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裡,不管是新儒家、西化派、佛學大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派,所有大師不過能影響一代人而已,後繼者十分有限。近代的南懷瑾、金庸,其作品在文化界產生相當廣泛的影響,讓世人重新體認了傳統文化的境界,徐克較少被談論,影響力不下於前兩位。時代變化太大太快,我們如何看待、因應這些變遷?如何自強不息?

中西誰行

鍾老師:民國初年西風東漸,所有人都認為中國的東西不行,其實是當時的主政者沒有能力處理事情,致使中國文化和學術不能成為經世致用的東西。不能用,打不贏,就被認為是廢物。但真的打不贏嗎?不是的。五四運動主要強調兩個東西,一個是「德」先生,一個是「賽」先生,前者指民主,後者指科學,科學發展對國家來說有其必要,但實行民主真的有幫助嗎?當時搞新文化運動那些人並不真的了解民主,只覺它是有用的,因為那時的民主國家一個比一個強。但事實上不是該政治體制真有那麼大的好處,而是搞這個政體的國家都是從工業革命裡得到益處,從資本主義得到動能,從民主裡得到發動武力脅迫中國買鴉片,以及強迫其他弱國成為殖民地的傷天害理等勾當,才有後來的強盛發展。工業革命之前的歐洲沒有槍砲火藥這種所謂高端的熱武器,中國的熱武器在唐朝就有了,只是還沒那麼強,到宋朝就非常強了。蒙人三次西征始於1219年,因多次攻宋無果,遂致全力西征,1260年一統歐亞,然宋猶如金庸武俠世界中有俠之大者的郭靖和楊過幫助而無法攻克,至1279年方滅宋於下山。當年郭楊二俠並沒真的參戰,是宋兵真的能戰且武器裝備精良,方能久撐,但礙於執政皇帝和權臣有膽識者少,貪生怕死者多,多少良將有舉國之力,卻無行動上的主權,宋只好鬱鬱而終。

敢當之行

 宋朝紹興年間,金王顏元亮率領六十萬大軍橫越淮河,進迫長江。儒將虞允文守在采石磯不讓金兵過江,金兵若真的過了江,南宋就滅亡了。采石磯在今安徽馬鞍近長江一帶,虞允文手下的兵員只有幾千人,即使趕緊在附近多找一些,也只有一兩萬人而已,最後為什麼能打贏?原來是他把周邊的所有霹靂砲全部取了過來,有六十多枚,大砲打出去,敵船就燒起來,顏元亮準備的七百多艘大船被砲打得燒毀大半,兵員損失好幾萬,金兵根本無法渡江,一渡就死,顏元亮強迫士卒渡江,引至反叛殺了亮而退兵返金。宋軍以懸殊兵力抗金,不是人打贏,而是砲打贏,當然關鍵還是在主帥,虞允文敢打,夠勇,顯然他知道這砲是有用的,雖未必有信心能勝,結果是勝了。當時的虞允文敢當孔老夫子之義,以「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態度盡量去做,果然就成功了。

政熄軍亡

 再看清朝後期,清兵不是不能打的,而是主政者不行。鴉片戰爭大家都清楚,林則徐守在虎門,英軍和法軍都進不去,林則徐沒有直接打贏他們,可是對手也絕對沒有辦法攻進城。林則徐利用鐵索,等敵船一靠近就發小舢舨船上置潑油柴火放火燒船,並在城牆塗上油膏和黏著性極強的黑土,對方的砲彈一打過來就黏住,根本破不了城牆,弄得對手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就退去。可見當時的清軍是能打的,結果道光皇帝怕事,把林則徐撤換掉,導致後來割讓香港。之後的中法戰爭,將領沒有林則徐那麼聰明,可是馮子才和劉永福黑旗軍也很厲害,在越南大敗法國軍隊,而左宗棠督師佈防,在台灣也打敗法軍,清軍把佔領基隆的法國將軍打死,逼得對方投降,但李鴻章說最好不要讓他們賠償,否則會有更多人來找麻煩,我們賠償給他們好了。明明打贏了還要賠償對方,這是什麼道理?!從中法戰爭便知甲午戰敗主因竟是慈禧加李鴻章,左宗棠罵道:「十個法國將軍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誠誤盡蒼生,落千古罵名!」。

內鬥之亡

  甲午戰爭其實是可以贏的,當時的日本海軍沒有北洋艦隊強,北洋艦隊會敗是因為丁汝昌打到後來害怕就躲起來,躲在劉公島,日軍用幾艘沉船卡在那等著甕中捉鱉,甲午之戰最後是敗在陸戰,不是敗在海戰,滑稽極了!在這之前,清廷多次派陸軍到朝鮮去把日軍打下來,有名的明成皇后一役就是由袁世凱出兵大敗日軍而脫困。被擊沉的英國商船僅載運四千人左右,日軍就怕得寧願得罪英而一定要把船擊沉,可見當時日軍很怕清軍的戰力。甲午戰爭日軍才兩三萬人而已,通過朝鮮從陸地趕到劉公島,沿途根本沒有清軍去抗擊,因此老百姓就遭殃,男的被殺,女的被強姦。東北總督那些守備軍去哪了?袁世凱和李鴻章的兵曾多次大敗進犯朝鮮的日軍,如果這趕運的四千人都有能力打敗日本陸軍的話,來個三萬人或五萬人的部隊,以當時東三省的總督調兵不是問題,為什麼沒這麼做?很明顯是內鬥,是內部政治問題!

出賣拳勇

 在早期戰役以遊擊戰術化整為零取得幾次大捷,尤以廊坊車站戰役,大刀王五、紅燈照,和廊坊拳隊奪得奇蹟般勝利,使八國聯軍本以為輕鬆可勝卻頭痛極了,最後買通榮祿,裡外夾攻讓拳勇們為人出賣夾殺冤死!可見不是義和團「打假」所以輸,是慈禧與權臣賣國兼出賣自己人而敗。當年慈禧太后相信義和團時,義和團有十幾萬人。對付日軍不需要用義和團,幾個省裡面的精兵調動一兩萬,日軍就過不去,那時候的日軍也沒有多強。清廷會敗是敗在「寧予外人,不予家奴」,是這樣整死自己人的,整到最後國力都散掉,本來沒有現代武器一樣可以打的,國力散掉之後有現代武器也打不了。一八四零、五零年都沒有現代武器,中法戰爭之後才有,有了之後也打不贏,那是心的問題。林則徐什麼都沒有都能打贏,繞一圈到了皇城就輸光,輸得莫名其妙!左宗棠到新疆去,他面對的不是弱手,沙俄在當時很強的,另外有從西藏、印度過來的,英國聯軍所支持的叛軍都很強,為什麼左宗棠打得贏?顯然不是國家不行,也不是兵員不行,而是主政者沒有心,沒有心什麼都不行。

五四之失

 五四份子沒有看到這些,只看到我們沒有科學,沒有民主,所以不行。可原來我們有科學,只是清朝沒有繼續發展而掉了下來。那時如果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就不會去想連到現在問題都還層出不窮的所謂民主,以為有了民主、自由、科學、人權、人道精神,便能換來幸福、快樂、繁榮、榮耀、發展、希望。其實西方的「德賽」先生是建立在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上,實際上是一種掠奪和屠殺,貪婪和無恥,自大和無知的結合,只是得到中國宋元所助的歐洲工業革命,成了食人魔王和吸血殭屍,許多給吸血的中國人和留學生都習慣讓人吸血當屍奴而不自知,反而很驕狂地認為不讓歐美日吸過血的中國人不是高等人!

權佞之鬥

 再回頭看中國歷代出現的狀況,不管什麼變法,只要主政者認真去處理都能解決問題,譬如宋朝有范仲淹變法、王安石變法,都是真有用的,不是沒用。王安石熙寧變法之後,宋朝的國庫比以前增加六倍,國家多了那麼多錢要打仗就方便許多。到了明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兩任之間有一位大臣叫張居正,他的學生海瑞,兩個都是清官,海瑞更是清官中的清官。張居正被說成貪官,實際上他一毛錢都沒污過。當時整個嘉靖萬曆年間出了很多問題,土豪奸佞把國家的錢財都拿走,老百姓把原來奮鬥的東西都給了土豪和大官,張居正提出一條鞭法,強迫土豪和大官不能把錢全拿,要重新分配給老百姓,讓種田的繼續種田,養雞的繼續養雞,他成立監管部隊有效追蹤,幾年間稅收大翻盤,就產生明朝中興的現象。

衣食不足

 清朝是怎麼衰弱下來的?因為鴉片,導致整個財稅都不行,乾隆之前是中國賺飽了全世界的白銀,乾隆之後要支付鴉片,支光了白銀,錢沒了,還欠錢,最後就癱掉。到了民國的時候更亂,所有人都覺得中國的東西不行,傳統的東西不行。可是宋朝、明朝的中興名臣,從范仲淹、王安石到張居正,能把國家財稅整個改了過來讓國家強盛,清末民初衰弱下來顯然跟自己的文化沒有關聯,而是內部出了問題。內部問題轉變得了,國力就能提升上去,轉變不了就會掉下來。

舊為新用

 民初新儒學派那些人意識到,即便是王陽明和朱熹年代的心學和經學都可能過時了,所以必須用新儒學的角度去解構,透過佛家原道的方法去解原儒的東西,試圖釋放出更大的力量,簡單講就是把儒釋道三家重新再合一次。可是合了半天,如《新唯識論》及《原儒》,熊十力寫的東西還是沒人看,說了半天還沒有王陽明講的心學容易讓人聽懂,也沒有像朱熹講的只要有禮義廉恥就可以達到。熊十力的《原儒》,用一部分禪密經典,用一部分如空宗、華嚴和禪宗,大易思想合陸王心學去解佛學唯識,倡體用不二,即用顯體的本心,越解就越複雜。所謂的道,從老子、莊子的角度來看,那個道無處不在,為什麼要講得那麼高深呢?當時胡適等自由派人士認為應該全盤西化,這也是有問題,道已經在那邊,只要把新的東西丟進來就好了,它自動就會調整,讓道自道它就會浮起,何須那麼多人去搞了半天,還你罵我我罵你。當時新文化運動裡,舊學的罵新學,新學的罵舊學,簡直莫名其妙!

平心見心

 今天習近平的做法不用那麼多口號,而是直接以有用的方法把該做的做出來,不執著於哪家哪派,能為我用的都取來用,因此他各家各派都能納其大成,才有今天中國內部發展得那麼旺盛,連路邊攤都能手機支付,已經進步到科幻片的年代。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知道川普的心為什麼很不穩定,沒方法就亂搞,搞得自己一個頭兩個大,因為中國的「大國」樣貌已經出來了,其產品又便宜又好,難道美國人想用又貴又爛的東西?川普再這樣搞下去,「美國第一」就要拱手讓人了。唐朝貞觀時期,長安城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有幾萬人,來做生意的有四十幾萬人,不是你要用什麼東西去改變誰,而是道就在那邊,大家各取其道,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發展一直都是這樣,只要大環境比較穩定,那個道就會出來。即便林則徐在1840年鴉片戰爭那麼糟糕的狀況下,他內心平靜時道也會出來,面對英國軍艦,他一點都不怕,因為心中有道,自然會用各種方法去化解危機。

奧深難傳

 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新儒學者寫了很多經典的書,可是傳不了一代,為什麼?因為不實用,看的人不多,只有少數搞學術做研究或對哲學有興趣的人才會去看。當時影響後人比較大的都是搞新文化運動的,像胡適,雖然講全盤西化,可到後面也就沒有再講了,而是提倡文學改革,推廣新詩、文字通俗化,使大家對中國文化可以用比較簡單的言語去了解。可是用文字推廣文化,再怎麼通俗,還比不上現在使用手機隨便就可以看到一大堆電影戲劇。《甄嬛傳》、《延禧攻略》等都把古裝劇拍到年輕人都喜歡看,這不得了。武俠片也越來越精彩,有一部叫《將夜》,半仙俠半武俠,把有點法力又有點內功神功那種傳說中的境界展現得蠻精彩的。徐克的「蜀山」系列,把儒道三家以超越全真五龍門的飛升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片子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化背景是沒辦法去拍它的。

大同大盜

 中國文化向來主張世界大同,從古時候就講天下,四方蠻夷只要認同中國的都以兄弟視之,詩經很早就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論語裡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是西歐文化所沒有的。正因為這種和而不同的心態,當中國富強之後,就會回到孔子所講衣食足而後能夠興禮樂。禮樂就是在古代漢唐盛世的時候吸引周邊四鄰來中國最大的一個力量,現在習近平的做法就是跟以前一樣,用孔子那套文成武德與世界接軌,打開雙手以禮樂之道跟所有人相應。反之美國以國土安全部及調查局用恐怖攻擊來控告華為孟晚舟,而Nokia、Motorola、Samsung等也跟伊朗有交易,卻完全沒有看到,這種離譜又惡意的做法,顯示美國已經往收縮、閉鎖的駝鳥和恐龍心態走向,大國的風範已蕩然無存!

千年傳習

 中國文化裡面有太多東西是我們要去學習的,閱讀它可以體會精神層次,不但繼承先聖高願念想,轉識通念,更能臻窮神化氣,達大還道心以見天地眾生之境。跟著修習,修練氣功、鍛鍊功夫、習法修神,這就不是傳一代人,而是傳千古,從以前到現在沒停過,二千多年了。夏朝就有六藝,到春秋的時候,六藝裡的氣功部分是更明顯,以前沒斷過,傳到現在更不能斷,這是我們應該好好努力的方向。徐克的電影那麼精彩,南懷瑾的哲學境界那麼大,金庸的武俠小說如此的吸引人,都是在中國文化的氣和功夫和道的層次裡面,而在那個最近三百年才崛起的西方是永遠都不會懂悟的,而這些東西在中國傳百世都不會停。

理未易明

 南懷瑾以他的體會去講解儒釋道三家的東西,有很多都講得蠻不錯的,可是南懷瑾的修煉沒有到達真正的核心,他以禪坐為主,從禪坐走進道裡面是有所不足的。南懷瑾曾經是蔣介石手下的一個軍人,他打過仗,也會一點簡單的功夫。修練功夫最關鍵的是氣,南懷瑾也練氣,但屬於感應式,屬於超能力,也就是神通的部分。神通或者超能力只會讓修練者更著相,過於使用神通會不斷減損氣海丹元,更容易進入一種走火或入魔的狀態。當身體的氣能不足時,用靜坐的方式只會讓思維意識更加放大和浮動,在覺受層次上有更多的感覺,這時人的神通力就會被激發出來,神通力用得越多,人就越不穩定、越不平衡。南懷瑾從神通界去看到一些事情,可那是不完整的,他寫儒釋道三家的東西自有他的一套看法,可三家裡面最核心的知止部分他沒有走進去,不能知止就沒有之後的定、靜、安、慮、得。南曾習劍終不為,只留練拳,遇飛劍師,能以指氣斷樹,輕功高人,及能殺人的十三架式高手,認為學之無道德修養,不想以武犯禁,遂棄武學禪,閉關峨嵋三年後出而講學授課,自有一番文化風采。但氣未真修,更難於心性上作完整的落實,既是毋聽之以心是聽之以氣,功便不以心傳。即便禪之能心傳是因本已根基全型,或本自俱足,尚欠指點傳燈,此時神識藉悟便可以傳。

法難傳人

 儒家最重要的修習,是透過六藝練得內氣,定、靜、安、慮、得,講起來簡單,可要走進去,必須透過止觀法門。佛家也有佛家的止觀法門,但佛家的止觀法門是用心的方法去做,譬如眼觀鼻,鼻觀心,這是止觀法之一,用觀想的方法觀觀世音菩薩或是佛祖的不同相,三十六相,七十二相,一百零八相,不同相的表現,或是觀一座雪山,或是觀一片湖,或觀一個金剛神,這種止是像上面的止,不是真的止,作用有限,而且有危險性。儒家的知止是從定、靜、安、慮、得一步步走進,裡面的靜不是靜坐的靜,定也不是定慧雙修的定,只是儒釋兩家都用同樣的名稱去談論,因此很多人就誤解了。

依法達道

 定、靜、安、慮、得如何修來?關鍵在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核心——射和御上。禮樂固然重要,可禮樂只是用來解射和御,書數也非常重要,書數牽涉到人對古往今來的看法,前兩個屬於人倫,後兩個屬於大歷史文化觀和超自然境界裡面的東西,中間核心是射和御。射和御看起來是很普通的東西,為什麼擺在中間?書數能助仙道修練或成為大學問家,禮樂是做人處事、對藝術欣賞、對自己心性上的提煉,射御在中間和前後幾個好像格格不入,其實是最重要的,射和御就是功夫。禮是進退應對之道,與人相處如何達到良好的往來,與會者恪守賓主友朋之禮,相互敬禮,如孔子之坐而飲,起而敬,揖讓而爭,產生好的一種交會。老子講五音五色,屬於樂,是欣賞周遭所有事情的一種態度,禮樂裡含節奏,節奏就是分寸,畫裡用的是線條布局,就是格局,這些東西都是有時空,有境界,有定數的。要知止才能走進更大的人生格局,禮樂是我們的目標,而方法就在射和御上。

人能達道

 射不只射箭,劍法、棍法、拳術全都和射有關,必須「發而皆中節」,動作才會有用、有效。以出拳來說,能夠穿破對方的阻擋不被打到的進攻就是射。但要達到這個境界有點難,為什麼?因為要先進入止的狀態,五音五色心緒全都停止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觀察才會全面。所以面對對手時心一定要鬆,不鬆就不會定靜,雜念浮來浮去,定靜以後心就能安,心能平和安定,對方的所有動作,你都能夠過濾,只有你攻得進去,對方過不來。也就是拳經上所講「我獨知人,人不知我」、「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所有狀況都在我的掌握之中,這就是孟子所講可以予,可以不予,可以取,可以不取。

止在其中

 孔子沒有講太多練氣的東西,但儒門心法定、靜、安、慮、得、致中和都寫在《大學》《中庸》裡。「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皆中節是以音樂來比喻,琴彈到一半,有個東西丟了進來,整個音樂都散了。以功夫來說,點斷對方出手,他的拳再猛,一摸就可以停掉,因為做到「皆中節」,在剎那間就能把對方的力化掉。出拳必須有透勁,這是第一步,透勁比較容易,巧勁就比較難,化勁更難。當你的拳勁能夠進入巧勁和化勁的時候,就可以做到發而皆中節。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功夫的境界是讓對手感受到和,而不是攻擊。和就是點到為止,揖讓而爭,爭的是不破蒙皮,鬥而不破就是止,那需要多大的身心靈與天地整合的能量才做得到!所以靜下來不叫止,只是找法子的第一步,靜坐更不是止,只是靜心的第一步,真的止,要有走過君子之劍(庶民之劍)、諸侯之劍,和天下之劍的境地和浴火重生的淬煉,才叫做知止。而功夫是包含了儒釋道三家工夫,理論和境界在一起的文化傳承,未習過不叫知止,孟子講的「挾泰山以超北海之能」其實就是止的能量。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展現最大止的境界:「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因為這個道理,才能在功夫對打裡作詩文、畫山水、寫書法,中國人的功夫境界是這樣子的,這跟南懷瑾對武的了解是不一樣的。功夫不僅是殺人技,更是見生死,更是完成自我,從根本改變人的體格、氣魄、心胸和氣質的力量,功夫從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到還虛入道,能叫人不斷建立恆心毅力,棄去執著,放下自尊,重建孟子的性善、兼善、往善的浩然劍氣人生。所以太史公認為能守信廉仁勇者,與道同符,也就是少林所以定「以武為禪」作終極修行的過程與目標之因。

知守中節

 曾經有人問孔子,你是神箭手,你覺得自己最拿手的武藝是什麼?孔子說,我雖射箭很強,但在駕御上面更為厲害。御是統御,不是單純的講駕駛馬車,孔子不但把射和御在武藝上發揮至極,更把這些東西內化到行為以及所講的道理裡。孔子說,好的箭法是射到蒙皮就停了,箭落而不過,因為他說射穿很容易,射中也不難,射中而不破是最難的,那叫鬥而不破。國際間所有人都會跟你鬥,能做到鬥而不破,對方就不能耐你何,形勢便由你來掌控。孔子的基本鍛鍊都在《中庸》《大學》裡,知止而後能定,這是春秋戰國當時的練氣心法,而不是後來的佛家靜坐心法。戰國時期練氣是很普遍的,尤其士大夫們,他們練氣、靜坐不是像後來的佛家為了明心安心見性,而是為了練內功,內功練好了可以控制情緒、心性、體能和體魄,便能坐而飲,起而拿刀、拿劍、射箭、控制車子,操控整個局面成為大將。很明顯儒家那套是把練氣和外功連成一體,所以孔子的學生沒有一個不能打的,連顏回都能打,只是打不贏子路,子路是大將,冉求是將軍,子貢既是將軍又是宰相。

功夫難練

 中國傳統儒家的功夫,以金庸的武俠小說來講,有點像洪七公降龍十八掌那種練法,從江南七怪的粗武術(死力)學起,得馬鈺全真內氣調教,再學更純陽的十八掌,一步一步地練,郭靖練了好久才練成;王重陽的東西就比較雜了,全真本來就是儒釋道三家合在一起的;東邪自成一套,他有銷魂音;南帝有一陽指,一陽指是佛家的功法,他把少林寺裡的大力金剛爪那些東西帶進去改編而成。金庸寫武俠小說是在一九五幾年,那個年代裡曾經有過一場很重要的武術比賽,白鶴拳陳克夫和太極拳吳建全的兒子吳公儀在澳門的世紀大戰,兩個人打得互有輸贏,沒有勝負,但動作不太好看,有點像苦力打架,都是拋拳亂揮搥來搥去,就看誰更勇就搥得到誰。金庸沒練過功,靜坐稍有涉獵,他當時在明報有機會跟很多人聊,寫武俠小說一定要跟很多師傅聊一聊,聽他們講自己的師父如何修練。那個年代還有人有內功,都很老了,剩下沒幾個,但還是聽得到大概怎麼練,所以金庸才會寫出郭靖那個情節。

內功難修

 《射鵰英雄傳》裡江南七怪的功夫較粗,打不贏楊康王爺府裡面的那些高手,等到馬鈺出來,就教郭靖全真教的內功。郭靖每天晚上到山上練功,練了兩三年之後,江南七怪看他的功夫大有進步,還以為自己教得很好,其實是馬鈺教的。郭靖從江南七怪那裡學得的拳腳較粗,有了馬鈺所教的內功襯托,功夫進步神速,動作變得更靈敏,速度變得更快。金庸小說裡所描述的內功,跟我們教室所教的同源,我們的氣功就是內功,轉成功夫之後就看得出裡面的變化,跟一般武館所教的完全不同。我們的功夫有如此奇特的變化是由於內氣,沒有內氣就打不出鐵拳,打不出天馬流星拳。有內氣和沒內氣差很多,電影裡面的都是套招,為了好看,但呈現不出強大的真實性,強大的真實性必須有內氣一以貫之才能展現出來。

上下不接

 金庸當時寫武俠小說,將儒釋道三家的東西融在一塊,強力穿透,達到一種很完整的儒釋道精神的展現,他必定聽了很多武林中人講如何修練內功的事,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很逼真。之後蔣介石帶過來的人只有少數有練內功,但年紀都很大,當年那些有內功的人來台之後已經教不了,內功起碼要練二十年以上才有辦法練得出來,他教不了那麼久,學的人學不到。在香港那邊也是,葉問教了十年左右就走了,李小龍主要是跟葉問的徒弟練的,那時候從大陸去到香港有內氣的高手起碼都五六十歲了,以當時香港的生活條件,大概活到七十多歲左右,活到八十歲的人很少,所以也傳不下去,來台灣的也一樣傳不下去。

執魔著相

 徐克的電影早期以《新蜀山劍俠傳》最有名,他把儒釋道三家的精神境界融入片中,再透過仙界和魔界的轉換,描述即便是神界、仙界的人也會有入魔的時候,若要不入魔,最重要是不執著,幾個徒弟小兵不入魔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執著。丁引和道士們則充滿執著,碰在一塊對付惡魔時倒是很團結,但諸魔一散,他們也著跟分,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你往東行,我往西行,從此不再相見。之後的《蜀山傳》主要講仙界裡的傳承需要許多年才能修成,但要毀掉它很容易,一旦入了魔就很難走出來。真實世界確實如此,修神通、學崑崙仙宗、密宗、超覺靜坐、瑜伽,很多人都走火入魔。徐克把那些修練的神奇境界、心境都表現了出來,《蜀山傳》裡的南明雷火,不是從人修來的,而是從天地共修來的,徐克將中國功夫的定義和境界推到更大的範圍上去。

返還本心

 徐克的「蜀山」系列電影改編自還珠樓主的武俠長篇小說《蜀山劍俠傳》,還珠樓主寫的境界比金庸更大,心靈境界和神通狀態不斷迴旋,最後所表現出來的境界像莊子的東西,看似荒唐之言,可處處都有儒釋道三家的精神在裡面,而且最重要是他講情,講至情,有別於佛家說至情就是執著,是人的最大枷鎖。「蜀山」書裡有個例子是,寶相夫人和女兒寒萼母女因某些仙緣魔執而分開,難以相見,就像電影裡丁引跟曉如禪師一樣,你往東走,我往西走,從來都不相見。後來寒萼得知母親被困在魔洞裡就去營救,可到了洞門口,發現有無形力場,用盡所有方法都過不去,最後終於過去了,不是用仙法,而是用至情,不顧死活,直接衝進去,門就開了。很多人說至情是執著,沒錯它是執著,可把至情用到能夠捨生的時候就破了執著,這是佛家沒有辦法談到的東西,還珠樓主、徐克將它呈現了出來。

大仁大義

 在「黃飛鴻」系列電影裡,徐克塑造出一種很獨特的亦儒亦俠人物,面對國難,不加考慮的和大伙一起奮鬥,那種俠義精神讓黃飛鴻這個角色重新活了過來。等到後來的「狄仁傑」那就更精彩了,唐朝的一個宰相,一個士大夫,又像偵探,又像俠客,有大智慧,能夠穩住武則天,可是也讓武則天保持在一個穩定的道上面不離開李唐的勢力範圍。狄仁傑這個角色不是一個單純為一件事情,不是為了當官而幫武則天做事情,他是為更大的生命意義,和「蜀山」裡是同樣的東西,「蜀山」裡的俠客也是為天下,他們跟魔鬥,是為了救世人,狄仁傑做的跟蜀山劍俠一樣。丁引去到瑤池仙堡希望堡主出來救曉如禪師,堡主遲遲不出來,他就用一身元氣點燃冰焰點到元氣散盡為止,這就是儒家所講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境界。「狄仁傑」裡也一樣,不惜危險,為了讓道統、讓唐朝李唐的精神不斷流傳,狄仁傑幫武則天是為了大唐,他那種士大夫心胸境界何其大!

仙人一體

 從「蜀山」仙界,到「黃飛鴻」那麼真實的拳腳功夫,又到「狄仁傑」,或到《新龍門客棧》,還有《智取威虎山》這種新型電影,徐克把俠義精神透過電影不斷地彰顯。更不用講他拍的《東方不敗》,魔和所謂的正道人士差別究竟在哪裡?很多時候差別不大,任我行和東方不敗跟今天的川普有分別嗎?沒有什麼分別。徐克在電影裡面常講「滔滔兩岸潮」,《笑傲江湖》裡這樣講,「蜀山」系列裡也是這樣講,他胸懷天下,胸懷中國,徐克的電影跟金庸的小說一樣,給華人世界極大的希望。看南懷瑾的書需要點文學、歷史、文化底子,或對宗教,對儒道佛家的東西有興趣的人才會去看,看金庸的人比較多,徐克的更好看。徐克的電影從通俗層次裡展現更高層次,更複雜,哲學味更平實細膩,表現更豐富,其實是更難的。從士大夫之執,修行之障,習武者心不能守,常人習於無禮,徐克從演譯仙魔道佛儒中交錯和穿越的角色,時而仙入魔,時而魔生俠情,時而大人物出錯頻頻,時而小人物能頂天立地,揭示江山代有才人出,中華文化永不息,給普羅大眾有更鮮活的生命境界和生活情趣,他的貢獻不亞於金庸和南懷瑾。(2019.01.12)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