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求好心切當中的「求」和「好」兩個字,似乎包涵反面的意思,因為自認的好不一定真的好,無所求的境界更高,可當我們想進步,卻很難只顧到把事情做好又不去求,心意中的半畝方塘應要如何一步一步彙集?
不求自好
鍾老師:要把事或人做好,是因別人要求才去做的嗎?把事情或人做好,不該是應別人要求而做?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洋文化基本觀念的問題。在現代西方教育為骨架的環境下,大凡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有所謂的計畫,在功夫對打之前,我們也會準備「大概」怎麼做,這就是所謂的「求」;所謂的求,即是計畫,在行事前是不能沒有的,因為沒有準備就不知道要做什麼;可是你有了想法和期望,下一步就不是求,而是「行」。我講中國是行的文化,可一般情況不是先有求,才有行?對平常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來說,是先計畫,先有知才有行的,無論如何,只有通過行才有辦法走進求的境界,然後得到求的東西。「行」是幹嘛?不求而行的行,就合乎中國文化所說到的行,是做事的時候不要有求的心,在行動之前,應該先有個方向或計畫,大概怎麼做,可是你走進去就不要再求了。即是說,你知道你在做什麼,行之時你清楚怎麼做,用另外的說法,這叫「知行合一」的行。就是能知亦能行才是真知!行其實是知的一體兩面,求知是行的前段,行是引證求之的後段。
無有自有
為什麼不要先想好?一般人按計畫行事一步一步做,商業活動就是依照計畫書、計畫理念和計畫規模,整理好計畫內容,一步一步去推行。商業活動是這樣沒錯,但以常人來講,文化運作的模式是不太一樣的,心中有求時,則易出狀況,執著和罣礙便會出現;無求時就少一點執著,當修練到更好時,就會達到更高的無所求而行。更高的無求幹嘛?難道真的是無求?其實不是的,老子強調無為而無所不為,主張行無為,為無為。無為而為,所以無所不為,什麼東西都可迎刃而解。而不是我無為,什麼東西都做不了。
不西不中
以西方的思想來說,既然無為怎麼可能有所成就?西方思維看「為無為」是悖論,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講法完全是矛盾!這是文化觀點上差異的問題。一般人很難走進去,因為我們學習的文化都是以西方教育的角度為基礎。學校課本的編排,都是照著西方模式來編排的,雖然在社會文化涉獵上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因為教育的緣故,我們的想法有一定程度的西化。事實上社會文化的運轉都在底層,走的還是在文化深層的模式。勉強來說,生活的文化屬於所謂「醬缸文化」,所以我們有一半中國文化的心,一半西方文化的想法,而西方文化即所謂理性邏輯的思考,那就造成心裡面有很大的衝突,當有衝突發生的時候,可我們常常都不知道原因何在?這時候可以透過為無為的方法來嘗試,就先把這些東西丟掉,但丟掉不容易,因為它在裡面太久了。丟得掉的時候,我們的生命的本質便可打開,所以想把事情做好的時候,有求的心就會妨礙你去變好。
知之則行
換個方式來說,有了想法和欲求以後,就在起而行,事情進行中,就不要想,不再思索怎麼做才好,儘量去做,守在為無為的原則下,才有辦法做到最好,可是怎麼才做得更好,怎麼做才能如何如何,否則就越不如何,以功夫對打來講,越想把對打做好,就越是不順暢,每當碰到一個比較強的對手,只要想,所有動作都做不出來,可是跟比較新的對手、你覺得還可以的,動作就做得很漂亮,能把好的動作應用在所有對手和事物上面就是所謂的通則,這是基本要做的事,如果沒辦法體會這個道 理,就走不進為無為的境界。
無以名之
李商隱有一首詩叫「錦瑟」:「錦瑟無端五十絃,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孟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首詩寫什麼呢?這首詩其實沒有名稱的,叫無題,錦瑟是後人方便加上去的,無題寫出那麼一個境界,詩中李商隱表明,「只是當時已惘然」。看詩裡面描述的境界是人類心裡面很深沉的一種感懷,是李商隱自己生命過程中,包括他的官宦歷程、工作升遷、人事改動、愛情故事和婚姻等等,因為碰到很大過不去的問題時,無以名之,沒辦法去表達,便以無題名之,也因為無題,他的詩才寫得出來啊!有題就寫不出來了!
滄海桑田
名「無題」實則講的是李商隱生命裡碰到最大的痛楚,才寫出這首詩,裡面的情境和境界,包含多大的悲哀和深情!一句「滄海月明珠有淚」,滄海桑田,道盡人世間的滄桑,這見證生命無可奈何的存在形式!當時,唐朝處於大時代動亂當中!李商隱的生活年代跟李白、杜甫前後差沒多久,這等為國為民的才子們都碰上安史之亂!也被牛李黨爭牽連。家庭故事、官場故事、愛情故事、婚姻生活、家國大事全都扯在一塊,怎麼走都走不出去。錦瑟是他最精彩的詩,看到這首詩,就覺得我們所有的悲戚也走進詩裡面,原來他是這樣寫出這首詩!
古文宇宙
中國的古文就是一個生命元宇宙的呈現,透過古文圖像、會意、假借、形聲、轉注和指涉的情境,把人生命淨化昇華,曹植洛神賦中,有「翔若驚鴻,宛若遊龍,翔若驚鴻,驚鴻一瞥」的情境描述。真有遊龍和驚鴻?其實那是一個不同時空的靈性世界,猶如穿越現在平庸的世界進入古代三國曹植靈性的世界,生命才得以洗煉,「彷彿兮,若青雲之碧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一種非人間的心境。可非人間的境界描繪得出來?那就是文字的功力了。讀到的時候,才愕然驚訝怎麼寫得那麼精彩!「彷彿兮,若青雲之碧月」,這段話用白話文來講,似乎有些那個,感覺跟原句彷彿兮青雲之碧月,在意境和感受上都差太遠!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白話怎麼說呢?流風怎麼回雪?回雪是什麼意思?都是種境界!勉強用白話形容,不是會錯意,文詞難兼美,便是多餘!把元宇宙的格式去掉,時空的韻味和張力便丟失,所以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神而明之
要怎麼才能融入其中?只要一直讀它,讀那個韻律,就會讀進去!用行入走進去,而不是用求的、也不是用想的,中國的東西是這樣的。就像功夫,你為什麼有時候揮拳打得那麼精彩?平時跟其他人打卻又好難過的樣子?有同學突然在功夫對練時,一如日劇卡通「黃金聖鬥士」中的青銅戰士蛻變晉級成廬山昇龍霸黃金戰士的水平,呈現動作便極為流暢!此時心中不求,心領神會,人的心靈和自性串聯起來,跳過思想的層次,進入不求而行的境界!一般人的精神、思想都在求,當你能跳過這些,就直接切進去,生命就活起來!自然會了解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的生命境界。
椒塗蘅薄
因為踐椒塗和步蘅薄,生命才得以綻放起來,踩步在惑人椒花田梗上、或行經刺人的荊棘途上,有這種破相和挑戰的勇氣,義無反顧才敢破鏡而入,否則顧慮到一身的傷口,便不會有步蘅薄而流芳的體會,也就是說能走過郁烈濃稠的椒花之途而不迷,闖荊棘之途而不畏傷,方有機會踏步杜蘅草徑,親歷其獨特的留香!要有凌波微步的能力才走得進去,當能千山獨行,人展現的生命境界就完全不一樣,因為無想,心中只有無和無求,凌波微步正是一種大能力和大智慧的行動,直如庖丁解牛般,能無隙入無間,故能無為所以無所不為。王羲之在會稽山陰蘭亭留下千古集序,「修褉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作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王羲之在寫一個境界,寫一個開場,寫一個時代,我們走進前總有個期望吧!總有個想法,那就是大而無的想法。第二步,「仰觀宇宙之大,俯 查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事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就是王羲之帶我們走進去的世界。
死生之大
若以成其大的生命境界走進去,便不再有求。便得以儘量地體會、接受、吸收和融合,沒有那麼大的心,就沒有那麼大的體會,也沒有那麼大的融合。當你走得進去,便能進到新天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到這種程度。極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終期於盡,死生之大矣,豈不痛哉!講得多精彩!人生遇事,種種煩惱上心,都是心中罣礙和計較,便無法翻轉倒懸!當你的心能夠提起來的時候,沒有思想上的想法和計算的時候,在功夫裡面,你的動作就會走進「死生大矣,豈不痛哉」這種境界。因為不知老之將至!心裡面沒有所謂一些要知道的東西,才做得出來,如有預知的、期望的、想法的和有求的,便什麼事都做不出來。
關山難越
王勃在滕王閣序裡講,「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人生很多東西怎麼去求都不會有所得的,不如不求,此時走在裡面,看到的都是萍水相逢的人,那萍水相逢的是什麼人?就是可以跟你相合有緣的人。關山路徑如生命關卡中的歷程,要怎麼辦才行?其實什麼都不用做!狀況是明知這樣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是心中是不求的。因為不求,才走得進去!才會萍水相逢,有求就見面也不相識!唯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才能走出新方向。
萍水相逢
生命境界是這樣一點一滴出來的。當我們想一件事,設法達成,或者是要跟人家談情說愛,要那麼走下去,不然就不要說,可是關山無情,知情必行,執著愛情也未必能成,沒人能知成與不成,只能不以之興懷,終期餘盡,豈不痛哉!有部電影叫英倫情人,裡面的男角剛追到的那個女生,人卻意外死了,因意外燒傷全身,看來變得什麼也沒有!究竟他是有還是沒有呢?從現實看,心愛的人沒了,他也變廢人快要走了,可是當你不去想那些有的沒有時,他一生是很豐富的,當只想所能擁有時,他一生是很貧乏的,因為他有求,有所欲便自都沒有。求則無,不求則有,英倫情人在沙漠裡面,叫 女主角在那邊等,拼了老命找了架飛機回來,但回來人已經死了,之後又有各種狀況,被火所焚,大半身包裹在繃帶也快死了,聽起來很感傷的一個故事,反過來說,如他不去找飛機而陪伴她身邊直到她傷重過世,在過世前一刻,女主角會是帶著最滿足和快樂的心離開的!
無住生心
金剛經講,有所住心便不能生的境界,當人去想、去求,想去擁有的時候,便全都覺得不足,當你無住生心,反而擁有,便得最好,雖然事實上是都沒有了,自己也快走了,卻反而真的擁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可是沒有人明白,因為心中都有求!宴幾道講過,「當年明月夜,曾照彩雲歸」,曾經伴隨夜空中隨途而歸的明月,映照著滿是當時天空影漾的雲彩,意思是,生命最亮麗最好最快樂的那段歲月,其實已經擁有過了,月亮打開過你,彩雲拂照你心,不就烙印我心深處?若你說我可現在沒有!所謂沒有,是自己的意念沒有,若能打開心靈,就有了。精神和意念的有是減的,心靈的有是加的,心靈的有是用無的模式來穿越,思想中的有,是越走越沒有,因為求之不得,貪念無窮,五蘊五毒便全都來。
行想之證
中國文化的好是透過行的架構來印證,如禪宗二入四行,只有行能證一切,不管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而行,和稱法行,都是很好的法子,依法而行,便見究竟!禪宗講:「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便說明白了一切。人一開始就是充滿自己的執著罣礙、我的五蘊五毒、所以有情來下種,既然有情,下什麼種?該說是業障和執著!因地果還生,在人生海海的因果地上,若依情而下,就是一堆狀況,佛家稱業!唯以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之心才能走過,就明白若不用情,不用想法便不會種業,不種不生,無住生心,自然見得無性亦無生之境,就是無生法忍的境界。當萬事萬物都以無進入,心中無生,法忍自淨,便一切皆生,而眾生皆有性而生,即合乎己執所需:都以我的性情、我的想法、我的希望,我的期望和擁有去架構和追求,結果反而什麼都得不到!所以唯行足矣!中國文化的精彩在於行,很多人接觸中國文化時會懷疑為什麼是行的文化?從行而起的文化,理知不就比較弱?所以科學不發達!因為缺了知的空間?有思想才有知啊,才有發明,才有開創,有更大,其實古人講這些話已經不在這種發明、知道、創造的低階文明範圍,而是更高和超越性的文明,是以行為果的先驗法質的實相文明。
無中生有
佛經講過富和尚與窮和尚想去南海拜觀音的故事,富和尚錢多想要做最好的,便準備做大王船,請回好多不同的重要經書,經文要大德念誦多少回,大悲懺和其他重要法會也要辦理幾回以後,在儀軌上、法事上盡力要做最好的,但是好幾年都還沒準備好。然後窮和尚都去了回來,窮和尚問,大和尚你去了嗎?富和尚說,我還在積極籌備中….,回頭看看我們的人生,大多數人都在籌備屬於外物的東西,外在的物質並非都不重要,人生最重要還是我們心靈的自由,還我們行的自由,因為行跟行動是不樣的,行有行動的意義在裡面,行動是沒有行的意義;行動就是我想做這,做那,拼命地動來動去,想辦法搞定,這就是行動,行裡面有行動的部分在裡面,可是行本身是最大的念,最大的心,道理在於以最大的無來做為動力,可一般人把我心的驅動(我欲)行動當成有,便走不進去。因為一念無明領著我心時,所有的行動都為我欲所操控,就走不進行的境界,心中有求,就什麼都卡住了。
落霞孤鶩
功夫裡面,所有的展現,只要有念、有想、有以為和有求,就會做得好難過,這些問題和變化在功夫裡就很明顯看得到,諸如層次、境界、功力和心性各方面的東西,在人間俗世中很難看得到,明白這些東西,就明白王勃為什麼寫,「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落霞與孤鶩齊飛,孤鶩與落霞,為何齊飛?其實既沒有原因,也沒有答案,只是時間到了就齊飛,齊飛時,正好是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行所當行就是行的境界!以前講過杜甫的另一首詩,「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沙鷗飛在裡面根本沒有想法,我們一般俗人去看,鳥就是這樣飛來飛去,覓食,吃飽了回家,再餵小鳥!這個生活型態是有的部分。但當人有能力看見沙鷗的飛是在無和行的境界時,便見其飄飄自在,天地生死,冥合蒼芎,出入六合的生命境界!
天地沙鷗
什麼是有的部分?我們心中有想法的時候,就看不到心靈的部分,能夠入直心而不是我心的時候,便直入心靈境界,就看得到沙鷗在天地間這樣子飄,就感覺到滄暝之中有種無形的神祕力量,有種超人的智慧,似乎不是人能寫得出來的超越性生命程式,也不是我們人能夠體會到的,直到我們體會到無和空的道理,不求的時候,我們生命才會打開。當我們能夠堅持把所有的動作一直都放在蹲馬步作為起點時,並且儘量持續多做一些基本的體能運動,有人問做了那麼多幹嘛?就不要問,去做就好啦!就這樣做,不斷地行,慢慢變成你的每天習慣,不要去問為什麼,有一天時間到了,自然會有所體會! 附:(德基提問:我們內心能量波動,講的是思想上的有或求,另一種是心靈上的有,電影英倫情人,是從當事人內心能量的波動外緣對那個人的影響,或是什麼樣的情形呢?我們在工作上面或事業機會種種都會有類似狀況,心靈上的富足跟感受跟想法上的計畫去求去做,這兩種外緣的互動又是什麼樣的情形?
有是壓力
當我們心裡越空越無的時候,所有事情(計畫)拿到手上,就是信手拈來,覺得事情不是負擔,因為一般來說「我把這事情做好」是負擔,因要有很多準備和模擬,當心裡面沒那想法的時候,會覺得做那事沒有壓力,沒有壓力去做,就是上面講行的意思。所有的外緣,就跟朱熹、王陽明講的,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因為你心動了,所以你被外緣所影響,可是無心的時候,便只有一個「行」字!
無想而行
當你能無相而行就不會多想!哪個時候想呢?就是之前想,或是中間暫停的時候想,行的時候就儘量去行、去做,發現在做的時候,就會自然呈現給你很多路子和想法!而不是因為我想才去做,從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所表現的人生意境上看是有很大深意的,走到沒得走的時候,才會坐下,因為坐下才能起而看雲!所以行到水窮處的意思是,一直走下去,因為走著你就發現越多的東西出現,就需要更多的能力和智慧去面對,也就是從行的過程裡面,會給你很多更真實更根本更精彩的考驗, 讓你不得不去面對,當改以無的心態面對問題時,就覺得很自然,不會覺得它是很累的東西,可是當心裡面是有的話,一直想要怎麼做更好,壓力便越大,就越做不好。
負之相干
因為心裡面的念,會阻擋前面的頻率而跟你相干。在人的運程命脈運行中,當我們不斷出現求的心,便打斷了所有能夠相接的好訊號和頻率,人便變得很累!所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是一般的解釋說我走了好長的路,千辛萬苦才不得已坐下來,抬頭看到有另有一番光景,真實狀況應該是,「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水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它是這樣子來的!萬山其實是萬難,都擋不住那溪水流動!溪水因為沒有想法,只是一直走啊!走啊走啊,終於走到前面的山下村落,然後流到水塘的前面來。
熵之沙鷗
行的境界、行的概念,都與「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堂堂溪水出前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是行的境界相似,李義山的『無題』,「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情所鍾,金石難開,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跟他一樣,都是有所求,用情太深,都卡住了。在「英倫情人」裡面,如從一般人的看法來批判,最後其實他什麼都沒有;反過來看,躺在床上半條命的那個主角,如他真懂了,便是什麼都擁有,此生便無虛!這是我們應該看得懂的境界!一部電影,有很多面向,可是從他的「無」再看他的「有」是更高明的看法,當年明月夜,曾照彩雲歸,當有意再看,可能變成,喔,這彩雲什麼都沒有啊!只有灰黑的天空啊!便錯看了生命,因為是從有的角度去看,彩雲能幹嘛呢?不過是水蒸氣的無意聚合,哪來那麼多的境界和意象,有什麼好看的!能把夢幻泡影去掉,以光華閃滅,把五毒五蘊的的熵值燃燒殆盡,不再有心,不會有求時,便見天堂呈現。可講了那麼多,一般人根本無法體會!(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