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網路提供很多資源,很方便學習,但經常學了這又受那影響,好像知道了很 多,可沒有一樣有把握,心靜不下來,求教老師。

待賈者也

鍾老師:《倫語.子罕》中有一段提到,某天子貢手上拿著一塊玉來問孔子:「要把這塊美玉收在櫃子裡好呢?還是求個好價錢把它賣了?」孔子說:「沽之哉! 我待賈者也!」當然是把它賣掉,我還等著人來買呢!孔子的意思不是說他的命有多重要,他待價而沽的,是他從歷史文化裡吸取來的道理和知識轉化成智慧之後的東西,有如和氏璧,是個無價之寶,他希望這個寶物可以拿來用,而不是收在櫃子裡。

何者為賈

 孔子的生命是打開的,他將體會到的知識和更重要的智慧貢獻給家國天下,把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貢獻給老百姓。而現在人講知識和資訊,以為一如中世紀歐洲,掌握了知識便掌握了權力和一切。殊不知當年追求知識的同時,也在追求真理和生命;而今的知識和資訊都是物性指向,其中沒有生命指涉的覺性、靈性和性靈。所以打開生命很重要,為什麼說讀書人要讀宋明理學或春秋時代諸子百家的文章才會精彩,若是只讀魏晉南北朝的駢文或清朝的樸學所得就有限,因為駢文講求對仗華而不實易讓生命窄化、訓詁之學入乎其內而無法出乎其外,生命節氣是不能昇華的;而宋明理學裡生命節氣是打開的,打開生命意義才會存在, 才可能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文風傳承下來。

開放之魔

 我們現在雖有由Google掀起的網路開放平台,可那些頭腦聰明會讀書的創辦人引領的全球風氣則是,家事、國事、天下事,凡牽涉到賺錢的事我都關心,拿別人的智慧財產包裝成自己的東西,利用各種行銷手法收取極大利潤,自己的市場是打開了,卻將別人的生命鎖死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窄化、僵化、物化了。

影武之魅

  網路開放平台美其名資訊、知識共享,其實是將資訊、知識商品化的一種公諸於世的商業手段。上網查某牌子的美容保養品好不好用,google一下,評論就出來了,卻不知背後有多少寫手為此辛苦不已。網路上什麼都可以查,生病了查如何自療、交友前查對方背景、出門前查路況、煮飯前查食譜、購物前查評價,可你的任何查詢動作也在不知不覺中都被記錄了下來,然後在某個適當時機裡讓你覺得「這麼巧,正想買這款鞋,它就跑出來,真是貼心!」

良幣之死

 當然,網路上不是只有商品,裡面一樣可以查到有深度、有內涵、有智慧的東西,可是八卦消息、搞笑內容都看不完,誰會去看孔孟老莊說了什麼?即便有也是少數,而在這些少數當中,在當今連做學問都講效率、講功利的社會風氣下, 孔孟老莊說的話多數被當成包裝紙來用,讓人覺得我知道很多,很有學問、很有深度,而不會內化到身體裡成為智慧,更不會拿來身體力行活用到生活上解決生活難題。

唯虛能學

 透過網路學習知識,內容豐富、查詢又方便,可那是對很有能力、懂得自學的人才有幫助,對剛要起步的學子來說,當他習慣上網查資料,就不會想上圖書館看書、找書、找資料,或找老師、朋友一起鑽研討論。圖書館是個文化實體,人進到裡面可以感覺到有個精神力在,找老師可以學習智慧、和朋友討論可以有更多的啟發。與人面對面交談是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心有感覺,那是一種生命的對話、心靈的探索。手機、電腦回應給你的是你自己的獨白,沒有心靈交流,很難變成寶玉,反而加深自大和我執。因為網路言論文詞似是而非,你只找到你要的,合乎你意,和你以為對的東西,而真理實詞你卻無能辨認和了悟。

恣意非真

 上網過程接觸的都是片斷、碎片,鍵盤敲兩下,東西立刻出來,也就不需要深入理解,有個大概模糊印象就行了。長篇文章靜不下來看,看的都是短文、短句、 短片,深的沒時間、沒能力理解消化,看的都是很淺的,因此即使有精華在裡面, 你也看不見。因而假詞和非言你會當真,真理和實相你會誤以為假或不相干。所以演變成擷取這人的一句話,那人的一段文,拼湊成自己的東西,而且連他們是誰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能為我所用就行。由於找來的東西都是碎片,你跟他們沒有深厚的關係,它就不會進到你的生命深層裡去、不會進到你的心和靈裡面去。越是這樣切片、分斷、零碎地讀取,更深入地學習、更廣泛地開拓我們人際力量的本領就會越來越弱。

初心難求

 唸再多的書,若不會做人等於白唸書。自己在網路上鑽研某些東西,雖然增加知識,可沒有古人所講「秉燭夜遊,良有以也」那樣的心靈交會,一群朋友在蘭亭集會弄個曲水流觴,大家高興得不得了。在聚會裡,彼此透過詩文創作讓心靈昇華,使整個人進入高度的心靈匯聚狀態,這是當今網路平台無法提供的。雖然現在有許多社群網站,FaceBook、LINE、Twitter、微博、微信,但大家真正交流了什麼?互動了什麼?

虛無之病

 每個人手上都有好幾個社群要顧,訊息多到來不及應付,人就急了,隨便在 FB裡按個「讚」,也不管那是則不幸消息,在LINE裡快快貼個圖,連文字都省了, 雖能表達部分心意,卻少了字裡行間的人情暖意。費心收集來的圖片有創意的、 好笑的、可愛的,但這些圖片再好看、再有趣,都比不上輕輕一聲:「冷不冷?」 好不容易大夥兒抽空聚在一塊,可各個忙著拍照上傳並等著數有幾個「讚」。比起近在眼前的朋友,大家更關心手上那支可以和遠在天邊的朋友分享的機子,當天邊的朋友出現在眼前依舊如此,友誼就在各種「分享」之下被切割成冰冷的碎 片。

反智之舉

 敲敲鍵盤、滑滑手機,東西就出來,再好的創作都變得不值錢。全世界古往今來各種文學藝術創作漸漸被匯集到網路上,可這些名家名作到了網友的指尖下, 都被瞬間滑了過去,來不及被感知,更無所謂滲入心靈。只有被拿來KUSO的才會讓指尖稍稍停頓,糟蹋的不只是作品,而是人的生命價值。網路資源原本有的正向意義越來越少,反而負面的潘朵拉盒子問題越來越多,因為盒子打開來,「希 望」藏在最底下,你得應付得了成千上萬蜂擁而出的妖魔鬼怪,才可能見到「希 望」,生命很難成長。宋朝明朝的人讀理學,是為了打開生命格局。韓愈提倡古文,是因為駢文華而不實、矯情不值得下功夫,對人的生命深處沒有太大幫助。

不見古人

 古人把生命看得很清楚,家事國事天下事,風聲雨聲讀書聲,那是一種很落實的生命氣象,很廣大的民胞物與情懷,對周遭所有東西都有所關心、有所體會。 而不是像現在人手一台機子,連過馬路都可以低著頭,像極了「無人車」。今年的《國家地理》攝影獎奪冠的是一張名為「黑暗中發光的節點」照片,一名女子在擁擠的車廂裡,手機螢幕的光映射著她的臉龐,她好像在那,又好像不在。作者是香港人,他想表達的是科技帶給人自由,可同時間大家似乎連試都不試著對旁人友善了,因為沒有必要。

反樸歸真

 在網路上即便讀得到前人的智慧,但經由自己解讀,沒有和人討論,沒有老師指點,看到的、讀到的還是自己原來的觀念、想法,很難成為自己真正的智慧。 學習之前得先明白學習是為了什麼,是想表現給人家看呢?還是想解開困惑?這需要有人引領。否則越學只是越目光如豆,也許知道很多東西,但不知道怎麼用它,或誤以為自己知道很多,其實多半是垃圾,或擔心有那麼多東西不知道,拼命地填、拼命地背,整個心都鎖死了,哪來的智慧!孔子刪詩書編六經訂禮樂, 他把文化整理吸收過後,重新講出一套道理,並且身體力行用到生活上,因而倡六經六藝,也就是從練氣習武走入心性,打開自己、走向人群、幫人解惑、達道、 立心、見天地、見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學習的目的。(2014.12.12)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