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對練時經常掛一漏萬,注意了這拳漏了那拳,生活上也常顧得了這個就漏了別的,如何改善?

 

除去心機

鍾老師:人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觀察是極其重要的,小孩子學東西看到什麼學什麼,很快就學會了,他的觀察是全面的,因為沒有心機;我們成年人充滿心機,有許多自己的意見想法、分別取捨,就很難做到全面觀察。以功夫鍛練來說,同學們不僅在對打中觀察不全面,課堂上我做了多種示範,可大家的「眼力」依舊有限,看不見的還是看不見,這方面不突破,功夫很難再精進。

完整感知

 全面觀察需要完整感知,我執重的人感知容易有偏差,不是過於向外就是向內。完整感知既不向外也不向內,而是回到初心,回到自性這個層次,面對周遭事物,見天地花木與自己並生,才會有完整感知。我們習慣用眼睛看東西,東西被看見是因為它吸引我,未必是我喜歡的,也可能是害怕的、討厭的,和在不在意有關,不在意的我們往往視而不見,這種看經過意識篩選,要取要捨都和「我」有關。功夫高手的感知較一般人完整,他不用眼睛看,用直覺看,直覺反應比意識篩選快,大腦不需要調出與「我」有關的資料來比對取捨,減少能量消耗,可以看得更全面,也可多出時間改變動作。當對方準備出手,感知較完整的人,對方的念頭一出他就看見了,感知較片面的人,則要等到對方有明顯動作他才看見。  

身體質素

 當年大禹治理洪患成功,建立起整個華夏文明,教科書上寫,鯀用堵障方式治水失敗被殺,他兒子禹改用疏導方式才解決了水患問題,似乎疏導比堵障好,事實上疏導能處理水患,堵障也一樣可以,即便疏導,也需要用到堵障,採取什麼辦法需視當時的狀況而定。「大禹治水」給後人的啟示,不在於用什麼方法治水,而是大禹那超強的身體質素,有強健體魄,還有強大的精神力和韌性,治水期間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以及超高的智慧和觀察力,仰觀天象,看哪個時節時令容易有水患,俯瞰大地,到高處看河川走向,這都需要全面觀察,觀察不全,資料採集不足、不正確,就很難做出良好的規劃與判斷。

勤學六藝

  大禹的身體質素好,除了先天基因外,也和當時的環境有關,夏朝立國時就已經有六藝了,士大夫們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從技術面到藝術面,層層而上,為的就是提昇身體質素。技術是匠人精神,要求高度精準,學習過程須下足苦功;藝術則是更高層次的精神,要求超脫現實,體會更寬廣的生命境界。六藝以射和御,也就是氣功和功夫的鍛練最為關鍵;透過氣功和功夫裡應外合的獨特運轉讓自身產生作用,擴而充之,作用在與他人之間的進退應對上就是禮,講求合宜,作用在與萬物之間的關係上就是樂,講求和諧。

不誠無物

 「大禹治水」是一種「誠」的表現,夏朝歷時四百多年,誠貫穿整個朝代,中國以誠立國才有辦法綿延幾千年,夏之後的商、周、秦、漢到民國,所有政治表現都要有一定的誠,沒有誠就會被推翻。無誠也就一事無成,有誠未必事事能成,但至少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周邊的事情給做好,孫中山十次革命才成立民國,少一分誠是走不下去的。今天中國,為歐美圍困半世紀以上,幾近切斷所有的科技與工商業技術,如若領導們都是貪圖歐美的小利,心中無有大禹治水的誠,是不可能爬到世界第二位,並使美國急瘋了要全力動員來壓制。小時代有小時代的困惑,大時代有大時代的迷亂,要走過去,得有極精誠的心方才可能,不能只怪罪別人來亂,或時代的無奈,古人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回歸根性

 朱熹也講誠,但做法是以敬為誠,從禮法上做誠意表達,那是不足的;凡事畢恭畢敬,連放一杯水在桌上都有固定手勢,每個步驟都不能馬虎,這種敬是外表的敬,沒有裡面的誠。真正的誠沒有要表現什麼,以泡茶來說,把茶泡到最好,以最自在的心喝它,體會茶帶給人的精神向度,透過茶氣與天地連結,讓所有步驟回到物自身,回到根性上,而不是在人為做作上。

格物正心

 同學們練氣和功夫久了都知道,練氣是內養、養生,身體會變得更健康,練功夫是外應,處理事情的能力會增強,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練氣和功夫其實就是在格物致知,在誠意正心。格物的物是事,是問題或狀況,格物就是把物和我之間的問題狀況解決,把不清楚的地方弄明白。功夫對打中,對手的來拳一舉一動都是物,設法因應,設法將拳擋掉、轉掉、化掉就是格物,格不成再格,事後自省找出問題所在。拳擋不掉、轉不掉、化不掉,最大障礙是心,心不正,心有貪嗔癡,有罫礙,有恐怖,再好的技法都用不出來。

心行處滅

  更重要的是看不全!心不正就偏了,如同瞎子摸象,感到局部當全部,因為觀察和感知不全,便看不見問題所在,如同政府領導人,聽不進又看不到時,像烏克蘭的澤倫斯基,無法處理所有的問題,已幾近國破家亡,還沾沾自喜自己當了個英雄。反觀一般人,花了個十年、八年學了些東西,常常以為時間磨久了就出師,問題在於人對「磨」字的了解,花了時間可能真的學到些東西,也可能只學個皮毛就沾沾自喜,如此便永遠不會進步。要真的聽得進別人講的話,看得懂真的境界,而不是眼前煞,鏡中花,才有可能再進一步。不能以為別人這樣就成,我也一樣就可,每人因緣際遇,曾經的磨練刻苦不是別人能看得見,明白這裡,就不用比較。怎麼以最大的真誠來格物,以惟精惟一的心來下功夫才能真的致知!

止心中戈

 迎拳而上即是面對問題,需要極大勇氣,需要練氣練來的實質能量,而不是在意識上給自己加油打氣。將拳攔截轉化便是解決問題,要真的解決,最好不讓對手起報復心,就要看你的誠意有多大,惡意會引來惡意,善意會激發善意,把我們的能量態勢展現,狀況控制好,達到克己復禮的氣度,可打可不打,這時候選擇不打才能真的止戈,止對手和自己的心中戈,才能確實將問題化解。功夫運作無所謂攻或防,它既攻也防,既開也合,又陰又陽,因為意念已與動作合一,回歸「無善無惡心之體」。

練氣築基

 不練內氣,功夫不會高,練內氣沒有捷徑,裡外融合過程中,需要很大的決心,很大的誠意,並且不忘初心。忘了初心,心裡亂,到處去,這也要那也要,結果什麼都要不到。古人習武,不管用什麼武器一定先練拳腳,同時練氣,從馬步開始起碼三年,打拳再三年,拳腳合起來練套路又三年,完成基本功前後就要九年。有內氣打底,移動中才能穩住身體,拳要練到收發自如,也是要有足夠的內氣,中間攔堵、反手回打才會比較輕鬆,這些都是不斷磨練出來的。拳腳練得好,拿刀劍棍棒就簡單了,刀劍棍棒是拳腳的延伸,拳腳好就可以用所有武器,拳腳好,移位好,不動中能出手,移動中也能出手。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需要很強的內氣才有辦法做得到,移動中鎖住對手,也是要很強的內氣才能鎖住。移動中容易走錯位,攔截會漏掉,出拳會落空。移動要到位,動作必須非常敏捷且飄浮不定,若形式固定,給人看得很清楚,一移動反而被打。

唯道集虛

 拳腳功夫能否收放自如,高度收沉後,隨即猛放,關鍵在「下實上虛」;下實馬步沉穩,即便移動中還是收沉穩穩;上要虛,不思不想,「致虛極,守靜篤」,才能在剎那間能把力放出去。上不虛,肌肉僵硬,身體緊繃,無法瞬間發力,即使做好放鬆準備,但看到機會來了,身體立刻又收緊,勉強發力也是沒什麼效用的笨拙之力。莊子講「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唯道集虛」,聽之以氣才能不動心,不假思索立即反應,看到就打到了!稍有動心就來不及反應,看到對方要出手,你想擋,但手拉不起來得先鬆一鬆,就來不及了,只要做任何準備都打不出去。

能量轉化

 加強練氣和功夫,有實質的能量轉化才能提升感知力。我們的太極氣功動作不好做,同學們做得好的沒幾個。曾經有同學問,練太極時眼睛要怎麼看?我說,既不看手,也不看腳,也不看對面,而是全部都看,也就是全面感知。功夫也一樣要全面感知,簡單講,對手在你面前,你既看到他又看不到他,就全都看見了。幾天後那位同學說,他試著全部都看,結果全都看不到。能量轉化需要實際接觸,需要時間,方向對了又肯努力,終會迎來成果。外界許多在網路說國術無用論,因為只教套路,習者練得好的只如同表演高難度體操,而無法實打,又有些門派在網路上表演能克制格鬥的打法,可這些論點是對傳武的了解不深,因為現代傳武多以養生為主,防身為副,格鬥亦然,只找些不大訓練格鬥的門派來跟現役格鬥選手比賽,是不公允的!套路其實是每個傳武門派中的精華,當傳武中的套路外架能與其門派中的內氣整合的話,就能明白古人談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入道」的仁者大人心,習武就要學會打開自身的胸襟氣度、眼界和容人的能力,武俠是一個境界,一個提得起,放得下,行所當行,言必信,行必果,俠之大者開闊的心靈世界。(2022.11.19)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