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功夫的動作怎麼做才能連續?太極氣功如何練到氣力分離?
氣力連斷
鍾老師:這兩個問題是相關的,氣力分離之後動作才能連續。功夫動作要連續,主要關鍵在過程中能否藉由氣的運轉,把靜的部分做到像動,把動的部分做到像靜,也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有動作就能全部連在一起。而不是做一個動作發一次力,做完一個再做下一個的明顯斷開,這樣再快也快不了多少,氣運不起來出去的力再強也是死力,稱不上勁道,威力也就有限。
陰陽合誠
談功夫要先了解孕育功夫的文化平台,功夫屬中國文化核心的精要處,知識份子,即古時士大夫,定必六經六藝並修,尤善射御的精神及功夫。孔子習六經前先習六藝,六藝以射御作根本法門,射為陽,御為陰,乾為天既高遠廣闊深邃又無所不包,坤為地能容能扛能藏能化和放下,懂射便生揖讓而爭的初心,又能守不破蒙皮,不過不失,可取可不取,可予可不予的功夫。明白乾坤陰陽的本體,便知射御之習,須臾不能分離,日月合德,其要在明;明為誠之表,誠為明之本,喜怒哀樂未發時為中,即誠守其中。誠既是無極也是太極,誠是靜無而動有,守其中不動為無極;誠是靜虛故無,動直而起故有,沒有狀況便守中無思得其本,狀況現前初心起照思(心識)自用而得其和,也即太極動而生兩儀四象,八卦萬象。故誠無為,幾善惡,一念未生守其中,幾動心起,靠誠中節而和。根本道理在於功夫中的氣力分離,能作下實上虛,根幹穩便枝葉茂盛,枝葉有彈性就不怕狂雨暴風。力下氣上氣力分離講的是內家拳的境界,即便外家拳也求在最高段處顯現氣力分離,產生最精彩的表現。以太極拳經中的虛靈頂勁,不丟不頂,不偏不倚,捨我從人的境界來看,能氣聚丹田,以誠守中,克己復禮,盡性致命,盡心知性,其性為誠為無且無機,丹氣便能點點存養,誠實其中,起照而明,自能氣力分離,上虛下實,動作一體不斷,威力便無窮!
心氣合極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其實就是太極之道。我們的初級功法,兩腳馬步站穩,手上動作緩緩看起來是靜態的,但練到一個程度時,身體內部氣的運轉如江水穿流是動態的。而初級太極和高級太極的動作看起來手腳不停在動,可練到一個水平之後就會發現,身體外部的動其實是由內部靜篤凝歛之氣在帶動。至於功夫的動作,要做到防看起來是攻,攻看起來是防,靜看起來是動,動看起來是靜,才有辦法連續。攻防、動靜、虛實是一而二的陰陽兩面,動作連續是二而一的陰陽合道,要學二而一必需先學會一而二,如氣力分離。所以必須要學而識之,學從知止起,心中無思知一切相於念止而明,要達此境,必須曾經用力格物,格而不知後已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學功夫不是練來防身打人,是練來打自己,苦己心志,餓其體膚,淬煉筋骨,動心忍性,卒至增益其所不能,才能識見己誠,知誠之所終,金石為開,誠之所合,丹火漸陳,便有大力,同時通觀全貌又如箭即發前的凝聚,隨時蘊釀挾泰山超北海之動能,同時做到雖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胸襟氣度和定力。
下實上虛
太極的氣力分離屬內家修法,著重下實上虛,馬步要如實坐穩,手上的力就會減少,越來越少。太極功法源於道家的基本哲理,太極就是道,可以具體告訴你它是什麼、怎麼做,但是許多內容講了你也不明白。太極修練有層次分別,分一階二階三階層層而上,這幾階都走過自然會明白,第一階都做不好,第二、三階也不會出現,內部能量無法高度整合又如何向外穿越?!外家修法以力為主,不強調氣,特別要求馬步必須坐穩,如南拳的馬步壓得很低,馬步扎得越穩,抗擊力量越大。南拳著重近身打法,對手一拳打來擋不住就掛了,所以馬步要很強。馬步強相對出去的力也會很強,不過馬步強,橋手也要強,氣力集中就不是分離,好處是力道很強,但動作快不了,擋住對方來拳之後還可以打回去,這必須第一階的鍛鍊水平要很紮實,且二階的藝術水平也要很高才做得到。所謂翻上層樓還有樓,功夫沒有一星期練一兩次便成,功夫分內氣外術合道方有成,前人從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入道下多大苦功,也未必能登堂入室。練功如夜登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人憔悴,終不悔求仍不見,回首卻見燈火闌珊處,道在其中,這就讓多少高手鎩羽而歸,修者嘆路難行!又何如松間露落,柳下風來,水窮而坐,見雲而起,使人先入其境而後習!
自誠而明
要氣力分離的關鍵在不貪、不癡、不嗔、不求,練時只講格物致知,能做到心不用而止,心無罫礙,氣便通達,力便增,丹氣不尋火自來。所謂禮,教進退應對,無論做人或練功,入手從知止而後能定起,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既是修心,也是養氣,更是功夫之華,明進退,不過不失能守中,知應對。氣力相和長功力,而樂更是功夫境界的上上之地,孔子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禮樂共治齊修,禮為其矩,樂為其蒙,依矩分蒙,合浦珠還,曲以從人為禮,從坤道,和陰為力,成忍、恕、受、容;樂以和眾,從乾道,故先合、齊一,再見其純、清,終至綿延不絕。合指氣力心神貫之,純清指一門深入,如嵇康臨刑,神氣不變,掌琴彈之,奏廣陵散,至曲終而絕,從容不變,一心一意,直指人心,音韻不停,如長河天溪,自是不爭而無以能之爭,方至無敵不見勝之境,陰陽和合,如紫青雙劍,功便大成。
無形無象
功夫動作的連續從有形有像進入一種無形無像的狀態,前後有微妙的關連,它的基本運轉是道的運轉,有開有合,開屬陽、屬火,合屬陰、屬水,陰中帶陽,陽中帶陰,陰陽既分又合。若修練達一以貫之,整個人便進入高度的穩定狀態,靜時像一座鐵橋,動時鐵橋就變成鋼鍊,可伸可縮,可鬆可緊,可直可曲,沒有任何方向限制,既剛又柔,可以把對方的動作全部鎖死。鐵橋如何變成鋼鍊?靠的就是氣力分離。有力無氣或把所有氣都集中在力上的打法,不僅體能消耗大,施力方向單一,很難有剛柔虛實的變化,動作也快不起來,打不到就只能閃,閃來閃去越打越累,體能耗盡,對手趁機衝過來就守不住。氣力分離另一個境界就是身心分離,諸佛求法,不以自己身體為身體,不以自己的心為心,如盤古開天闢地,無心而長,無求而運,漸漸身體日益高狀踏實,心靈越是純如、皦如,空無弗有,最終所有動力便一以貫之連綿不絕,是以無人能與之爭!
日用平常
連續是很重要的概念,練氣時要連續地練它,功夫也是要連續地練它,慢慢動作就越來越連續。修道、修佛也一樣,六祖慧能當初去見五祖時,五祖並沒有教他任何心法,而是要他洒掃、舂米、挑水幹雜活,六祖也沒問五祖什麼只是照做,過程中他體會到許多東西,正是因為連續。連續又繹如,心不以意運,體不由力轉,此時不忮不求,渾然天成,虛以待物,誠在其中,誠意正心,格物致知,知心之可格,便無可無不可,既集中又放鬆,似執著實空柔,故收放自如,隨遇提起,旋踵放下,又實又虛,空有不二,神魔一體,唯知其意,雖微塵亦見佛性,即殘缺也見齊全,不求而自我實成,無招卻成絕招。
孔秦合道
文化也一樣講連續,當年老蔣力推中華文化是為了讓他的政黨更具正統性,但他的推法是硬的、剛的,少了柔的部分缺乏韌性。而現在的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上任時即表態推崇國學,有別於過去毛澤東時代的「批孔揚秦」作法,習近平從實務主義去看,秦和孔兩個他都推,把文化當成政體、現代社會和未來去向的一個重要指標。他的推法和老蔣不同,老蔣的推法是我抱住它就代表它,習近平則是把固有文化當作理想,實現於將來,也代表過去,他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位一體去看中華文化,透過扎實的鐵馬練出輕盈的鋼鍊,將無形的氣勁散發出去,這樣的運轉正是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過程中他們體會很多,因為體會得多,他們的發展就越來越快,越來越大。
克己復禮
彎道超車要學孔子,不是學之乎者也,而是學下盤功夫,即從克己復禮開始,建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胸懷,繼之以無言而行,復見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其體用相連,順勢武攻,做到氣性與拙力分離,臨勢又一以貫之!下盤穩固如山才能迅如遊龍,在夾谷會盟時,孔子發現齊王要人對魯公下手,立即做出反應,瞬間十步一殺奔到齊王面前,迫使齊王驚駭莫名而改變意圖。孔子在剎那間做出一連串動作,靠的正是氣力分離,所有動作才能一以貫之,這就是功夫!常有同學問功夫如何練得更好?要把功夫練好,重要的不是招式,而是下盤是否夠實夠穩,氣練得足否?且心須夠空夠虛,其誠便動靜皆宜,虛實雙運,這時氣練得越足就越能下實上虛,再經由身心靈的高度協調所有動作才能合而為一。
氣勝於力
練氣、練功夫有別於運動,運動用力多,力練得越多,出去的力雖強,可是動作越來越開,因為一個動作要好幾組肌肉群才能完成,肌肉越大,速度越慢,有力而不快。中國功夫講連續,最終達一以貫之,之前要先做到氣力分離,讓力不動如山,讓氣迅如遊龍,急如閃電,若不是依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法則就很難做到,沒有乾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練氣築基固若山岳,就做不出坤道「至柔而動也剛」動若江河排山倒海的運轉來。
靜默同流
孟子以「上下與天地同流」說明善養吾浩然正氣,直養而不害,更透過苦其心志,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淬火鳳凰般的自若自省,動作便如佛心流泉;關卡未開時,不知有佛,至茅塞頓開,開悟當頭,一切自然連貫一體。莊子更進一步認為「靜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力主靜而非靜,動似靜默,似靜實動,似動實靜,我獨知人,人不知我!動靜相接,連環不息。而荀子更點出功夫裡底動中禪境,靜而捏槃,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定慧雙修無我無想的終極道法,他說「日月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種大化幻境,無論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皆靈想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續而見道
在《少林問道》劇中,程聞道幾經人間慘事,從輕狂少年,從人生得意,頃刻入人間苦海,唯仍不放下,心中充滿仇恨,總想方設法為報仇,即便出家少林,也只是借少林銅人之力報仇,他始終不聽,總用己想欲報仇,結果不僅自己不斷出問題,更帶給少林無窮災害和煩惱,還好有敗火師父時時展現大智和大力,才引其入道。無想第一次問道觀海,觀海問禪是什麼,答地,再著其抬頭望天見日月,告知雖微塵亦有佛性,所以證聞道心中惡未除,明德心中善仍在。正念講他師父方知大師問道觀海,方知曰禪是少林,故顛沛亦若是,悟道亦若是,回「祇得我皮毛」,方知罫礙一生,正念亦執念一生。後來敗火告無想,無悲無喜方見禪,無想仍未入道,至母親以死勸化父子兩人執念,聞道始放下第一步。為下山救府首得戰銅人,欲下山,卻碰道撞禪,如尤利西斯陷魔海不得出,等得置諸死地方出離。無想至洛陽救楊秀二哥,並欲度嚴嵩,最後發現不但度不了,眼前人度不了,自己也度不了,差點當場死掉。此時絕處,明德求嚴放手,嚴因明德欺瞞,只少十杖,可還是照樣打死人。做大哥的劍雄挺身而出,暫緩局面,唯嚴更怒,要劍雄、梁五齊下棍,這必死無疑。敗火突將觀海國師衣缽帶來,嚴問其意,敗火說:「我為救你度你,而非救人」,正在猶豫的嚴與擔憂的眾人,忽聞聖旨到而暫時解開所有結和關卡。事情未結束,問題還在,可禪就是境界現前,習者須無喜無憂,不偏不倚,不過不失,不為解人,而為己度,業力方死方生,顛沛長繞而喜相隨,苦痛長伴心常樂,災難長至心常平,水窮之處便見雲,山盡無路又一村,禪心之成要歷多少劫,因緣際會是前世多少次回眸擦肩和共累互害才得見。與人披衣是情緣,與人安葬是安頓,披衣為美,安頓是真,帶上善一點,便見性成佛和盡性致命。禪解眾苦是等機緣,功夫動作連續自攀緣,氣力分離,苦毒不沾,隨緣而行,因勢利導隨發力,力為氣攻不靠點,氣運武攻勢連環,此時仁在其中,義在其中,禪道和合,心意相通而無礙,神氣合一已無想,精氣神凝破我執,氣力分離自放下,不爭而又不分,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且亦不能分,武自止戈,心凝形釋,動作便如天籟華嚴,氣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功法自成。 (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