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練氣功好幾年了,學功夫和上「生命哲學」課也有一段時日,愈學愈發現自己的不足,該如何再精進?
不足為起
鍾老師:練氣功、學功夫,和上「生命哲學」課聽道、問道多年後,還能夠「學而後知不足」,表示有很大的進步,這其實是不容易的。許多人是學沒多久就覺得自己很厲害,氣愈練愈強,身體愈來愈好,該了解的生命哲理都「懂」了,卻不知自己的執著更深,且魔性已無形中增加了許多,氣雖比人強,功夫雖能打贏人,卻讓人覺得像魔鬼一般,也就很難再精進。
日損為要
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習需要日積月累,把不懂得搞懂,把不會的弄會,把不熟的練熟,修練卻是要不斷的丟棄,將執著丟掉,將罫礙丟掉,將自我丟掉。練功、習武和求道既是學習,也是修練,因此是「邊學邊丟」,這是修練「紫雲禪功」最重要的法門。滿了,跟恨了、氣了、貪了、痴了,和疑了都一樣,是擋住進修的石頭。
損其不足
當我們了解學而後知不足時,就等於找到了入道的大門,自然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推著我們往裡頭走。老子說:「損不足以補有餘」,可是多數人心裡面的執著、罫礙之深,自我之大,根本沒辦法損,只學一點就覺得自己很厲害,很聰明,該增的沒增,該丟的沒丟,那就只會往魔的方向走,找不到入道的大門,自然入不了道。
知其不足
儒釋道三家入門的第一要件正是「學而後知不足」,這是極好的生命體驗。儒家講「知止而後能定」,不能止就沒辦法定,也就沒有後面的靜、安、慮、得了,什麼都不能得。要能定,就得把所有東西都丟掉,也就是所謂的「止觀法門」,把心的一切活動都停止,心不停止,再怎麼學都不會有進步。道家講「無為而無所不為」,心必須完全無為,才有辦法入道。佛家說空性,也不以有為入門,所以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自我」這把屠刀,自然就能夠見道、入道。
現空無止
顯然三家都以空、無、止為入門之法。說到空、無、止,可能許多人認為就學不會東西,而且消極得很。不過三家所提的是一種學習入門的態度和方法,連李小龍都說想把功夫練好,就一定要把學過的東西,或自己知道的都丟掉,如同把杯子中的雜混水倒乾淨後,才有辦法再裝進清澈的純水;心中清澈透明,也才有可能看見、看清、看到底,和看見全部。
入天人道
但現代教育強調知性,並彰顯個人特質以為殊勝,如藝術家愈是特立獨行,愈有藝術品味。其實古人透過琴棋書畫,有如六藝一般,從生命深化,到超越個人之執;琴如伯牙鍾子期之惺惺相惜卻知其音;棋逢敵手瑜亮之爭要能局佈天下;聖經創世紀上帝七天封印成宇宙,中國文人解放了倉頡造字鬼哭神號的限制,教文字書法了起來,變活了;范寬的《谿山行旅》不就給我們心中的聖境,與人天合的天路歷程,超越世相入空靈滅寂的石頭境。
立地見佛
金剛經說一切相皆空,如學者修者都那麼有自我個性的情緒,又如何懂得尊重別人,總以為別人騙了或欺負了我。心中空了,就會感激別人給予的「壓力」,學而後知不足,才會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心頭石放下,便照見五蘊皆空,見窗外西山千年雪,見得人家點滴溫馨滿心頭,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要見自反而縮,才能闖千年枯絕無人路,傲然如大鵬開展混沌之境,立萬世浩瀚典華!(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