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常提醒我們無論工作、生活或練氣、習武都要懂得放鬆,可當我嘗試放鬆時,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反過來,集中了注意力,卻又覺得自己被某種意念鎖住,很難放鬆,怎麼改善?

放鬆集中

鍾老師:身心放鬆和注意力集中分屬兩個不同的身心運作體系,一般人放鬆時,神就散了,自然很難集中注意力,那是因為身心沒有辦法分離,也不能整合。身心若能分離,又能整合,就可以既集中又放鬆,這時你的眼中就沒有敵人,沒有敵人就沒有想法,身體不受思想所控制,情緒不受別人的舉動所影響。人會緊張是因為我們有心思、有想法、有情緒,如果能不思不想、心不在,不管外在環境怎麼變,你的心都不在意,身體鬆了,運作能力就會更強。不管練氣、習武或工作、生活,都是同一個道理。

出神入化

 放鬆和集中靠的是身心整合的能力,若又能「出入其中」,也就是讓身心靈整合在一塊,那就更厲害了。這時就能返還天地,運用天地最精彩的能量,像電影《蜀山傳》裡,長眉有個浩天鏡,它是集天地的能量,所以無堅不摧。而電影《風雲》中的劍聖在與雄霸決戰時,因為用了出神法,身心便達到分離放鬆,又能合天地能量於一身,進入既放鬆又集中的最高境界,差點一舉毀了雄霸。

神韻靈氣

 功夫是中國特有的,外國無所謂功夫,只有打鬥的技術。功夫和生命體會有關,它不是純粹的做苦力或運動,運動有運動的境地,但沒有功夫境界那麼高。就像木匠做傢俱和雕佛像,其境界是有別的;傢俱要求精美實用,佛像不只精美還要有「神韻」或「靈氣」,那就是功夫。為什麼外國的武術不叫功夫?像泰拳,它是一種很強、很猛的打鬥技術,但稱不上是功夫,為什麼?因為它少了心神應用的部分。功夫不是純粹的肢體技術,而是心領神會,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以神領心,以心領身,以身合氣,以氣合心,以心合神,最後讓身心合道,天人合一,達到此境界才叫功夫。

自損有餘

 古人講修練的四個階段,從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到還虛入道,光是煉精化氣這個底子就得打很久,沒個十來年打不來,煉氣化神還好,只要智慧聰明不差,幾年便過了,煉神還虛就更難了。因為到了煉氣化神時,無論生活上或修練體驗上已經累積了許多執著、盲點,和罫礙,如果沒有「修」的心,也就是沒有「虛」的心,是不可能進到煉神還虛階段,練氣、習武、修道、學佛最難過的就是這一關。還不了虛就入不了道,當我們的執著一直存在時,就不可能往前走半步。所以,練氣習武一定是「修」著練的,老子要我們「損不足以補有餘」,把自己修掉,修到又虛又空,真我才會出來,自我才可能不見。若不能修到這個狀態,前面練到的也只是半桶水,沒有多大用處。

火盡燈傳

 身心修為在於一如,如果修身只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好以意氣風發,創造更大的情緒和執著,那是沒有意義的。鍛鍊就要練到讓我們有更大的心力去還虛,不在意自尊,不以自己的看法加諸別人身上,也不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以轉輪化生、火盡燈傳的心,把所有業力、執著、罫礙都打碎,這樣就不會有分別心出現,就能進入還虛的狀態。能夠還虛,就能入道,能見天地,生命就可以完全擴展開來。

化氣還虛

 太極生自無極,無極為空鬆無之境,為萬物之源,萬境之始。太極生兩儀,陰陽生四象萬法,陰為心,陽為身,身心合一即陰陽合一,也就是紫青或天雷雙劍合一。合一為最專注狀態,無極為最放鬆之境,無極為太極之動能,放鬆才能促使身心合一,心神合一,既放鬆又專注,便見神韻。煉精化氣基礎打好了便能放鬆,煉神還虛後自能專注,煉精煉神,身心便自千錘百鍊而合,進而天人合一,化氣還虛,開始懂得用氣忘心,捨意入神,與天地合道,便能面對生活、工作、選擇、困局、心境,和功夫,而節節提昇不息。(2009.07.15)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