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氣功和功夫修練對人的氣度有何影響?
意氣之用
鍾老師:中國文化的基本道理在於陰與陽,古人對事物都有陰陽兩面的看法,認為一陰一陽之為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凡事合乎性與善之貫通,達到體相化合,便產生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太極之境,因此隨時都能保持平衡。功夫鍛練最重要就是保持平衡,觀察對方的氣和意念,氣屬陽,意屬陰。意在拳之先,能夠掌握對方的心意,拳腳就不是問題。就像王家衛費時多年拍攝的電影《一代宗師》裡,葉問的女兒說她爸爸和人對打從沒在意用什麼招式,因為他能掌握對方的意圖。有一種拳法叫心意拳,就是強調掌握氣和意圖,練法比較隨意自在,是印度瑜珈的一種功夫,由達摩傳到少林。
無意是真
功夫修練要練到拳無拳,形無形,意無意,無意是真意,無心是真拳的境界才能入道。可大部分人都想克制對方,明顯有意,動作就不可能太順。佛經云:「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大部分人的意念都很重,什麼都想要,想得到,想控制,彰顯自己,冀望得名得利,滿足「我」的要求。因此佛家認為放下最重要,放得下才有辦法掌握住自己的狀況,把心丟掉,就沒有罫礙。佛家講修心,但其切入點一般人很難做到,說放下,可全身是「業」怎麼放?放來放去都放不下,當然覺得苦。
不要不為
儒家不說放下,有東西才需要放下,沒有東西就不需要放下了。在儒家的淬練過程裡,根本要做的是「不要」,透過定靜安慮得的法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讓身心慢慢安頓下來。在安頓過程裡,心不起作用,只有氣在其中,氣一旦運行起來就不用去做放下的動作,沒有東西哪需要放下。
修身齊家
中國文化裡,易經和儒家屬陽面,道家、禪宗、佛家屬陰面。孔子學說為什麼會受皇帝重視?因為有五倫,有清楚的社會觀。雖然道家也有社會觀,可道家的社會觀是小國寡民,不利於皇權運作。孔子的五倫原本不是要給皇帝用的,而是讓一般家庭建立所謂的根基道統,安居在家,有五倫就夠了,不需外求找尋宗教等心靈寄託。孔子的原意在此,可卻被皇帝拿來一統天下,那是兩回事,但許多現代學人都將問題歸咎於孔子。現代學者看不見儒家的好,只見儒家的壞,不明白孔子從練氣、練功夫切入,目的是讓人進入根本的自由,就說孔子幫天下帝王胡來。
魔考自證
相對於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戰爭後魔海神航十年,贏了戰爭,卻失去自己,如同美國一心要完全掌控世界,卻慢慢失去世人的心。尤利西斯為業和天命所控制,找不到出路,在神航的天路歷程中不斷否定自我、淬練自己、超越自己,之後才能重生,可那是透過傾聽神諭和天命去處理他的問題,而不是自主找到方法的。孔子離開魯國之後,他是自由的、自主的,碰到許多問題不能解決,最後都在孔子和弟子們艱苦曲折的人間道上找到不同的答案和體會,終將思考通透回到魯國說法、講經,留下了《論語》。孔子和尤利西斯的魔考類似,可是面對的態度完全不同,過程中孔子處於一個完全自由的狀態,以「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的氣魄,舉著仁義禮智信的旗子,和經由六經六藝淬煉過頂天立地的身子,能自由面對所有的苦難、魔考、歷練,而且不疾不徐的把能標記的標下,能收割的割下來,這是中國文化裡的陽面。
業隨超能
道家和禪宗都屬陰面,但道家的陰是陽的陰,佛家的陰是陰的陰。道家不談心,看起來無心,很瀟灑,所以不用放下,因為本來就沒有,哪有東西好放。佛家講修心,總覺得自己滿身業障,痛苦極了,像劉德華主演的《大隻佬》,他有神通,看得到,可是解不了,那是很痛苦的。現在許多人有豐富的知識,可錯把知識當智慧,看得見問題卻解決不了,不就和有神通而解不了一樣嗎?
不為己憂
但若是從孔子和道家的角度來看就不會那麼苦了,看到的就會是天堂。儒家講進退應對,進時修齊治平,不行就退,和道家一樣,進退都無心。不被皇帝重用,沒關係,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就進入道家的天堂寄情山水,像李白行走黃山、華山、崑崙山,寫出無數精彩詩句。看那些憂國憂民的詩句,就知道人的價值在哪裡,詩人憂的不是自己,儒家的精彩就在這裡。讀書時搖頭晃腦,不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般的唸,儒家的學習是為自己學,以成王成聖的高標成就自己,進則兼善天下,家事其實是國事天下事,做事是為別人去做,而不是做給人家看。
行到窮處
儒家教人以正向、陽的方法面對生命種種,讓人看到生命可以如此的自在和自由。不懂的人卻說儒家思想阻礙了人對科學的興趣,導致整個社會沒辦法開通。中國文化最特別的地方在於生命價值上,是其他文化所沒有的,著重無言之教,以一種精彩的氣的生命形態來提昇生命水平,但是很難做,只有極少數的知識份子做得到,不能普及,因此很多人就說它沒有用。可不能因為看不懂就說它沒用,是自己搞不清楚,搞得清楚看法就會不一樣。
聽之以氣
莊子講「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為什麼聽之以氣?因為「唯氣集道」,只有氣能夠把道整合起來,氣就是天機,結果我們不懂天機而去用心機,東想西想都是五蘊五毒。能掌握氣,就能掌握陰陽兩面,功夫拳腳自由,面對生命的態度自由,想法自由,心靈自由,這時就能體會生命的真正價值。所以孟子講「吾善養吾浩然正氣,直養而不害,充沛天地間,其為氣也,沛然莫之能禦!」這是何等廣擴無垠的胸懷!
大仁浩氣
中國文化用力不用心,此力不是力氣的力,而是大力的力,也就是仁義禮智,類似佛家的慈悲喜捨,但又不太一樣。要有大仁的心,才會有磅礡的氣。義有「宜」的意思,適宜、適合的才去做。有大仁的心,做適宜做的,合進退應對之道,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與人有良好互動,安和樂利,天下太平。唯有儒家法門產生出來的陽氣,才能讓人體會道家的陰氣和禪宗的陰氣是精彩的,若沒有儒家的陽氣,單靠道家的陰氣和禪宗的陰氣是不夠的。
天地山河
人的氣度要夠,就必須心氣相合,就跟《蜀山劍俠》一樣,心氣相合就是紫青雙劍合璧,把天地所有的能量都整合在一塊,有那麼大的氣度,人就不會東在意西計較,有什麼好爭的,生命一旦整合就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解的。人間世事,當你不去計較就會過得很快樂。我們看歷史就知道,歷史和人一樣都有成住敗空,不可能永遠都那麼強,人生也不可能隨時都是美好的,有起有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岳飛天祥
再看岳飛和文天祥,當年岳飛面對那十二道金牌,他能翻天覆地,滅金倒宋,他能做,可他放掉。文天祥當時的處境,他不能做什麼,可他堅持不降,在絕境中頂著孔孟成仁取義的最高生命境界,從容捨生取義,教人親炙節氣的高熱和光芒。兩個都是才氣逼人,生命境界浩瀚如海,才有辦法展現那種生命氣度,一般人很難做到。自有歷史以來成仁取義的例子不多,大學士和宦官外戚們鬥,大學士通常都會輸,可是像東漢黨錮之禍受害者李膺、杜密這些人,面對宦官和外戚迫害,他們仍能以笑容面對死亡。到了明朝,東林黨人還是有這種氣魄敢罵狗官,被人抓去剝皮還是照罵。可是到了清朝,有節氣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只剩一個左宗棠,雖然曾國藩、李鴻章也不錯,但和左宗棠比就差了。為什麼越來越少?因為清朝之後整個朝庭不重節氣,滿人統治,尤以慈禧操控政治,壓抑漢臣,不以人民國家利益為重,本末倒置,便看不見生命價值。
有所不為
生命價值是指「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氣度,而不是有多少名或多少利,即便文章或文藝,在孔老夫子看來也都是小理小氣的東西,唯有節氣才是最重要的。節氣也就是義之所趨,「為人由己不由人乎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種生命價值就是中國文化的最大氣度。從氣度上著手,不取名、利、權那些東西,才能成其大,才會精彩。電影《蜀山傳》把儒釋道三家最精彩的東西都整合在一起,讓人體會紫和青,陰和陽,儒家易經,道家禪宗,全都在裡面。若能把它完全整合,不再分別,不再用心,又能從氣中取陰,由功夫中習陽,便看到前人何以學六經六藝,為何練氣學功夫?因為用氣不用心,少用力,人才會真;而學功夫,便懂得智之虛,傻為謙,笨為敬,人才會誠!自然能從力行中證得中國文化行之妙用和古代讀書人磊落大塊的天地心,就會綻放最大的生命光芒。(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