得更強,卻徒有分別心,而少有分別智。物種演化賦予人類純淨的心靈,給予人類掙脫樊籠的機會,但也僅是機會,還得奮力不懈才能爭取得到。

光明之缺

 有分別心而無分別智的人,總自認為善、為光明,視異己為惡、為黑暗,自詡為光明之子,擔心永夜將至,想方設法剷除外界一切黑暗或引發黑暗的可能,卻不見自身的無明,世間因而爭鬥不斷。有識之士走向修行一途,除了壯大自身爭取生機,行有餘力還能「替天行道」。修行者拼命修行,能量逐漸增強,分別心也隨之增大,倘若不得法沒有調理好心性,沒有足夠的分別智維持身心平衡,往善處走或許成為大善人,往惡處走極可能成為大魔頭。儒家有孟子的性善說,有荀子的性惡說,性善性惡都是基本人性、心性,都是人情中本有。中庸裡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修行需要的是調理,是致中和,而不是除掉你不想要的東西,越想除越除不掉。

氣海克魔

 心性如何調理?最重要是浩然氣的養成,這並不需要什麼特別資質,像《將夜》中的主角寧缺,氣海雪山十七竅有十一竅不通,都可以登上二層樓成為夫子的親傳弟子,意思是有「心」者皆可修習,不斷「克己復禮」便可調成。克己是要轉化自己的心中魔,禮即理,復禮即復命,也就是歸根,返還根本。劇中的十三先生寧缺在所有修行者眼中是最弱的一個,但他無畏的接下天擎宗觀海大師的戰帖,已入魔的他,為了不讓魔現,如何應戰?他覺得以戰止戰不是最好的方式,必須設法控制住自己,冷靜以對,而不是衝動的回擊。他不在意輸贏,但絕不能讓世人知道身為夫子的親傳弟子已入了魔(因蓮生大師死前傳功置入饕餮)。不用刀、劍、符,徒手一招定勝負,觀海先出招,擊出天擎手印,十三先生以浩然氣克制饕餮(心魔)不讓牠發作,面對觀海的攻擊,他沒有作出任何回擊動作,人雖倒地,卻也不算敗,因為觀海佩服他身處險境,依然能泰然自若,這樣的定力讓修習佛法的觀海自愧不如。

復禮之難

 克己需要再三,方能復禮。十三先生入世的第一戰雖然克己成功,但接著與道石那一戰,由於用符,功力尚淺,克制不住饕餮而讓牠跑了出來,克己失敗。所有修行道理中,返還根本最重要,不能返還根本就不能達到最高境界,但需要長時間磨練,該走的路都要走,少一步都不成。劇中提到,修行有初識、感知、不惑、洞玄、知命五種境界,知命是武道之巔,是一般人能夠到達的最高境界。再上去還有天啟、無距,非凡人所能及的玄妙境界。這些修行境界,其實就是孔子所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整個全人學習之法。

知容道遠

 宮鬥劇透過一些宮中的故事來說人心的險惡,險惡人心其實就是佛家所講人間世中的無間地獄,裡面問題重重。走進人間地獄,究竟是要淌渾水隨波逐流呢?還是要看透得自在?要看透得自在就必須致虛,致虛就是返還本心,抱守一元,讓身心高度平衡。方法很簡單,練氣致虛,聽之以氣而非心便能致虛,換句話來說,聽以氣即守之以氣,守氣即守仁和守中;練功夫守靜,動中能靜才是真靜。不斷地練氣、練功夫,讓生活維持在一種動的狀態,人必須動,必須常動,常動才能與萬物復作,與四時佳興同行,與人和,與天地合,生命充滿活力,心態樂觀,自誠明,知常明,對異己則以平常心看待,「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即便永夜將至也無所懼。憂心被鬥,就跟憂心永夜將至一樣,心有罫礙、有分別,便不能致虛。容不下黑暗的光明只是偽光明,不能與萬物合和,天是天,我是我,黑白分明,水火不容,自困樊籬,不知天命,不能自明,也不知常,「不知常,妄作凶」,無異活在永夜之中。一代宗師裡面講,先要見自己,其次見天地,最後見眾生。修行者最忌不能致虛,如《將夜》中,隆慶皇子在破境的關頭不能守住本心起了鬥心偷襲寧缺,導致氣海雪山被毀。或如蓮生三十二,自認學貫道魔已通神,此生已跳出三界外,竟在歸去時才知道,這一生始終都在此山中。我輩修真、學道、悟修者,實應徹底再三檢思反問,究竟過不過得了自己的執和魔?不然遑論修的甚麼仙、道、佛、真……!

濡沫江湖

 無風雨不成江湖,善惡、正邪、好壞、對錯、清濁、仕隱、高低、貴賤、男女、老少全都是江湖中的要件,不管我們主觀上的喜好,沒有這些要件,江湖就不能稱是江湖了。正派中有壞蛋,邪教中有好人,宮鬥劇如甄環傳、如懿傳等,也都如江湖一般的複雜,一如所有文學作品,不管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或西洋作品如雙城記、塊肉餘生記、基度山恩仇記、哈姆雷特、李爾王,到希臘悲劇如尤里西斯(奧底普斯王)、普羅米修士和美狄亞,或武俠小說從江湖奇俠傳、蜀山劍俠傳、臥虎藏龍、七劍下天山、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鹿鼎記、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紅塵白刃、絕代雙驕、蕭十一郎、歡樂英雄等等中外不同類屬層次系列作品,都圍繞著這個世界的瑣碎、貧乏、平凡、煩悶、怨尤、憎恨、好惡、偏執、光明、悲觀、黑暗、樂觀、狠毒、齷齪、美好、清平、幽暗、優雅、典範、粗鄙、不屑、高尚、美麗、醜陋、魅力……等因緣和元素所組合的一切,佛家叫它娑婆世界,孔子認為大道失,倡仁義,行禮樂的世界,而道家則名失德無為,無可有之世也!佛家認為眾生愚痴執著無明,故張慈悲喜捨;儒家認為不能法三代先王之治,唯有克己復禮以宏毅之心為政(社會關懷);而道家認為五色五音迷惑眾生,故主大音稀聲,大器晚成,致虛極,為無為,給予後人生活及學習的方向和目的。

美國之心

 宮鬥劇雖不宜多在大眾傳播視頻中放影,可宮鬥所講的心計相錯、爭權奪利,即便十殿閻羅地獄、幽冥降世之怖也不外如此。人身體好時候,看天下沒什麼問題,人弱了,心也會歪;美國強時,與蘇聯對峙,雖醜化對手,也未做太多壞事,只會想學不勞而獲,趁勢竊取各國無力關注的權益,如成立美元霸權,透過布列頓森林約定,美元從此不用以黃金為本位,而以信用代之。可這是騙術的第一步,再以石油美元掛勾,使全世界各國買賣石油和國際交易都要透過美元,如同賭徒賭場賭錢,一定要經賭場抽頭,從此美國窮了,便無本印鈔票。那一國交易沒美元作本,便不能買賣,必須以高利率借美元來做國際生意,這真是那門子道理?古時以物易物尚可隨處交易,今天文明發達,資訊先進,何解連最基本的貿易都要經過美國點頭才能做生意?不單如此,透過文化包裝,如時裝、流行時尚,和好萊塢電影,美國變成世界文明、文化、形上意義和價值的主人,所有話語權由美國定義,例如當年關貿協議(GATT)對美國貿易及打開第三世界之門不利時,便推出世貿組織(WTO),主張地球是平的,接納第三世界國家入內以便吸收、消化、融和之。但當中國特立獨行,不為其吸收和收買時,美國便單極主張,世界不再是平的,而不要臉的要做美國第一,而其他國家卻不能主張,甚或倡議提升國力的口號和計畫?!更無恥的是以政治手段強押華為的孟晚舟於加拿大以打壓中國5G和AI科技及商業發展,與美國電影中的英雄救人而不居功,為和平奮鬥和救弱扶貧的形象是完全的相反!而香港的佔中分子和台灣的太陽花們都把美國視作救世主和人間的唯一選項,這內裡的因由可真曲折而複雜,比宮鬥劇更迷人、離奇、毒辣、陰險和恐怖!

克伐怨欲

 大家喜歡宮鬥劇,尤其是女性觀眾更愛,主因「宮鬥」是女性關心的話題,如婆媳、妯娌、感情對象、同性辦公室糾紛等,可真正的原因在於老天給女性的身體結構所造成的不自覺的生理和心理反應,譬如樊籠禁錮其中而不知。宮鬥劇明顯呈現女性墜落上帝設計的圈套使女性不易自拔,反過來說也能產生內心激勵之力,有能者便可超脫皇權的困境,更甚的是超越女性與生具來的自我否定矮化和限縮的潛意識,變成不再自我傾軋,脫離利用婚姻關係作為功利化和功能性的關聯,使女性以一己之能識與柔韌靈秀的特質,重新詮釋愛與感情的空間與層次,造到比武則天更能返還坤道成女,承之者性也的自我完成和實現的境界。看看英國的安妮女王,透過「我就是國家」,與伊莉莎白女王,透過「我嫁給了國家」,其實都是一種身份認同上的囚徒,以國之名行約制自己的處方,但如不這樣又何能成就豐功偉業,或最低限度的自我完成?中國的讀書人,以「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作為至高生命的典範,這正是中國人獨特的生命觀,這個態度不止是念想,而更是一種生命能量,是從習六藝,學六經後產生的,簡約來說就是透過修行修練,以現代的言語來說就是練功夫。功夫含內修外練兩部,一為坤道屬元陰之培養,一為乾道屬朝陽之淬煉,人若能容,虛懷若谷,便能再三自省反思,接受磨練錘打,消融一切思維之惑,以及本心之困,便生自強不息之力。若可向陽,便見光明遍一切處。人心若蔽,便蒙塵而不見光明。心中有善,更三陽開泰。神秀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不如孔子的「天行健,君子自強以不息。」行天之健,人便無心而不用機,誠在其中光自明,丹火上昇道自現,道心開理便自明!但要做到自強不息,先要克己復禮,從定靜安慮得之功中,練出高山仰止,克己的凝聚和消融力,有此力,再習仁義禮智,才能守中致和,進入真的感知、不惑和無距的境界,大道便行於心中。

反陰為陽

 三位中外女君主也都以不同方式展現不受女身限制的雄才大略,若更比較這三者,安妮和伊莉莎白雖是權傾一時的英國女王,唯其皇權已受「大憲章」所約制,未若武則天完全的掌握大權,在自我實現上便沒有武則天般完整。但三者都能突破女性與生具來的束縛,突破男性壟斷的「皇帝事業」,而這三人也能打破宮鬥劇中女性互鬥的天性,便展現他們的雄才大略。今天韓劇流行,男性都往女性化走,女性則男性化或中性化,導致陰不陰,陽不陽,現代人的宮鬥心態便自然而生。正如《將夜》中的男主角寧缺,就帶著濃濃的奶油小生傾向,儘管劇中他是一名殺手,可他與人相處往來間卻很猶豫、反覆、計較、多分別心、怨天尤人、報復心重、不想吃虧、又想好處盡佔、要往上爬、真功夫不足、都喜借用別人的力量,反而與各師兄姐都各自有一片天、一身好「功夫」是大相徑庭。如二師兄的浩然劍氣與其人格相合,大師兄有大心胸氣度,直如顏回化身,孔子講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泰而不驕」便是大師兄的寫照。在「克伐怨欲」的控制上,大師兄做到了,而二師便有「剛、毅、木、納,近仁」的表現。再看寧缺,是連克己復禮都做不太到的。修習功夫練氣提心,實是要讓我們的心生磅礡之境,如鯤之巨而沈,像鵬之高飛遠揚無際間,修來直養不害的浩然氣,心中五蘊五毒、一切宮鬥的歪心便能消融和放下,才能見到己心如大人。(2019.02.16)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