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理性與感性之間如何平衡?
無理非感
鍾老師:理性和感性是個相對的名詞,而且是西方的名詞,真實狀況不是只有理性和感性,而是有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性靈等多種層次的運轉。理性是用我們的思考能力去做界定,如劃定原則、規矩、範圍。感性指我們的感覺、六緣塵影的活動;感覺有物性的感覺如對物體的觸覺,有對事情、情況的感觸或情緒上的表達,有對某些事情現象作揣測和反應,這些都屬於感覺的範圍。或對某種境界的直接參透,或對內在的一種反省,這也是感覺的部分,但層次比較高,接近覺性、悟性,有些思考性的同理感,及相關討論會將它歸在理性部分。
理感不分
理性和感性通常很難一致,理性運作過程中,感覺不一定覺得好;一般人叫這種感覺為用「心」,所以政治人物會諷刺對手不用心而只講理,實際上這個「心」不是禪學或道家中的心,它其實是感情而已,因而許多人講同理心也不是佛學上所講的佛心,不過是反之亦然的感受而已。感覺好的可能是不理性的,因此兩者就需要協調,要有方法或力量把這兩個東西融通,把感性和理性融在一塊,它才能通。簡單來講就像畫個太極圖,一邊是感性,另一邊是理性,一個陰,一個陽,中間的S是它們的溝通界面。實際運作怎麼做?感的部分先不要感,理的部分也先不要理,把兩個東西擺在一起存而不論,也就是把方法、規則還有運作模式放在那邊,讓它產生自然的對稱,相互之間就會產生交會,這時就能從太極圖的S界面同時感受到理性和感性兩者交會時所產生的碰撞和融合。
無理無感
舉個例子,功夫可以用感性的打法,也可以用理性的打法。理性的打法是比較客觀的,看清楚,謀定而動,合乎原則就馬上行動。感性打法是,一站上去就感覺到要怎麼做了,不去管方式、方法和原則,如要練攻擊或防守。理性的打法比較客觀,看準了就去做,但看準之後是否就一定成功?不一定,要看我們的理性駕馭能力到什麼程度,若能駕馭到每一個行動都合乎我們的想像時,理性打法就有可能成功。
感覺錯誤
反過來講,如果理性行動要合乎我們想像的狀態去做時,其實我們的感覺已經投射進去了,因為感覺支配著理性行動,當我覺得「把對方的手封掉就可以出手」,結果反而給對手封掉打了進來,就表示我們的感覺在支配理性時給了錯誤的訊息,因為在那一剎那裡不是理性在運作,而是感性在運作,是我們的直覺在運轉。
理感合一
怎麼把理性和感性融合一塊?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他們合而為一,而不是我以為可以如何,結果卻做不到?「以為」是我們的想法,想法是理性的,而當時的「做法」是感性的,想法和做作要一致,就必須在執行過程中突破理性的限制,其中的重要關鍵是,我們有沒有很深厚的功夫和功力?有沒有超越性的智慧去觀察對方的反應,並引導我們的身體進入那種狀態?如果沒有,我們就很難把理性和感性融合一塊。這時就要下點功夫,一方面在氣的鍛鍊上多加強,另一方面要在覺識上做更大的體會,這兩方面要不斷去做串連,慢慢的理性和感性就會漸漸融合在一起。
老莊孔孟
氣的鍛鍊要做到氣的能量厚實、扎實,包括練氣和一定的體能運動,以及透過太極氣功之類帶動身體氣的運轉,從初級、中級到高級全都融會一塊,不斷的練,能量就會化合在裡面。再把我們心裡的神識,和讀到的、學到的老莊、孔孟、易經等道理融會貫通,兩股力量慢慢就會合而為一,理性和感性的太極便會形成。當我們身體裡的太極形成之後,在面對對手時,就能把理性和感性同時運轉出來,拳腳動作就會讓對方無法揣測,無法捉摸,而且反應會變得極快。
出外入內
若從氣境來看,所謂理性應深化成獨影、鏡照或心湖般全方位、通盤及出乎其外的觀照察納力量。而所謂感性其實是不帶感情卻入乎其內,至極極至,唯精唯一,不受任何外在物化幻變所影響,亦不為內在五蘊五毒、七情六欲等執著、罫礙和業力所左右的般若之情、大幻之心。當這出乎其外的觀照察納力量,與入乎其內唯精唯一的大幻之心相碰撞時,就會自然氣化和合,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立見天地無極,人無分別,功夫只是陰陽相錯,合抱相和,不忮不求,捨己從人的大化平衡,人間世相不也就如此?(201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