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人的神、魂、魄如何主宰自身?
身為載體
鍾老師:人的生命受神、魂、魄主宰;神是精神,魂是靈魂,魄是眼耳口鼻等感官系統日用流行所生的魅絮零頻之動。神、魂、魄在無缺全齊下,才有足夠的生命力控制自我,做自己的主人。若是有缺,聚力不足不能合,便易受外界、外力影響,六神無主,魂散魄飛,主宰不了自己,反倒給他人主宰。體魄魁宏,身形紮實,才足以穩載心神魂魄於騰蛟鳳起時,又能於響窮彭蠡之濱悠然作付漁舟唱晚之韻。
神而無方
道家講「我命在我不在天」,謂由己之意,欲由己必先己立,要己立必先全其形,而氣聚方能形全,形全則神、魂、魄合。古人透過六經六藝,以練氣、練功夫全形合魄,精神練達,以讀經通達思想,成就心神魂魄的統一後,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讓生命有更真實、更完整的體會。現代教育著重知識、技能,缺少生命教育。所以人的神、魂、魄容易浮動,問題也就一籮筐。譬如年輕人上街頭爭權益,情緒激昂地表達訴求,在集體催眠和暴力下,無畏地強佔某地,在神魂不清的情況下受他人影響,將私心挑起還以為站在正義一方,然後義憤填膺地跟著吶喊,要民主、要自由,要這、要那,或反這、反那,卻對自己的行為已影響他人自由毫無半點自覺,對已享有比過去更多的自由毫無察覺,對民主需要透過協商毫無耐心,如此有魄無魂,只會是別人的一粒棋子,不可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因而不爭是以為爭,能止戈者復為真英雄,平心中干戈更為不世出的至人。
魂不守舍
魂為命之主,魄為構身緣,魂主導我們對事情、生命、人生、國家、歷史、文化、宇宙的基本感情和感覺認知。魂散了就很難有清楚、開明、開通和全面的思想。只要情緒起伏,思想更往一邊偏或往小處裡鑽,影響認知而導致行為脫軌。認知不足、不了解生命、不知生命意義為何;只有私心、只顧私利,這樣不健康的魂,合不了道、踏不上正途,勉強過一生也是虛度。魂若不能安住,魄亦無所依,故心靈無自覺內省者,便不能安頓,身體未經強驅苦練,魄力也不能生起。魂魄相依猶如身心相匯,能通透明誠和合,魂魄便有為有守,此時心神之本命能與文化家國道統之天命合,便生立天地之心,立命於生民之長河,不亢不卑,能遨遊九天,亦得守竅返魂,安身立命。
安宅無處
五四以降,棟樑傾軋,家國崩離,文化絕續,政治的問題導致文化自信的破產,自後兩岸三地均往西取經。三藏法師取的西經能助安神定魄,化民成俗,與儒道競艷,至光照臨門,天高地迴之境。可今之「西經」卻作成異形,或如狼人般,視中國文化為宿主,成吸血之對象,給文化、社會、人心各層次做成極大之扭曲和破壞。而現代社會裡,網路已造成一種不確定性狀況,裡面問題重重。利用網路作正向發展的人少,更多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好玩、刺激和陰謀。現代人煩躁、心定不下來、不知我是誰,以致找刺激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網路是開放性的,裡面五光十色、魑魅魍魎什麼都有,有此「潘朵拉盒子」作為工具,不是變成《駭客任務》裡由程式控制沒魂沒魄的活死人,就是像吸血鬼,空有神、魂、魄,但都出了問題。
魂在何方
不只人有魂,萬事萬物都有魂,社會有社會的魂,國家有國家的魂。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它的魂是依附在文化道統上。脫離或拋開道統,就等於失了魂的人,如同行屍走肉。台灣的現狀是,國魂不聚,軍魂無所依,社會魂飛,一個阿帕契事件,新聞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網民跟著起哄,巴不得將國軍那僅剩的一點軍魂都打散。媒體本該幫忙安天下,現在為了謀取更多利益,不惜搞亂天下,假借新聞事件製造更多新聞,編造各種情境,比如「仇富」,挑起大眾的七情六慾、五蘊六識,這樣的「民主」社會能有前途?今天沒有人談天命、文化、擔當、責任,和本份,都問「我」少了什麼!社會沒給「我」公平、正義,和名利。而不解從古至今,世上無一國度能完全的照顧得了其所有國民。國之於家猶如身之於心、魄之於魂、皮之於毛;依存之間有失衡時,就要獨善其身,蓄勢待發,如美故總統甘迺迪所云:「問自己能給人什麼,而不是要人給你什麼!」這才是頂天立地的人。
神主無張
民主社會裡人人都有權彰顯自己的主張,可想而知主張多了必定有相左,如每個主張都要尊重,怎麼辦?政府卻幾乎沒有能力處理,在乎的只是選舉,因為選不上就沒戲唱。老百姓以為民主社會是開放的,因此拼命主張我認為對的東西,卻從來沒有認真審視自己的主張是否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是否對國家社會大眾有益,而不是只對自己或所屬之團體有好處。一旦個人主張遭到質疑,「我心」立刻出來捍衛,更不會去自我反省,最後變成為主張而主張、為反對而反對,捍衛的不是真理,而是自我的私慾。現代民主社會已經成活屍禁地,人人張狂如活屍噬血。《駭客任務》社會中人雖無主,卻能依秩定序。活屍是有魄無魂,噬血只是本能反應,沒有心靈神識,其活也歹。駭客「程控人」雖無主,卻也不傷人。
風雨之聲
當年宋明理學家回溯千年歷史,發現除了漢唐之外其餘朝代都很混亂,原有的道統和天命不能彰顯,民族和文化中的神、魂、魄便都不見了,讀通六經成就六藝的人越來越少,皇帝得過且過,南宋高宗甚至避走江南,不願北伐一統山河,可因這樣失魂的年代,卻成就了轟天動地,震爍古今的真英雄岳武穆。士大夫們看到了政治裡面的無情,急於找尋出路,他們發現必須效法先秦聖賢,從人心內裡、魂魄底處,和生命最微明處,振起心靈氣度,使人產生氣節,國家才有希望。當時東林書院有一副對聯寫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意思是,讀書人應以天下事為己任,既要學習,也要關心世事,時時增長智慧,有民胞物與的心態,才能走入更安頓和奮起的生命境界。
立心之言
宋明理學家留給後世一個清楚的生命方向,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孟就是講這些東西,但沒有用那麼文學性的語言來說明。孔子講仁、義、禮、智。孟子講義,講四端之心,講生命所有的天理在人心,所以倡「盡性而致命」,開啟生命的原動力,如四端之心,就能直養而不害,充沛天地間。這時我們每走出一步,都充滿力量,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才能叫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是多大的力量!
誠為魂寄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從黃帝開始,至夏朝立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忠」,告訴後代子孫發展政體和文化需要有忠誠的力量,也就是《尚書•大禹謨》所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厥執中」的「守中」力量。以及後來孔子在《大學》、《中庸》裡談到的「誠」,沒有誠,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不能立。因此宋明理學家回顧過去千年的混亂,認為應該回到儒家的思想體系才正確,因而將先秦聖賢學說重新彙整再發展出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孔子說的「誠」,無誠不可能明,心隨時持中,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有狀況時能和之,即「致中和」,以及致良知,發展良能,這是中國文化論及生命哲學最精彩的部分。
大塊文章
現代人找不到生命去向,只好鑽進網路虛擬世界,可裡面如夢似幻,更無法安身立命,人越來越浮躁,因而想找些東西來依附;找朋友,問題是真正好的朋友很少,若是依靠男女關係,由於人都不夠穩,找到的男或女都不足以讓你穩下來,可能還製造更多的問題。古人的辦法,是效法宋明理學大師或先秦聖賢,經由練氣、練功夫,通六經六藝,成一身好本領。這樣的修煉使人的神不虧,有天行健自強不息的持續運作力量;使人的魂不罷,有豁達的生命觀、人生觀、宇宙觀;使人的魄有覺,能時時因應感官情緒躁動作自我調整和反省。
妙覺圓頓
當神、魂、魄三者能與天地人化合,合乎文化道統中的精神,彰顯天命的目的,營造大塊假我以文章的風範,因為「川澤盱其駭矚」,如同心神失而無主,心魂散而不聚,只有「山原曠其盈視」,魂魄能依天命和初心合,猶如落霞與孤鶩竟齊飛,才見心神魂魄全齊,悟秋水共長天一色,成就不墜青雲之志,明白慎獨實是善獨,善獨本發自誠明,至此便了一心二門皆統攝於四維八德典範中,此時方可走進至善之門,知陰陽二門藏乾坤天地,三界六合,物無大小,亦無成毀,復通為一,所謂大制不割,割肉不能得獨存,修小周天是為應大周天,去除著染,是為自性呈現,自性若不應佛性,獨存只是自了漢,六神統攝,是為覺仁識義,覺情起悲,慈心遍住,至善悠悠,才會明白兩岸三地,其體為一,是相三分,可一氣流行,無先來後到均應為己之主公,分合之際自有妙緣,所有種種不過習薰持種,明乎根蒂不分,覺心外無物,八識便自如如。明白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不作分別強求,行深般若便能無所住而生大人心,便能善養吾浩然正氣,充沛天地間,沛然莫之能禦;這體相用合,天地一體的識力能圓頓整合,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安頓身心,立足於天地而無愧。(201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