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帶電荷量變多時,是否影響人的覺受反應?當覺受與平時不同,適應不及,該如何控制好狀況?

陰陽之極

鍾老師:任何空間裡都有電場、磁場,和各種電磁波,甚至不同的陰氣、靈能、妖風等,一個屋子裡就有許多種能量場,有人體發放出來的,有物品、家具、設備、牆體輻射出來的,或神龕、先祖牌位、古董、宗教法器等產生的;屋子外就更多了,天氣一變,氣溫升降,空氣裡的電荷變化極大,加上節氣變動就更大了,還有太陽系裡的太陽風、五星連線,或流星雨,都會產生強大的干擾能場。這些能場變化,有些是自有人類以來就有的,即便是陰氣、靈場,除了較強的和五行對剋者外,我們的身體多半已能適應,有些是近代工業革命之後才出現的,我們的身體還在適應中,其影響因人而異,未必都是負面的。每個人體質不同,在同樣狀況下,有人感覺明顯,有人沒什麼感覺,但沒感覺不表示身體就沒受影響,而有感覺的有時也只是影響了覺受,對身體未必有害,可若心裡在意、擔心,又主動去感覺,原本無傷也會變得有害。如清明祭祖,又或至殯儀館致意,人越擔心,本來沒事,也會有事;反之都不擔心,也不見得都有事;即便有事,不擔心者會更快復原,而擔心者卻會拖較久時間才得穩定。

太極兩儀

 環境中的電磁場變化很難避免,就拿手機、電腦、電視來說,我們很難不用它,有感覺、沒感覺,或今天的感覺和昨天的感覺不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隨時保持高度集中且心情放鬆,狀況來時才知道要怎麼處理。如同功夫對練,不用管對手出這招我要用哪招,而是任何招過來我都能輕鬆以對。這就要多練氣,增加身體內部的穩定,減少不安、不舒服的感覺,也要多練功夫,當身體集中運作,外圍就多一層保護能場,可將環境中對人體有害的粒子阻擋在外。氣功或功夫鍛鍊不足,身體就比較容易受外界干擾。身體若沒有足夠的穩定質能去面對周遭環境變化,不僅影響健康,待人處事也難有良好的進退應對,所以古人特別強調修身就是這個道理。可在修習中,最重要的是常行「時時勤拂拭」之功,且要安住「菩提本無樹」之心。

無樹之拂

 古人的修身法門是從習六藝開始,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御便是培養人的高度集中能力。射是習武,目的是外應,上古的武器以弓箭為主,所以用射為代表,出拳踢腳都是射的基礎,射箭只是其中一種應用,重要的是,在必要時將身體之內氣發放於外,所產生的光熱幅射能夠排開或轉化不利於己的事物。御是練內氣,內氣練法不在於導引通暢,也不在於閉氣收沈,過導則散,閉沈則卡;故順遂而導則開;氣守七分已足;拂拭為漸而之達,守無方見天地!內氣方生方成,內氣磁場越足,身體的穩定度越大。氣不足,心不穩,身體平衡不了,站著不動時勉強還可以出拳,可一移動就完了,根本無法駕馭。即便年青人體能充沛,動作敏捷,若是沒練過氣或氣練得不夠,在移動中也沒辦法做有效反應,穩定度不夠,只能直線前進、後退或定住,不能駕馭自己,自我控制能力不行。御其實是駕馭自己,學習自我控制,穩定自己,才能騎馬御馬,駕車御車,把該做的事做好。功夫運作,若移動中御不了自己,拳出不去,即射施展不開,就談不上有外應能力。

惟精惟一

  御己不容易,因為人心惟危,人有一顆不安的心,所以儒家講「安身立命」,要先讓自己有高度的安定力量,這力量從哪來?從修身來。修身不是在家裡端坐,端坐看似把心安住,其實心頭浮動的很,必需練氣才行,氣足了心就安。因此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正氣」,讓身體能量成為擎天之柱,有此支柱,身體才會穩定,心才能安,才能進一步外擴,助人一臂之力,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方有辦法更進一步將仁義禮智發揮出來。中國的學問必須練過氣打過拳,才看得清楚,現代學者若只是從知識角度去理解孔孟思想學說,沒有習武練氣,就容易有錯誤的解讀。周遭影響心氣的雜音太多,所謂道心惟危,考驗人的閱聽大道,看不見,聽不到,就是到了藏寶洞也不知;古人早已告知,後輩總以己見解前輩,便錯失方向,無緣識法。

允執厥中

 既然人心惟危,為何孔子不直接講修心而講修身?因為修了身,心自然就穩了。若把注意力放在修心上,以有問題的心去修心,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越修心越亂,不但心修不了,也會把身體搞壞掉。如長時間盤腿靜坐,身體狀況好的或許可以撐很久,身體狀況差的沒多久就垮了。儒家強調修身,不是不知道心的重要,而是明白修身是築基,身為心之柱,心為柱之主,有心無柱,力不從,無心,神魂不聚;魄力從修身起,修身從高度自我控制起。最好的自我控制不是以心役人,而是強身役己,故從知止起,不用心法,以身力行取代以心求修,所以孟子會講修身從「苦其心志,勞其筋苦,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然從自然能定,而不是以心求定,以水洗水是永不清淨的,能力行而定,便入靜、安、慮,而得來不外求之法。心有問題也好,沒問題也好,都要先透過練氣習武來養氣。氣養了之後,身體通達,頭腦清楚,與天地相通,明白事理,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心的問題就會逐漸消失。僅靠知識性的讀書無法通天地,必需修身才能通天地。通了天地之後,實踐六藝,以禮樂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結和應對,那麼在任何環境下就都可以擁有「美麗人生」。

轉識之難

 電影《美麗人生》講述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父親不忍年僅五歲的兒子飽受驚恐,便跟孩子說他們正處於一個遊戲當中,必須接受集中營裡的種種規矩才能換得分數最後贏取大獎,孩子就當真在玩遊戲,一點都不害怕,還快樂得很。狀況或許因他人而起,但惱人卻是自己心造的,有能力及時編造美景沖淡困境,可如果沒有足夠的氣量也是撐不久、走不遠的,走沒幾步又回到原點。以功夫來說,看一場武術賽事,如阿里、泰森,或世上最強的人的打法,看完之後就能成為功夫高手?當然不可能,因為無法立刻轉識成智,必須把身體的質量、質素提昇到最高點,才有辦法進升到更高水平。密宗講轉識成智,不是讀幾本經就能轉識成智,一定是在寶瓶法門走到煉神還虛,以密法神通自證的水平,才有辦法轉識成智,對所有事情都通透了悟。安身立命和轉識成智都要有足夠的修身基礎才做得到,通常十年八年也不足以為法,一般人以為端坐就能安身立命,以為獲取知識就能轉識成智,那是誤把後面階段的東西拿到前面來做,因此越打坐身體就越虛,越讀書頭腦就越亂。

初心大學

 中國文化是行的文化,儒釋道三家都強調行,禪宗六祖惠能講打坐不是禪,六度儀軌也不是禪。雙腿盤坐就能成佛?正襟危坐提筆練字誦讀經書就是修身?顯然不是這麼簡單。孔子所講的道理是從行中摸索出來的,儒家心法在《大學》《中庸》裡,學完、修完《大學》《中庸》,再從易經十翼看人和宇宙萬物的關連,這些都通達,再回頭讀《論語》《孟子》,才可能明白其中深意。現代人看四書五經,不是把它當過時讀物不願觸碰,就是把它當知識來處理,在思想觀念上打轉,完全忽略了更重要的實修與實踐。孔子的《論語》,是在他修、齊、治、平之後才有的;孔子是士人之子,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決定自己的未來,他從一個管理糧倉與牲口的職位做起,一路努力,最後當上司寇,治理國政,抵禦外敵,如夾谷會盟讓齊王知難而退,後因宮廷內鬥,被迫離開魯國,在外遊歷十多年,歷盡滄桑後,讓他有更多體悟,才有了弟子所記下的《論語》流傳後世。儒家體系是走出來的,摸索出來的,不是呆坐空想出來的。

形全氣聚

 許多研究孔孟學說的學者都知道儒家強調修身,但不知道究竟怎麼個修法,有的甚至把修身當修心看,都知道從「知止而後有定」開始,但也僅止於「知道」,具體怎麼做完全不明白。事實上從知止到定、靜、安、慮、得,這全都和練氣有關,可學者們不這麼認為,他們說孔子從未提過練氣。那麼,孟子為什麼講「浩然正氣」?就是怕大家弄錯了孔子的本意,孟子晚孔子一百多年,孟子唯恐後人誤會孔子所講的安身立命只是正襟危坐的讀死書,或只反思再想如後來佛家言修心為重己法,皮囊次之,甚或不管!修身一定要先練身體,從行進入,而不是從讀書理解走進去。古時候的讀書人都要學習六藝,未必精通,但至少都學過、練過。六藝是從射御進,射御是從定靜安慮得的內氣修練起,再透過司馬遷講的傳兵論劍的外應功夫為修身之道,射御為內外修為合一,能隨時觀照周遭,不動如山;有事隨時一發中的,控制大局,保持平衡,得進退應對聖人之道。練氣習武之後才有辦法讀懂經書,從行裡面去體會、驗證書中的道理,中國文化是這樣走出來的。現在即使我們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全部背得滾瓜爛熟,它也不會變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除非有練過氣、學過功夫,那麼隨便讀兩句,就會覺得它跟你是連在一起的。

形釋心凝

 孔孟精神流傳幾千年不墜,每當改朝換代就能看到它的強大影響,總有幾個忠貞之士寧死不屈展現氣節,如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兵敗遭俘,被關在大牢裡,忽必烈賞識文天祥的人品才華,欲重用,等他點頭服從,但文天祥始終堅貞不屈,最後忽必烈只好無奈地將他處死。在獄中三年,文天祥不但沒有被擊垮,還能書寫幾百篇詩詞文章,留下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那是入獄後的第二年夏日,在濕熱腐臭幽暗的牢房裡,「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沓,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七氣沖熏,換作他人早就病倒,文天祥竟身體無恙精神抖擻還能慷慨揮毫。「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文天祥完全實踐了孟子所說:「吾善養吾浩然正氣」。

心凝氣聚

 中國歷代都有像文天祥這樣的人物,展現驚天地動鬼神的儒家力量,那是修身之後而有的安身立命、不畏死的力量,行所當行,置生死於度外。現代人不同,現代人不講氣節,不習六藝,沒修過身,沒練過氣,怕死極了!孔孟他們因為練了氣、習了武,什麼狀況都敢面對,孔子不論在順境或逆境,只要是該做的事、該面對的人,他都會去做、去面對,不會因為對方的身分位階而有所卻步。齊魯夾谷會盟,孔子他們差點就被齊景公剁成肉泥,齊國十萬兵甲一旁待命,孔子毫不畏懼,不是心臟強大,而是氣場強大,齊王帶著自負笑容才要開口:「有誰敢違背我齊國、不怕我齊王?」孔子和另外兩名俠客已十步一殺地飛奔到齊王面前,嚇得齊王馬上閉嘴,在旁的護衛趕緊把舉到一半的劍給放下。孔子有如此強大的心力及體能表現,這需要極強的氣能和功夫才做得到。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絲毫不心灰意冷,他帶著學生以積極、正向、陽面的心態周遊列國,氣能少一點、功夫弱一點都做不到。(2017.11.10)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