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練氣和功夫那麼久了,遇有事情心還是不能平?
魔障礙道
鍾老師:練氣和功夫之後,由於身體比較好,心理狀況也比較強,以前不敢蠢動,現在敢試著動了,活動能力變大,接觸事情變多,狀況也就跟著多了。功夫練久,多少會覺得自己有俠氣,遇有狀況,跟以前的態度可能就不一樣,比較敢於面對,敢於承擔、化解,甚至接納等等。反過來說,因為態度不同,觀察和關注空間便相對擴大,好惡心理益形落差,心中更是不平了!
蜀山尋仙
在修練氣功和功夫的過程中,會有許多不同的障礙,衝突、磨擦、紛爭隨時可能都會起來,心很容易浮動。有練氣,動能大,有練功夫,敢於面對,因此碰到狀況較多而難以平心,就會懊惱為什麼練了這麼久還是會動氣。其實不是練了氣和功夫就不會動氣,還是會有,只是練得越好時,氣動起來會去得快,沒練功以前連著幾個月都帶著氣,練了氣之後生氣的時間縮短,不用一個月氣就消了,慢慢地縮短至成一星期、一兩天,甚至幾小時就不氣了。再練得更好,可能這邊氣完,轉個頭,不到三分鐘就不氣了,這是更高境界。
色身難渡
佛家叫人不要生氣,可那是違反人性,不可能的,沒有人不動氣,只是動多動少,動長動短而已。道家清楚這個問題,也告訴我們方法,當氣動起來的時候就練氣、練功夫,把負面情緒的能量轉化掉,當練到越高水平時,受情緒影響就越少,越來就越不動心。只不過從起心動念要練到心平氣和,需要很長的時間。
心性難修
練氣本是為了修身,練不好卻反倒變成害人的力量更強。就像我們練功夫,有些同學越練水平越高,打出去的力量越大,就越打越猛,不懂得收。這就牽涉到人心裡面有七情六慾、五蘊五毒的問題,平常我們在生活上、工作上有很多狀況,這些小問題都會堆積在我們心裡,形成堵塞,這些堵塞在功夫切磋過程中,自然就會反應出來。
六經內聖
氣和功夫是六經六藝的核心,它所凝聚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力量,能夠讓我們安身立命。練氣可以修身齊家,練功夫可以治國平天下,氣是內聖,功夫是外王。當我們把氣修得很足時,就有辦法面對日常生活所有的問題,像顏回一樣隨時三思,看看究竟有沒有走錯路、事情是否做得太過頭了。
根本易忘
孫中山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有一苦力中了彩,以為發了,就把先前的謀生工具扁擔給仍掉,卻忘了彩券藏在扁擔裡,結果連彩金也沒了。多數人都和苦力一樣,覺得先前那根扁擔棍子是沒用的、多餘的、又髒又舊,就把它仍了。其實那根棍子正如氣功和功夫,是我們的根本。
氣化昇華
為什麼練氣練那麼久,隱約還是會覺得心不平氣不和?這我很早就講過,要練到很高水平之後,心才會比較平,比較和。但不是說練得不夠久就完全沒作用,跟沒練氣和功夫的人來比,其實是平很多的,拿自己和剛開始練功時比,也是有差。氣不能守,心不能穩,是因為練氣過程中,我們的七情六慾、五蘊十魔會不斷的出現,因此必須不停的去轉化它,這才是最重要的,化得掉心就平了。
六藝外王
六經指詩、書、易、禮、樂、春秋,這幾本經書最主要的作用,是讓我們從人生不同的層次去了解生命,這些層次有人的層次,神的層次,還有法的層次。從這幾個層次裡,我們可以體會到很大的生命境界。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禮樂是從人能做到的法門進入,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哪些適合我們做,進而提昇至最高水平。若不能理解自己在做什麼,搞不清楚這事合不合我們現在去做,那就會踰越禮的分寸。
踟躕無明
問題是,我們都看不到自己合宜做什麼。剛開始覺得該做這,沒多久就改做那,又沒多久再換別的做。在前進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把先前的東西丟掉,或擺在一邊,而手上握的永遠都是最新的那一個,因為我們覺得它重要。但究竟哪個才重要?其實就如前面所講,苦力手中那根扁擔,也就是他先前所仰賴的那個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我們都忘了它對我們的重要,所以很容易就把它給扔掉。卻沒想到,扔了之後要靠什麼東西來幫我們撐起。
根本守中
練氣和功夫也一樣,明明有練,也有一些進步,可為什麼平常遇事或在切磋對打時心還是會起伏?其實問題就在於練習和面對狀況時的過程中,我們把原來重要的東西,如基本擋打、守中、提氣、不思不想等給忽略了,然後做其他我們覺得更重要的,比如練習新招或找出絕招,腦子裡還不停的想對什麼人要用什麼招,這回打不過,下回又換別招。究竟是現在的新招式重要呢,還是原來還沒練成的那些基本動作重要?人生、事業、感情、理想和方向的取捨,以及探尋,也類似功夫練氣中的境界,很多時候是原來的更重要,可是被我們慢慢忘掉,忘掉之後,氣不足,心不穩,沒辦法盡力而為,這時候不止心煩還會出問題。(201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