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上功夫課時,老師常要我們趕快進入狀況,請問進入狀況所指為何?
直指人心
鍾老師:課堂上我常要同學們「趕快進入狀況」,是希望大家停止心思運作,如同禪門一指禪般直指人心,省去不必要的心理盤算、準備,以及不敢面對的拖延心態,直接走進功夫裡。處理任何事情都一樣,多餘的心思運作只會讓人遠離狀況,增加心理負擔,分神分心以致在狀況外,譬如拍電影導演要你當主角,可你到了片場,看到一堆大咖演員就開始緊張了,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心思不斷竄出,越想心力越弱,輪到你上場時,主角便成了路人甲,這就是沒有進入狀況。不相信自己做得到,最後當然做不成。
意隨覺墮
比武還沒開始就覺得勝算不大,那肯定不會成功。不只是在功夫上,生活中的許多不成功都是因為自己給自己設下陷阱,原來可以調整、反省、提升和改善的,甚至於能接近自我完成的境界,本來可以成功的,你偏要把自己往陷阱裡推。陷阱用佛家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的業障、執著,那些是過去經驗的積累,尤其是失敗經驗所導致的心理不良感受久久不能抹去,一有類似狀況便牢記在心。當對手來勢之洶洶,心力稍有不足,心思便起,過去的失敗經驗早一步出來影響你的肢體反應,身體活動受思維牽制,不是來不及反應,就是選擇較保險的習慣性動作,而無法有所突破。
毫不猶豫
心神越集中,越不會跌入記憶陷阱裡,霍元甲、葉問便可能上身。同學或許會問,實力不夠怎麼成?實力是一回事,實力靠積累,水到渠成,學習過程中態度才是關鍵,有奮力向上毫不懈怠的態度,實力自然會累積。實力強的未必場場都會勝,態度一鬆懈,還是可能敗給實力弱的。欲提升功夫水平,唯一辦法就是練它,直接走進功夫裡;想再多、研究再多、分析再多,或聽他人心得,都不能取代實地的練習。有人說,對氣功、功夫不了解,想多了解後再練。這是本末倒置,練了才能知,不練不可能了解,知行一體,沒有行不可能知,知而不行等同於未知,只是自以為知而已。練習時要毫不猶豫,帶著高度凝聚的心神長驅直入,直接走進氣功、功夫狀態中。練習過程要求的不是實力比人強,而是你當時的最好表現。
盡力而為
春秋時,五霸還講尊王和仁義,戰國時就沒有了,戰國中七雄與周邊諸侯國及相互之間都以殲滅取代降服,因而對陣國一方稍有猶豫判斷錯誤,便會全軍覆沒,國破家亡,其中吳國之孫子便主以少勝多,以知勝不知,以快打慢,突擊而不圍,終至使敵不知我,我獨知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神兵妙法。同樣的,功夫對打中稍有猶豫就會被攻破,因為心思意念妨礙了當下的身體運轉。有同學問,練習不熟悉的動作不就需要用到意念?那是在還沒上場時,一旦上場,不管動作熟或不熟,就是面對生死,路上遇到歹徒,總不能要他等你想清楚了再開始。功夫對練是模擬面對生死,不熟的動作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對練中練熟的,自己在家裡把動作練得再熟,都不能保證上場後能做出熟練的動作,因為自己練、在家裡練、沒上場地練,沒有任何威脅,狀況完全不同。當然,一場對練下來,不見得要全場都用不熟悉的動作,因為事先設想好的動作都是有思有想,不會有好的練習效果,再好的動作用在不對的時候都是沒用的。不思不想,進入狀況,才能將動能提至最高,做自己當時的最好表現。不是跟對手比高下,而是跟自己比,不是跟自己的過去、將來比,而是跟當下的自己比,當時有多少實力就要盡全力發揮。許多失敗都不是敗在實力不如人,而是敗在沒有盡心盡力去做。若是盡全心全力去做,將當時的實力完全發揮,有最好的表現,即便最後敗給對方,雖敗猶榮,成敗要這麼看,而不是單純的看輸贏。
不思不想
某些運動競賽,運動員為了得到好成績,平時會用回想、靜坐等方式把最好的感覺不斷在腦海裡重複,等到正式上場時就把那種感覺表現出來。當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必須看當時的身心是否處於高峰狀態。這種方式只是把過去最好的呈現出來,而不能有所突破更上一層,所以不是個好方法,尤其不適合用在功夫上。不思不想才能跳出記憶框架,不受過去的經驗、習慣、成見束縛。我們大腦裡記錄了許多過去面對各種狀況時身心所做的反應,有些已成習慣,下次碰到同樣狀況會用同樣模式去反應,功夫動作一旦制式化,除了容易被對手識破外,自己很難再突破,即便那動作曾是有用的絕招,但多用幾次之後被對手看穿,絕招就不再是絕招了。絕招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對手看不清不知如何反應,等到他多看幾次看清楚了也有辦法拆解時,你的絕招就成了老招,很容易被攻破。倚賴絕招,不敢變換動作,不願嘗試新的動作,都是惰性使然,也就是沒有向上奮進的心,這除了和心力、能量不足有關,也和習於心思運作不無關連。
行為心阻
人類是動物之一種,原本有動物性的敏捷身手,但隨著演化進展,頭腦發達,智能提升,心思活動越來越多,肢體活動逐漸減少,身體原有的活動力被後來發展的心思運作所取代,能力逐漸減退,現代人的身體活動能力比起遠古人類差距甚多。遠古狩獵採集者各個都是「功夫高手」,有柔韌靈動的身體,他們知道怎樣跳、怎樣走、怎樣跑才能最靈活、最有效率;現代生活不需爬樹採果,不用追兔獵野牛,現代人頭腦用得多,身體動得少,用進廢退,活動力越來越差,雖然也能生活,但活得有壓力,活得不順暢,多數人都活得不開心。因為身體活動與心思運作時常相左、相抗,使得身心不能一如,心思越強,身心越不能和諧。思想需靠平靜、理性的心來駕馭,心不能平靜,思想也不會清明,即便身體不出狀況,生活也很難平順。因此中國古人一早就看到這個問題而強調修身,也找到了好方法,即藉由氣功、功夫鍛鍊將身體失去的能力修補回來,再加以提升向上,就能減少心思運作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忘我之覺
對功夫修練者來說,不思不想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功夫精進和心思活動成反比,心思活動越少,功夫越容易精進,功夫越精進,越能夠進入「忘我」的不思不想狀態,走進另一個空間裡,由於能量場帶動,大腦不再用原來的記憶系統,動作上就可能有新的突破。不思不想是一種層次,講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看到對手是某大俠,過去的交手經驗立即湧現,心裡七上八下,心思不自覺的鑽下去,心力耗掉大半,舉手都難,怎麼進入狀況!心思運作不是你想停止就能停止,必需下一番工夫,加強練氣,增強能量,有高度自覺,當陷入又思又想困境時能有所察覺,和願意自省、反求諸己才行。自覺、自省不是用想的,心思運作多半都是護己,為自己辯護,因此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知恥近乎勇,自覺、自省和勇氣有關,勇氣不足,不敢面對,只會挑別人的毛病,便不可能自覺、自省,這就要加強心靈鍛煉。一般人不會想到心靈鍛鍊跟功夫有什麼關係,其實大有關聯。練氣就是一種心靈鍛鍊,透過練氣增強能量,使心靈貫通、心神合一,才能不思不想;反之,心神飄散不聚,面對對手時渾渾噩噩不知如何出手,心靈不能整合,便無法進入狀況。
心為身主
進入狀況即進入當下,也就是走進禪宗所講不思前不思後的禪境,此時心靈活動不囿於心思運作,有高度的自由,心為身之主能引領身體做出最佳反應。不能進入當下,瞻前顧後,左思右想,進攻好還是防守有利?左手在前還是右手在前勝算較大?其實還沒等你想好就結束了。所以心靈是否作主很重要,心靈受困,身體活動就很難有多大突破。運動好手修練功夫或許在身體協調上有較佳表現,但當對手各個都是有練氣的,單靠運動優勢未必能打得順暢,除非他氣練得很好,心性穩定,又懂得用氣發力,才能在瞬間中掌握機會。心性不穩,再好的肢體協調也施展不開,卡在經驗和記憶裡,頂多做出過去最好的表現,但很難再超越。心性穩定要靠自覺和自省,生命哲學課講了許多氣功、功夫的修練心法,對自覺自省有助益,至於有多大助益?就看個人在行的方面下了多少工夫。
證知之功
王陽明講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一是始,一是成,知行合一不兩分,念動即行至,這在沒練氣、武功、修身和讀經的現代人來說,是不可了解,甚或不可思議的。因為王陽明的知不是以念想為基礎的世界,那是以知(智慧或本心)開二門,即看即見便直指人心,單提直上,如宮本武藏殺佐佐木小次郎的一刀流(指月刀法),觀察到便做到,一見便如初見,若如初見,便知人心,事物、招式皆易變,就能杜漸防微,洞明一切,也就再無風雨也無晴。故練氣不是只養生,是養善;練功夫不是求勝和防身,是養浩然正氣和胸襟!猶如中美貿戰已成全面國力爭,美方咆哮亂吼,一邊既栽贓污衊,一邊又逼中方談判,談了幾次有結果,卻又幾度推翻協約,表現如同瘋子。而中方則可談可不談,既準備長期抗爭,同時亦不除多談幾次,不用論斷雙方經貿政治之孰勝孰負,懂門道的人便見中方所行的如諸葛亮心中有數,不徐不疾、胸有成竹、一切盡在心中,行又如孟子的可以予而不予、可以取而不取,關鍵處給予點穴般擊打以保對方面子,這也是心中涵養更厚,底氣儲存更足,動作行間,便有守有度,早已取得中心控制的形態。
若只如初
今人讀書多求名利,臨事卻無擔當的胸懷和氣魄,清顏元批評明代學人多空談心性,遇事則兩眼茫然,故諷之「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今人無事八卦談人私,臨危逃跑好躲藏!王陽明寫過:「四十年前夢裡詩,此行天定豈人為,徂征敢倚風雲陣,所過如同時雨師。」人生一切種種,就如小時真切,心誠確直,許下的未來志願,都不會再三考量,人要霎時進入狀況,就與及時雨、童真、納蘭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便可進入直心道場,讓自己過關,不像玄天宗和丹辰子,臨陣在狀況外,為血魔所惑。
武藝道藝
武學就是道場,運動式的格鬥入不了道場,唯有功夫才能入道。形意大師郭云深曾論及「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道藝也。」以動靜養固之法得功夫是所謂道,而此法要成就的功夫為「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完全進入狀況,直指對手的境界,要做到暗勁化勁都能隨意無滯,不想而知,獨立守神狀態,便要做到內應外合,文武雙修的水平,才能參透其中。《王陽明靖亂錄》曾說:「儒者患不知兵,孔子除有淵博學問,也擅長武事。」今天許多「海歸」或知識分子總喜批評自己的文化、歷史,和政治,遇事則只會附會歐美日的偏頗評論,或束手無策,套王陽明的話來說:「這實在是『通儒』引以為恥的事!」王陽明建功立業,靖亂平寇,一生百戰百勝,就是他從練氣、習武、學兵而成就的從容氣魄和胸襟,其浩然正氣沛然莫之能禦,充沛天地間,以此能量和磅礡心量,自能隨時面對種種問題而立馬進入狀況!( 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