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而為的意義何在?運作時要注意什麼?

踏浪而行

鍾老師:順勢而為有多種解釋,衝浪是一種,順著濤勢踏浪而行,透過自我挑戰,在追尋中得到自我滿足和肯定,繼而得到最大的快樂;另一種,不是追求快樂,而是透過自我完成尋得最大平衡與和諧,兩種層次有別。生活中我們常遇到不好的狀況,情緒一起、心裡埋怨,不喜歡又不得不去做,那一定做不好。若懂得順勢而為的道理,不因外在條件差而影響情緒,就能打開另一扇窗,看到不一樣的生命層次。

隨勢變易

 中國文化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文化,不像西方強勢逆天的霸道文化作為;易經是中國群經之首,易講的是六十四卦隨勢增減成象,故能不斷變異自強,隨勢增益減損,動半爻便能見生死,依卦象變化為之,可參化陰陽,隨勢損益更得乾坤造化之機。中國武術(功夫)便是依爻變效陰陽應化,以一橫一豎、一陰一陽,行攻守合道轉化乾坤之勢,練武者常腳踏中宮應化八方,以虛擊實、以無破有、以柔克剛,穿梭三界六合,以身主立命,以拳掌守中應化生死,腳踏八極行無為之行以盡其勢。

無為而為

 順勢而為有兩條走法,一是在裡面找到最大的平衡,如五胡亂華時,北方的漢人為外族統治,不順從便會家破人亡,只能安份地當他們的老百姓。另一是由我來主宰生命去向,過程中沒有太多的矯情和作為,在一種像是無力、無心,又無奈似無作為的狀態裡,無為而無所不為,順勢而行,找到自己該要的東西,如岳飛、項羽等人的作法。

還我河山

  《滿江紅》中,岳飛劈頭便是「怒髮衝冠」,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欲雪靖康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與他流行於坊間的書法「還我河山」四字精神一致,如許澎湃激激昂,浩氣滔滔,其凜然胸懷,大度氣節成鐵血丹心之勢,於焉成就最後對決金兀朮的偃城及朱仙鎮等大捷。可高宗、秦檜不欲岳飛迎回徽欽二宗,便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

浩氣長存

 岳飛被誣陷,明知必死而不反,此等浩然氣慨,是大英雄能扛大冤屈的精神,面對「莫須有」之誣衊,猶坦蕩蕩。返臨安前,岳飛解十萬岳家軍之甲於湖南為伏兵,以備金兀朮兵馬違約南侵滅宋(六年後果真大敗金人來犯之兵馬,給予南宋往後真正和平的五十餘年),面對千古冤屈,岳飛仍盡力做該做的事,他把三和五子留在解甲伏兵中以待金人之犯。一邊是為己偷生的高宗,一邊是犯宋的金人,岳飛卡在其中,毅然承擔著民族安危和家國傾覆的大任,如禪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一樣,不問為什麼,只問該做什麼,不問為何不反,只問心中無愧,一切存乎一心,有力拔山河氣蓋世的岳飛,有百戰百勝比撼山難的岳家軍,何以要做我們現代人所講的蠢材?

漢陽騎鶴

 可能是現代人都太聰明,無法理解何以岳飛是如此的笨!不過看看岳飛在返朝途中經黃鶴樓寫下另一闕詞《登黃鶴樓有感》:「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篷壺殿裡笙歌作。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岳飛嘗言「可以義責,不可以利驅。襄陽之役,君事也,使訖事不受節,將坐視不為乎?拔一城而予一爵者,所以待眾人,而非所以待國士也。」岳飛是隨著厄難走去而義無反顧!

無由再復

 岳飛《小重山》詞:「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此時岳飛已快返臨安,召回前岳飛嘆道:「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從兵臨朱仙鎮直逼汴京,到解甲埋兵,岳飛在整個回程明知前功盡棄,更給冤而死,這扛山裂土的岳飛,吞下他部下以及沿途老百姓的聲聲喚而不反,踏著已至朱仙鎮的軍靴面對死亡,如同楚霸王項羽「不肯過江東」般,岳飛同樣順著大英雄豪傑的路,即便無由再復,依然不懼神鬼返回要他命的朝廷,以莫須有死於風波亭!荀子講過「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仁人君子不知不妨害其修為,若知之卻不改之便是小人。

存乎一心

 岳飛的兵法達到存乎一心,他的兵團被認為是有歷史以來最強的兵團,連金兀朮那麼強的拐子馬鐵浮屠軍團都為他攻破。岳飛打完朱仙鎮,原可直搗黃龍滅掉金國,把燕雲十六州全部拿回來,但卻在此時接到高宗皇帝的十二面金牌,只好班師回朝。不料回去後遭秦檜等人誣陷,加上宋高宗也容不下他,最後給弄死。有人說岳飛夠蠢了,何必聽命於高宗、秦檜這樣的君臣,自己就能一統天下。但仔細想,如果岳飛是照我們所講做個聰明人奪得最高權位,那他就不是那個「精忠報國」為人所不能為的岳飛了,生命價值少了大半,即便為王,也不會為後人所敬仰。

將行將廢

 許多人不能了解岳飛何以愚忠至此,事實上是現代人無法體會他的境界和擔當,孔子曾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尾生抱橋柱信守伊人之約為洪水淹死,從儒家倫理評為拘泥和極端,可莊子卻認為抱柱守一是見生死之約。凡事合乎其道,「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從一般人的角度,是看不見道在其中的,所以智者均以尾生所為極愚之至也,更何況岳飛!明白箇中道理,便了悟道之行也或廢也,不過都是命。看文章,可得而聞也,是普通文章,不可得而聞也,其載厚德與天命,其不可在於「盡性至命」,生命實在難了也更難度。尾生之死如同華嚴佛語,願化身作石橋,受五百年之風吹、雨打和日晒,使人能從橋上過,守便是守仁,故橋自流而水不流。岳武穆便是那尾生,也是那橋,所以見道之動,道之用,是反者或弱者,盡皆存乎一心!

生命情懷

 岳飛的做法其實就是順勢而行,在生命運轉的關鍵時刻產生最大的擔當,這需要許多條件,要知道外在的情勢走向,還要依照內在的自性來運轉,在能夠選擇的過程中,面對周遭的因緣、頻率干擾時,能在裡面找出一個更有意義,更好的生命去向,走到邊界不能再走時,「成仁取義」、「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等生命情懷躍然而升,這種順勢而為,不是大英雄或大豪傑根本做不到。

星河谷轉

 大宋才女李清照跨越北南二宋,見證山河破碎如風拋絮,大家都以為才女文章盡為弄月飛花之作,其實那只屬其生命一部分。面對國破家亡,金人不斷南侵,燒殺擄掠,李清照也隨著逃難搬家,從原來為婆婆所迫感懷身世的小格局,慢慢對家國感懷,筆下詞鋒從小調變為震撼人心的力作,如「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點出生於亂世之無奈。可才女詞風再轉,便有「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更有進者:「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這些詩詞都是李清照逃難時所作。

莫須之有

 西元1141年,岳飛硬給莫須有之名冤死於風波亭,李清照五十八歲作「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度淮水。」「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時人評「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她情超脫於女人,義超脫於平民,是「亂世中的美神」。?《一剪梅》中 ,李清照的思緒,如登西樓見月滿,「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合與其他詞令:「江山留與後人愁」、「花自飄零水自流」、「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坏土」、「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便見易安居士隨遇而安,卻又放不下心中種種,家事國事都是心頭事,風聲雨聲都是懷抱家國斷腸者,聲聲入耳女兒家超脫閒愁,為賦新詞吟唱天下事。  

雁蕩水寒

 說她是為環境所迫,不得已才轉為對家國多些關懷,其實「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李清照比常人有更多恨鐵不成鋼的家國情懷,從本來好極的家居生活,在婆婆介入做成感情起伏,趙明誠雖愛李清照卻不了解她的才情和個性,女詩人還是堅持追求真情,至趙死而不已。一己寸心相思淚,化作雁蕩吳江易水寒,欲將血泥寄山河,終至花自飄零水自流,如許家國情懷,都是順其性及和其心的順勢作為,沒有絲毫勉強,即便讓人污衊造謠說她隨便再嫁壞人張汝舟,李清照還是不減詞鋒,依舊點評時政,得罪多人而不為意。

不肯過江

 對岳飛她懷著最大的敬意,到訪烏江時,憶起力拔山河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她也成詩讚嘆項羽的傲氣,認其為豪傑,尤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初心,她在讚揚西楚霸王,猶如太史公司馬遷給項羽立命入列帝王本紀,認為項羽之勢早超越皇帝之階!同樣,李清照也借項羽及岳飛自況她的不凡一生,這三人不都順著一個方向,一同的目標和高度!當許多人認為岳飛、項羽、李清照都是「無力」自救(自省)的高手,事實上他們都是人傑,都是鬼雄,沒幾人能看得懂和做得出來。因為那震撼的生命歷程都是他們自己以所願力而成就的,有人提筆書寫快活閒情,有人卻以青春歲月作畫紙,把生命頓挫、困境,和滄桑作為顏料,英雄才女們都扛著這如許無解的狀況,但都含笑面對所有的不平,扛下一切委屈和不公。

天亡己滅

 西楚霸王項羽也一樣驍勇善戰,不畏死,與人戰無不勝,尤對劉邦簡直百戰百勝,直到鴻溝分界之後,劉邦違約趁項羽不備連續多次大舉朝楚營進攻,項羽無心對戰,只想返鄉,項羽兵敗退至垓下,張良用計要漢軍高唱楚歌,楚軍誤以為家鄉已被漢軍佔領,軍心潰散,戰鬥力盡失。項羽率兵突圍,被逼到了烏江口,當時他若選擇渡江,劉邦是追不到他的,但項羽決定不走,最後拔劍自刎。後世史學家說,項羽當時若先過江,到了江東籌募大軍,再回頭打劉邦,天下很可能是他的。但情況和岳飛相同,項羽要是過江東,他就不是項羽了。

生當人傑

 項羽生性高傲,他是貴族出身的,劉邦是個流氓,兩人的個性完全不同,雙方交戰,項羽百戰百勝還是贏不了,劉邦百戰百輸最後竟然贏了。項羽有幾次的轉折機會,但他都放掉,表示他抓不住天機,其實是他不願當小人,最後在垓下自刎,主要原因是「天亡我也」,所以不願意回江東。雖然項羽沒有一統天下建立新的朝代,可是司馬遷在史記帝王本紀裡給他立了傳。後世也有不少詩人以詩文紀念項羽,如李清照寫的〈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盡性至命

 從岳飛和項羽的例子就知道,順勢而為不是那麼簡單,不是隨便一個人去做就會有價值和意義,也不是越做越順或一味向前超越既有價值和意義,關鍵在於是否做到盡性至命。孔、孟、老、莊都講盡性至命,先找出生命的本,本立而道生,體固而用誠,有這些基礎才能盡性,知道我是誰,我將去做什麼,我在世間能做什麼,我不在世間還有什麼,也就是對生命有高度的體會,能夠盡其性,就能至其命。至其命就是立命,讓生命產生真正強大的力量出來。盡性至命需對生命有深刻的體悟,有足夠整合的身心靈力量,並能進入自我完成的境界,才有辦法做得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宋高宗趙構顯然不是這樣的人。

非關才情

 趙構曾被金人抓去過,金人看他耍雜技就知道他成不了大器,便把他放走。宋高宗果然成不了大器,當了皇帝還把一堆名將給弄死。宋高宗不是沒有才能,相反的,他文韜武略,文武兼備,功夫了得,詩文書畫樣樣都行,簡直是個全才,可是卻沒有浩氣正氣和大格局的胸懷,開國之後狀況連連,不聽他話的將軍都被他解除兵權,岳飛原本有機會將宋朝疆土全部收復,最後卻被他整死。問題在於宋高宗心裡有許多負面想法,五毒五蘊左右他的行為,讓他的所有才能都無法展現。

內在平衡

 也就是說,氣練得再好,功夫練得再精彩,可是卻沒有體會修練的道理,無法讓自己達到最大的平衡,也是徒勞無功。修練的目的是要讓自己達到最大的平衡,爭取一個和諧的人生,與周邊人有良好的互動,適得其所,讓自身依禮、依義來行,使生命運轉達到最順遂的狀態,盡自己的力量,把自身最好的部分提升起來,作為生命運作的最大空間。否則練來的力量會變魔力和霸道,而修來的心成了五蘊五毒的心!

無住之言

 順勢而為是要把人的生命格局提升到最大的狀況,才有最精彩的表現。宋朝末年,蒙古人統一整個北方,從華北、關外、中亞、西亞,到歐洲,都是蒙古人的天下。那時王重陽大力推行全真教,提倡儒釋道三家合一,推行過程還得到蒙古人的大力支援。蒙古人除了信仰喇嘛教,也對全真教感興趣,所以成吉思汗曾多次召見丘處機要他前來講經,沒想到有一次,丘處機當著成吉思汗的面要他減少殺戮,這話沒人敢講,因為講完可能就沒命了,結果成吉思汗竟然願意聽丘處機的話,沒再去屠城。全真教在那個時候並沒有要以復興漢室為主推翻蒙古人的元朝,只是做他們能做的,到處推展全真教,順著勢,知道什麼可得,什麼不可得,走出最大的平衡,那就是盡性至命。

全心至真

 全真教和明末的天地會不太一樣,天地會的做法是非達到目的不可,全真教和蒙古政權的關係很好,天地會卻執意做自己想做的,八旗整天來踢館,結果什麼都做不了。王重陽的做法是把止於至善的方法和境界表現出來,全真教接受異族的統治,不唱反調,反而幫了許多老百姓,讓統治者安心,自己也好過。當然,也有人說全真教是漢奸。但事實不然,王重陽之前因宋亡到過終南山弄了個活死人墓,因為天下已經沒有南宋了,而宋亡在一個程度上來說是中華文化的敗亡,所以後世史家說「宋滅無中華」!王重陽覺得雖生猶死,所以住在活死人墓裡,可後來他出山了,因為體會到天命,體會到學那麼多東西是為了學以致用,和繼續中華,如同趙孟頫不畏人言答應助忽必烈為官以利統治平穩。

十六年約

 再來看《神鵰俠侶》裡的楊過和小龍女,小龍女身中劇毒後,從懸崖跳了下去,留下「十六年後,再此重會」的字句給楊過。她這麼寫,隨便想都知道是安慰人的話,怎麼可能再見,但楊過不知是真相信還是騙自己,十六年後真的依約來到崖邊,見不到人,死了心,跳下崖了此一生。沒想到這一跳不但沒死,谷底鳥語花香,還因此和小龍女重逢。楊過在生命的轉折時刻接受了那十六年的責任,早在十六年前,他大可跟著小龍女跳崖去,但他沒那麼做。這十六年當中,他做了許多事,成了神雕大俠,功德圓滿。楊過只是做他能做的,不在乎能得到多少、能得到什麼,這也是一種順勢而為。

扛業之力

 看岳飛為救大宋子民,為保江山,一邊與高宗鬥智,一邊與金人鬥力,無論狀況如何,始終抱持「精忠報國」胸懷,至死方休。岳飛是走到絕處,但卻未停,反而更能存乎一心,無住生心,能強攻則攻,不能便用奇兵,即便大勝金人,準備渡河還我河山,收到十二金牌後,竟能忍而不發,聽命返京師。待罪,岳飛究何罪耶?只是莫須有,關雲長有割骨療傷,半聲不吭也不能比之。項羽未入關中,卻在巨鹿之戰滅秦守長城精兵三十萬,當時震嚇天下,百戰百勝之軍,無人能敵,故太史公列其入帝王本紀。鴻溝約定,其實是厭戰,不想再鬥。至於烏江,讓天亡我也,蓋世英雄寧自刎烏江,不返江東,否則歷史定必改寫。李清照從婉約到大開大合,從思個人之情到天下之情,如那壓不倒的蘆花。

法性隨遇

 英雄豪傑好像總獲失敗,女詩人看似流亡竄逃,無依無靠,神鵰大俠看似赴十六年之約見無望而自殺,實則都在隨性而走,順遂而行,都依其性,如一陰一陽之道,繼之者善,而非表面成敗,一如希臘神話中的尤利西斯於勝利後墜魔海神航,歷劫十年方出險。人都說英雄才子總遭劫,可未曾遇劫非英雄,鐘鼎山林,各適其性,順勢而為不一定是順利而走,其實天路歷程,各安天命,惟能面對並接受其中因緣帶來的歷練琢磨。當《大隻佬》主角劉德華能不以所見異像為真,敢於面對殺害小鳥而接受己過,小鳥歷過去世總總因果,人總不知前世或來世之事,要了解「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便明白因緣總會自現,作與不作是天命,受與不受才是得波耶波羅之關鍵。大隻佬願面對自己之業,渡一己之障,便能掌般若大智,依法性隨遇而行,一如岳飛,能於「千軍一發」之際,力挽心中之業,做能做該做的事,而不是要翻江倒海,併玉石俱焚之災。停住心中之念,面對不平而無怨尤,見「莫須有」欣然而接,方是大英雄,如同項羽過了江東就不是項羽,李清照聲聲慢,隨波逐流,亂世桃花不依時勢雌伏,更似詩文應照時勢,於花自飄零水自流間守其雄,不為時勢所困,反照天地,度念念無明,清照四方,做到清流拂要外照而自明,隨勢,順流,依念,依法,不過依緣起性,心起法相,行所當行,成一大力,扛山河之大氣,繼天道之示人,便達波羅蜜之境。(2017.03.24)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