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氣的關連為何?

三家和氣

鍾老師: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便與氣連結一塊,儒釋道三家都點出了氣的概念。儒家講「克己復禮」,顏回問仁於孔子,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是從「知止」開始,知道並不單從明白了解作詮釋,而是從明瞭、從起而行走入止觀的法門,也就是佛家說的「從聞思修」的概念。但佛家的修多從儀軌六度入,而不是儒家從「六經六藝」的知行合一修練法進入,在止或定上的修為功夫儒家便有更大的能耐做承擔及實踐。所以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定、靜、安、慮、得整個過程就是儒家練氣而盡性致命的過程。練氣為內修,功夫為外練,透過功夫,除拳腳、劍棒,還孔子用射箭呈現。功夫是對外應變的一種方法和能耐,能面對外界種種變化而不為其所亂,腳踏中宮,三進三退而不失其衡,故能持道心、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可是氣練不好,應變的效果就差了。

東西聖同

 中國古代常有邦族之爭,匈奴打來,中原人與之對抗,兩造相爭,不管誰贏都是慘勝。在孔子看來,所有爭執問題都不容易解決,最好是「其爭也君子」。若不能從君子面爭,便從小人面爭,可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你要利、他也要利,還是解決不了問題。即便面對匈奴,還是可以把心往義上面走,所謂「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哪怕入夷敵,一樣可以通。匈奴是胡人,擅於射箭,跟他講來比射箭,用他懂你也懂的東西,那是一種平行的競爭,而不是對抗性的競爭,結果會是良性,輸贏各方可以獲得不同的獎賞,問題就解決了。若是其爭也小人,殺得天翻地覆,誰都沒有好處,還可能冤冤相報,惡性循環。

君子之爭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是孔子對爭戰狀況,從不擇手段、惡鬥的層級拉下到競爭,比本領,起盛宴,比文才、智慧、道理、公理,其中合縱連橫,各展長才、眼光,至鬥而不破。更上一層是不射其蒙皮,點到為止,讓對手知道底線、態度和利害關鍵,達到能取他人性命而不取、能傷人而不傷,讓對手知難而退。將雙方的爭鬥變成君子之爭,再進到藝術之爭,把鬥的面縮小,將爭的心往上層昇華。這種道是中國文化獨有,不見於其他文化。因為中國古人練氣,主事之將帥王侯的生命涵養足夠,修練至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以大智慧或兵出奇招迎刃化解,到手拈來生花妙筆,畫出共業眾生所不知之境,便能超越人道所為的小事,而合天道所做的大事。

非禮勿言

  克己復禮為仁,將自己鬥的心、魔的心、惡的心、陰的心,透過六經六藝轉化掉,天下便歸於仁。顏回問仁後再問具體要怎麼做?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些是與人溝通過程中很重要的態度和方法。我們看現在的大陸中央就是用儒家的方法去處理和日本、歐盟或美國的關係,當政府需要表態時會利用強的、中等的、弱的幾種面相變換運轉,如某些單位講重話,某些部門以理性點出利害關係倡共榮抑鬥爭,某些單位講合作共生和平大同的主旨;也就是以一己多年練就的底氣、馬步和功力為本,以智慧化爭辯為溝通,兼以備妥的軍工商業技術及計畫作為誘導、軟硬兼施、苦甜相惑、平衡相與,便化劫渡眾。

至人真人

 不只儒家講氣,道家也講氣。道家強調的自在是要進入莊子所講至人、真人、神人的境界,不受世間種種問題所影響,就像射姑山裡的神人,看起來與世無爭,所有東西都影響不了他們。人怎能不受外界影響?透過參經修心、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入道,所以可以不動心。我們一般人都用想的,用心智和理知來要求自己不動心,那是在沒看到狀況,沒遇到問題時,當狀況一來,眼一見,心就動了。若是修到近乎至人、神人的水平,遇狀況時心稍稍動一下,接著可以馬上變得不動,而保持高度的自在和平衡。因為他們已將生命的根底練得像北冥的鯤那麼大、那麼厚實,也像大鵬鳥一樣能搏擊扶搖直上九萬里,心眼所見的範圍極大,且氣度涵藏極廣而非極小,因而能不動心。

逆來順受

 道家將氣設定在穿梭乾坤、進出六合、遊乎古往今來、連通上下四方,達到至人、真人、神人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它是從氣出發,沒有心的介質在裡面,不用覺受去感覺。若是用覺受感覺,情緒容易起動。修到莊周夢蝶的狀態,人和天地齊一,人心就跟天心一樣闊清,就不會遇有小事便大驚小怪,有點挫折就瘋狂掉淚。能達到道家所講的自在逍遙,不受一切束縛影響,擁有自己的最高平衡,才有辦法為無為而無所不為。因而在不同的困難困境中,都可以看到中國人的逆來順受,從不願不捨到欣然面對和接受,其間並不是一定不得已的扛下,很可能是一種因能超脫自我,故能持盈保泰,如「蜀山劍俠傳」眾仙被困時,卻不以為困,返倒是成就增益其所不能的緣份和因果,最後是反而達到厚實其生的大化妙境。

提放化合

 佛家的方法和道家不同,佛家強調放下,要人放下執著,放下想法,這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容做到,因為身體沒有根基。佛法從六度萬行走進去,透過不斷反覆做儀軌、儀式,類似朱熹的格物,一直重複某個動作,如拜佛、持咒、唸經、靜坐等,這樣的作法只是讓人暫時停止妄想,並沒有根本解除妄想問題,等到有了慘痛經驗之後才願意放下,只能算劫後英雄。儒家、道家則是要人在狀況尚未發生之前就把身心修練至一個水平,萬一落魄於江湖,還可載酒而行,能以瀟洒、自在、平衡的態度去面對一切,關鍵就在於氣。佛法若不能與氣結合,只是靠心念想法去控制,修持者會很難過。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在修練方法及部分理念上慢慢就與道家、儒家的東西結合,以禪宗最具代表。

宗門見理

 禪宗的法門有理入和行入,理入用想的方式,從思想上去反省或自覺,行入又分成兩部分,一是身體力行,另一與氣有關聯,也就是少林寺習武那部分。不過現代的佛門比較不談練氣或練功夫,而把理論抬得很高,其實氣和功夫才是根本。當年達摩的師父多羅尊者跟他講禪宗在印度沒落了,只有在中土才有大盛的氣象,因為中土的人喜歡理論和爭辯。果然,禪宗到了中土後大受歡迎,之後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響,主要在練氣和功夫上,如少林寺以武為禪,武就是練氣和功夫。到了唐朝,禪宗分成兩派,一為六祖的南派講頓悟,另一是神秀的北派講漸修。宋元時期,全真教因氣和功夫而倡三教合一,讓宗教裡的修練法門、儀軌、根本運作模式和精神都能融合在一塊。從此進入中國文化的門檻變得更難,中國文化的奧義變得更難體會,但禪宗的確讓中國文化核心中極難明的儒道兩家義理,從理未易明,事難易察,有了一丁點的方便之狹門,使有緣人可以親近或進入。

八卦合道

 中國文化從伏羲開始就離不開氣,伏羲造八卦,這必須有很高水平的心靈能量和氣的整合,才看得見天地人三者的根本面相,與天地整合時有形無形的力量息息相關,其中之微妙、因緣之巧結,如同眾妙之門,可明不可知、可見不可視、可聽不可聞。伏羲八卦的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含蓋上下四方,古往今來,八個基本概念,合時間空間的總和,與八種不同的五行和陰陽元素雙生雙合。八卦創基,中國文化便從氣裡面產生出有形無形、形而上形而下、人和天地整合的基本根源。經由這個根源,到了夏朝有連山易,商朝有歸藏易,周朝的周易將八卦重卦變成六十四卦,裡面無所不包、無所不含,全都是講氣的變化,陽爻和陰爻就是氣的正和負、圓和頓、心和行之間的交換,每個交換都變成一個卦象。譬如功夫的一個攤手動作是陰,反過來就變成陽,起手一架是陽的動作,反手一撥又成了陰的動作,不斷地陰陽交替,便能創造出不同的生命氣象。也因此功夫給稱作道之入門,而有術、藝、學、道四門架構,充份彰顯「六經六藝」的文化支柱角色。

六十四卦

 易經六十四卦含蓋天地氣象運轉的定律和模式,以前的人都守著它來走,不用別人提點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後來的人慢慢不守了,因此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必須透過禮樂之治,訂定禮法、法律要人遵守,以禮樂教化百姓,透過生活上的練氣和功夫運轉使人回到以前的大道根本。

禮樂天韻

 禮樂修練不是純粹的學禮和樂,而是要透過練氣和功夫去合禮樂。孔子再三強調克己復禮,是因為練氣達最高境界時,表現出來就是最好的功夫,承讓是遊刃有餘,收手是因為對手已無法出手,停下是因為已不須動手,能將所有狀況都化掉。練功夫就是克己,克己歸仁就是你的氣能夠達到最高的伸張,達到知止而後定,定靜安慮得,就能為仁由己,而非由人。可是在返還大道的過程中,能有合禮樂之心性調整和和諧的行為彰顯,那是萬中取一極不容易。

自在如如

 以功夫來說,練者功夫下那麼久,觀察面還是擴大不了多少,反應還是無法裕如,那是因為克己復禮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是透過忍的方式去做,而是透過練氣,練到身心通達、練到生命底蘊和北冥的鯤一樣厚實廣大、練到像大鵬鳥一樣扶搖搏擊九萬里;練到像莊周夢蝶、蝶夢莊周、人蝶不分、天地齊一、練到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練到落霞與孤鶩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人化物外、出入陰陽、不滯於物、無所著染、自在如如。反過來,當我們的基礎不是那麼厚實時,眼界便不會像大鵬鳥那麼廣大,彰顯出來就不會是氣象萬千,而是如杯底風波或困獸般動彈不得。因為三家境象如煙波穿江、繁星透影、虹霞漫妙、似幻似真、氣與文合、道與符同、質和相共、體用合一,是中國文化的精光蓮華,多彩多姿!(2015.07.03)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