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包括想法、理念,既然都是能量,我們的思維又何必那麼費事的理頭緒、作解釋,搞得一團混亂,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沒有意義?
流場自竄
鍾老師:人生從某個角度來說,是由極複雜的能量流場所建構,思維是一堆能量的竄流,能量無形且隨時受環境影響;正在構思一個道理,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思維又轉到別的地方去了;自以為很合理的解釋,經由言語表述,對方竟完全不能接受,簡直無法溝通,那麼腦子裡那些思維又有何意義?獲取知識、接收外來訊息越多,頭腦越混亂,理不出頭緒就開始心煩,你以為將道理說得夠清楚的了,對方聽到的卻是罵聲連連,怎麼聽得進去?講理者都覺得自己說得有理,卻對自己的無禮態度毫無所覺,有吸收知識的能力,卻無控制情緒的能力,缺少自覺就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問題。心煩氣躁情緒起來會消耗更多能量,當身體能量減弱,再繼續鑽牛角尖地想下去,什麼事就都變得沒意義,學習沒意義,工作沒意義,連生命都變得沒什麼意義了。這是人生中常有的問題,因此《莊子》要我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就像人本應如孟子所說,有著不學而知的良知,可良能不足,良識不認,該做的便做不了;孔子說大道已失故張之以禮,何如今天人心心念都是自己的一個私,自己的念才是念,便成就不了禮之教,無法克己復禮,敬天畏人,便不能與人忠,更談不上敬,可見禮之難!
思自中和
耳總是向外的,有點風吹草動就會聽進心裡而有所反應,心氣不穩的人便疲於應付——他倆不知在說什麼、她好像在說我壞話,心情便受影響。不用耳而用心聽,是把向外的注意力轉回自身,但用心有用心的問題——我不能呆坐在這兒什麼事都不做、一堆Line還沒回、衣服在洗衣機裡等著晾、等會還要接小孩、該準備晚飯了,念頭一個接一個冒出,嘈雜聲之煩人不下於先前用耳聽。那是因為用耳、用心都是有方向,有對象,有針對性,容易侷限在某一事物上,但天地之大不是只有你這戶人家,若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小格局上,心情還受它影響,豈不把自己的生命做小了?因此在心氣尚未「致中和」之前,不要用心來聽,也就是不要太費心思,不懂就不懂,沒意義就沒意義,表現不好就不好,某人多討厭就多討厭,就不要再想下去了,這就是我常說的不思不想。能不思不想,便能復其道,即便道夠不上,至少禮會在心中。
不用心法
並非思想不重要,而是在沒有定、靜、安之前,是不可能慮的,思想不會清明,雜思盤錯不可能慮得什麼了不起的觀點或道理。但也不要試圖去按壓念頭,抽刀斷水水更流,念頭不容易止住,只要不那麼在意,不要跟隨太緊,不要黏在上頭,漸漸能「無所住」,這些念頭也就不會對你產生太大干擾。不用耳、不用心來聽,但跟外界仍需保持連通,不能隔絕,因此用氣來聽。如何用氣來聽?「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用氣的意思,簡單講就是什麼都不用(因為大家一聽到用,就習慣用心思),虛以待物,「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才能不偏軌,不離道,或說與道接近,這時的生命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自有它的靈活性來覓出路,堂堂溪水出前村,用不著「我」來操心。無住心便誠,誠內觸底而明,禮便漸成習氣般自現,不復外教而習之。
花草自道
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心情好時,一花一草都對著我笑,不只我的生命充意義,花草的生命也都燦爛無比,但心情一不好,天都要塌下來了還管什麼意義。我們認為事物有意義或沒意義,顯然和自身的心情有很大關聯。人生活在混亂的能量流場裡,如果沒有獨善其身的能力,沒有奮進的心,稍有不慎或懈怠,就會給濤濤濁流所噬,被混同在裡面,只能做一些機械式反應,就這樣過一生,想要有意義也難。可當你有能力遺世獨立,便能拓展生命,創造自屬特有的獨一無二生命,這樣的生命就有意義了。電影《道士下山》裡,王寶強飾演的小道士,他有能力不斷學習、不斷自強,碰到各種問題都能迎接挑戰,不斷翻新,即便失敗多次也不氣餒。人生就是要不斷在敗中求勝,前途太順只會讓人變弱,不再自強。即便敗了又敗,但慢慢就能找出不敗的法門來。美國於中興與華為的問題時,中興是敗如山倒,經美處置,而華為先退出美市場,力求擴大全球佈局,並在關鍵晶片和組件上力求創新突破,導至美國合英、澳、加、紐(五眼聯盟)於全球迫各國放棄與華為的合作。但這家不上市,不接受中國等金錢及土地補貼的(狼性)公司,一如《道士下山》的小道士,遍歷苦難災劫而不餒,終於更上層樓,達到由己不由人之境。華為同樣,不屈不撓不怨,面對狀況以最佳方式對之,漸掌握5G平台上核心技術,以質優價廉取得全球領先並簽下最多合約,迫使美加無恥無法地強扣孟晚舟;換言之,華為一家公司,面對以美為首多國圍攻,卻仍談笑風生,不出惡言,西方霸權真是沒人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夫薩克其仗義幫華為執言,卻被圍攻至關掉推特帳號,善的力量在美國日漸式微便可見一般。
和而不流
人一生中免不了遭遇各種大小「戰事」,取勝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敗給你的可能是個弱者,自強才是關鍵,強到如孔子所言「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才是真強者。小道士先前覺得自己功夫了得,因為必須打敗所有師兄弟才能下山,但下了山之後,各種狀況接踵而至,許多都是他不能處理、無法處理的,有心也無力,只能一旁看著,比他高的人太多了,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有一山高,這些現象在山裡都不曾出現過,讓他感到無比震撼。山上的環境單純,遇到的都是同一類人,有狀況也就那麼幾種,不難應付,學習過程不足以讓他見生死,所學的一招半式都和他的生命無涉,再加上對手不強,讓他沒有足夠的嚐敗和反省機會。還好,他本性不畏艱難,才能把握下了山之後的真正學習。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說老人費盡心力抓到大旗魚,正是塞翁得馬焉知非禍,旗魚給鯊魚吃光只剩骨頭,別人以為是打鯊魚英雄,可老人已老又一無所獲,半生糾纏以為有所得,卻是半點不由人,存在的意義究在那裡?名實來看是空無一物,但有道士下山的精神則老人便是古之完人,因為不藉外緣反求諸己,為而不有,行而不持,生命的光芒便證諸於人的過度上,大海不能克,人從海上過,已度己度人,其中名、利、權種種乃過眼雲煙,生命中有力的是情,點亮的是誠,遍處一切的是光、良知和良能。
內聖禮人
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需要許多後天的學習方可存活、生活、活得好,問題是,現代人所學的都偏向知識、技能,即便學才藝,也都是向外求去,看重表相、表現,急於求成,有了網路手機之後更是如此,不重視內養,忽略古人「內聖」的誠意、正心、修身等根本學習。當所學沒有內化、涵化到身體裡,沒有改善體質、改變氣質,學得多只是增強自我意識,將自己和他人隔得更開,強化我執,我高人一等,我比別人厲害。一些人的才學看似很強,但實際遇到的狀況沒有比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沒有比人強,因為把人給推遠了,不能與人良好溝通,問題只會更多不會少。即便所學是功夫,過程中若不能將各種失敗融進生命裡,當一回事,痛定思痛,不能經由反省檢討轉化身體,改變行為、習慣、習性、習氣,不能持敬、忠事、禮人,那麼學到的只是表面的死功夫,不堪一擊。氣功和功夫修練,是攸關生活、生命、人生的根本學習,在儒家來講,必需達到盡性至命水平,改變本質就是盡性,至命則是將生命本源的精神心靈力量拉到最高最大狀態,這就要有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直養而無害,塞於天地間,沛然莫之能禦,生命意義就出來了。少了根本學習,內不能聖,外自然不能王,生命格局越來越小,無心也無力。有人可能想,那就當個平凡人吧,偏偏連當個平凡人都困難重重,隨時覺得有人在嘲笑你,批評你,看不起你,指責你。
凡人眾生
以前有部電影,勞勃·瑞福執導的《凡夫俗子》,描述美國的一個中上階級家庭,在大兒子遭遇船難之後,所掀起的母子、父子、夫妻間的緊張關係。沉船事故中,倖存的弟弟正值情緒不穩的青春期,「害死哥哥」的念頭反覆出現在他腦海,自責的能量在他內心深處打成死結,惡夢、失眠、焦慮、憂鬱、躁動,使他無法與同學、朋友、家人有良好溝通。父親的過度關心加重少年的心理負擔,母親則一付沒事的樣子急欲回復正常生活;她武裝自己,將注意力放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關係上,她渴望兒子有好的表現來成就她的家庭(或說她個人),因而對他有許多要求。但這對心理嚴重受創的少年來說,是虛偽、冷漠、無情,覺得媽媽不愛他,甚至恨他,因為從小媽媽就偏愛哥哥,而且住院四個月期間媽媽從沒來看過他,他有理由想信媽媽怪他害死哥哥。敏感脆弱的少年,常將別人的話語、表情放大做負面解讀,生活中種種狀況,讓他的正能量出不來,負能量如雪球越滾越大,大到選擇輕生。
自執自固
少年自殺未遂後接受心理治療,在醫生的引導下逐步深入內心最幽暗處,醫生跟他說,哥哥不是因他而死,可能是他比哥哥強壯些,才沒有放手,能夠堅持待在船上等待救援。緩慢進展的療程中,當快要碰觸「死結」時,少年得知前不久才鼓勵他好好過耶誕節的一個病友自殺了,心理狀況好不容易稍有起色的少年這下又崩潰了,半夜向醫生求救,他依舊自責,覺得應該早先做些什麼這事就不會發生。醫生跟少年說,不要把所有事都攬在自己身上,有些事即便你再小心、再有所準備,它還是會發生。意思是,我們想要的井然有序、有條理、有意義,所有事都應按我們的想法來進行,那只是我們的心思作用而已;看醫生不必然有用,功課好不必然有用,錢多不必然有用,才能多不必然有用,有用只是我們渴望它有用,若自身該做的努力(根本學習)沒做,只會迎來更多的失望。少年的自責起因於那場意外事故,但根本問題在於教育和環境——凡事都要有好表現,這實在讓人承受不起!醫生引導少年讓他相信是自己的生命力比哥哥、病友強,在醫生的協助下,少年沒有被這強大的負能量給擊倒,反而將生命深處的正能量給激發出來,自救成功,還將這股「良能」擴散到父母那,給媽媽一個深深的擁抱,媽媽當下依舊冷漠,但這股暖流逐漸起了作用,往善的那方推進。
心無正負
能量其實沒有正負,心正它就正,心負它就負,因此古人說誠意正心,意誠才能心正,如何意誠?簡單說就是不自欺欺人,但說得容易,真要做可比登天難。片中那位媽媽不希望「家醜」(兒子在看心理醫生)外揚,保有隱私是她的理由,在大兒子的喪禮中,她沒有掉淚,她在意的是先生的服裝儀容。這不是對或錯的問題,而是人在困境中出於本能所做的必要防衛,她必須靠哄騙自己才能度過,也必須適度地欺瞞他人才能讓極度不安的心稍稍定下來,繼續走下去。媽媽是堅強能幹的人,但她的堅強只是表面,她的才幹僅用於打理生活事物,讓事事井然有序,偏偏人的情感這事很難有序。她將目光聚焦在社會俗事裡,很容易如前面所說被混同在裡面,時時豎起耳朵聽外面的大小事,分別心、比較心就會越來越重,她把所有精力拿來對外,但後援不足,內部需要養分,需要調節和修正,才有足夠的能量與外界抗衡。這部電影說的不是別人的故事,而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生命難題。
唯力見道
人一生下來,除了嬰幼兒時期,無思無想,天真無邪,不會感覺到有什麼狀況外,長大後,自我意識增強,就容易有挫折感,覺得很多東西都不對勁,想出去闖蕩,想要奮鬥,試了幾次都失敗,想想算了就停下來。碰到狀況會停下來,這比例其實是蠻高的,因為多數人都不懂得修身,身心能量不足,動能不夠,有心也無力改變什麼,只能逆來順受。除非生命受到威脅,到了生死關頭,動物求生本能被激發出來,才會奮力一搏,譬如改朝換代,沒飯吃,天災人禍,乾旱、瘟疫、官府爛透,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搏命,嘗試重新再建造一個生存空間。生存空間是打生打死來的,空間重建就是朝代重新建立的時候,它的意義就出現了,可過程中一片混沌,人間就跟地獄一樣。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是建立品牌和創新品味的人,可他女兒麗薩卻認為他是苦澀中的污點,兒女想要甚麼卻甚麼都要不到的爸爸,在家中與妻親近竟不准麗薩走開,為的是「家的溫馨」!這給顧客最高品味產品的人,卻給子女最低人性待遇的人,生命價值何在?對麗薩來說,老人釣到的魚骨如同麗薩的身份,是雞肋還是生命重建的必須過程?現實是殘酷的,如同「賣火柴的小女孩」,點燃最後一根火柴,客人沒了,生命也去了,但生命的光芒如同每根火柴,或老人的魚骨,都是歷練和淬煉,打過不一定成鋼,未打過是絕不成鋼的!
雙全二法
所以生命有沒有意義不是用想的,想的只會消耗更多能量,而是看你有無足夠的氣力把意義貼上去,做出來,讓它持續運轉,那才有意義,否則就毫無意義。儒釋道三家的法門,如果學了只是讓大家沒事時講八卦,有事時躲起來念經念咒,這樣的修練、這樣的生命就沒什麼意義。可當我們有像《道士下山》的小道士那樣,不管各種狀況都能夠面對,就會產生孔子所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能量,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世間本無雙全法,何能不負佛與卿,我若西去求法典,入山又想別傾城,困在阿鼻境上,念想心思不停,就如觸動水瓢,便轉過不休,一旦停下又怕緣起,西行欲扛苦難磨,傾城何如見知己,望穿秋水奈何行,善惡是非只相隨,粉身碎骨忘我名,夢醒驚迴爾身影;聖凡若是不二,神魔本為一體,除念為想,納魔為力,至情立聖,暗裡見光,地獄也就成天堂,以此兼善,浩然自現,能以此自強不息,那樣的生命才有意義。(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