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與生活

/鄭家芸

 

自 我 提 升

   社會上講的自我提升,不外乎是競爭力提高,或投資自己,充實知識、培養技能、增加優勢,以便不被淘汰,甚至獲利更多;但如果以人個性上或是修為上的自我提升來看,那就不只上述的幾個關鍵,而是發展自我的天賦與個性,知道我是誰,達到內外平衡的狀態。

 人每天過日子,有時覺得平淡無奇,通常在回頭檢視的時刻、或是旁人的告知,才會發現自己已有不同。從小的我就是聽話、認真、盡力做好交辦事項,要求好還要更好的個性,社會上的道德觀、做人的道理、古聖先賢的倡導,更是深深地刻在心板上,隨時提醒自己,立定目標成為好人。可是社會的多變、人心的複雜,一直讓我對生活與生命產生衝突,為何好人或善良的人不見得是有好的環境或對待,常常處在困惑與自我批判之中。

 奇妙的機緣來到學會練功,剛開始也是動作照著比劃,勉強形似,但毫無體會,「不思不想」在我的經驗是要不思,卻更多思緒飛過,更多紛擾;但是一步步地緩慢前進,到了近期,或許老師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師兄姐的提醒、或是曾經做不好的動作,忽然順暢了。這樣的體會更加深了信心,因著氣場的帶動、沒有目的性地做,身體的堵塞慢慢就變少,甚至常這痛那痛的感覺,仔細找也找不到了,真的是消除了。這讓我了解到,不刻意去追求,反而有意外收穫,也藉著跟學員互動,體會更深刻。也因為練功是要讓身心放鬆,這時的覺受反而更清明,也在靈性上面有些啟發,更脫落了部分執著,沒有一定要怎樣,順流而行。   

 因著力行和體會,許多事不再困惑,心情自然輕盈,自然容易平靜,這真是人生之樂事。更棒的是,面對紛擾,很快就能釐清而不易困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思慮上面,氣更能聚。   

        老師教導中常提到「心氣合一」,我把這放心上。修練,或許廣大無際,但一定有所依循;照著引導、多多自省、看著古人的智慧、跟著老師的解說,慢慢了解很多事都由心產生,「萬法為心造」,若能使心靜,自然干擾就少,練氣即是讓心能靜的一把鑰匙。當氣沉丹田時、當身體動作時,專注又放鬆,念頭是不容易進來的;若真分心,再次深呼吸,把自己就位,一次次練習,心緒慢慢穩定、不易胡思亂想。當胡思亂想越少,心越清淨,就容易清明,更不容易發出頻率去吸引到奇怪的能量。忽然能懂王陽明的「心即理」所表達之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天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只要本心呈現,自然知所應對進退,且無所限制。然而朱熹的格物致知說並非有錯,只是在普世大眾,凡事重表象的狀態下,或許先了解事物的定理,再求其內蘊的本質,更容易靠近或明白。就如同神秀與慧能之偈語,只是角度不同,一是自省覺察功夫做足,格物致知;一是本心自現,如見菩提。

 有這樣的理解,並非立刻就能轉換,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斷地「練習」、「修正」、「再練」,直到熟能生巧,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不再困惑;而不是以為自己懂了,事情臨到了,左右忖度卻行不出來,那就還不算是自己的,只能說是明白這個觀念而已。   

       在學會,接觸最多的就是學員,每一位來上課的同學,就是一個故事,在聯絡與關懷的過程中,更容易看到問題。很幸運地我先懂了基本概念,才不至於覺得艱難,甚至,我把這當成自我磨練的「功夫切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凡物皆有能量,人與人的應對也是能量的流動,只是功夫是在一個場地與限制的時間內的較量,而我將人與人的互動,當成磨練內心的訓練場。也因人有語言、有情緒,溝通的過程就如同拳腳的一來一往,很直接;過程有如太極的和緩,亦有暢快的旋轉,或行進間的左右平衡,甚至氣勢宏大的飛踢急轉為潺潺的流動,當我這樣看待時,一切都變得很容易,也很愉快,不易被境所惑,或許有起伏,但能快速回到中心。就是將老師的文章讀過之後,對照於己身來反省,做到的,很開心,繼續保持;還不行的,就在日常生活中試試看,才是學以致用,且更能強化自己所信所學是否為真。過程中,有時可直指人心,有時點到為止、可傷而不傷,有時根本直接放下不與之爭,這是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才能順利度過,很開心有這機會讓我操練這項能力,當然也會有誤判的時候,就帶著傷,好好反省檢討,下次再出發。這些時日下來,精準度大為增強,是很棒的收穫。

除了反躬自省的重要,「反身而誠」更是關鍵,不預設立場,敞開心胸去面對所有人事物,彷彿去發現新事物一樣的有樂趣。若反身不誠,那不但沒有真正的快樂,還多了恐懼與防衛,再怎麼想得周全,仍有疏漏,日子啟不難過?心經有云:「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對現代人來說極難,因為資訊太發達,每天網路散佈傳遞的通常都是恐怖或是在提醒大家,要小心這、提防那,哪裡有心安的空間,但古人早已提醒,心中無恐懼,才得真自在。

學生時代,課本的書套內面總是印著孔子的禮運大同篇,總是羨慕和平安樂的景況,但現在,大同世界或許沒法立即實現,但能把心安住,亦是創造了自己心中的烏托邦,不假外求,到哪都不覺得辛苦或落差,對於人生,以體驗的心去經歷,無入而不自得,也恬淡自然。

在自我提升方面,心性的修練是永無止盡的功課;而功法的部分,也是需要每日練習,不斷地累積,某一日就會忽然有不同於以往的體會,這也是一生的功課,保持前進,沒有時間表;當自我提升到一定程度,就會有餘力可以分享或幫助別人;在其中,也認識了自己在溝通與陪伴做起來是很順暢的,過程中,彼此都能有收穫與成長,甚至引導學員放掉狹隘的限制,這是很棒的發現;配合著練功的體會,加上理論的研讀與訓練,能更確切地活用於生活當中,利己利人,這就是現階段,經過身心整合的明確目標。

論語·子罕篇有云: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善誘之;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由衷感謝老師數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地教導與等候大家的成長,這博大精深的功夫與修練之道,明明看似清楚地在前方矗立著,想進一步地急起直追時,卻還是始終趕不上老師的腳步呢!當然還是持續學習前進,立志向北,必不往南,學習中服務,服務中精進,進步與體會,將與日俱增。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