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是否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心領神會

鍾老師:功夫跟人生境界一樣有許多部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好比同樣的動作,別人做有用,我做就沒用,很顯然這其中必定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在裡頭。那不是純粹技術性的道理,而是和個人的身心靈整合運轉程度有關,不容易聽明白,即便大概聽懂,也未必能做到。舉個例子,若能將思想、想法擺在一邊,就能不動心憑直覺直接做出反應,因為是直接反應,動作可以很快,消耗的能量相對也少。若是用想的做出動作,很容易用力過多,速度變慢,消耗能量大,效果反而差。知道不動心這個道理,但身心靈未能整合是做不出來的,硬要去做,反倒又成了另一個執著。

事中磨練

 功夫並非真的不能言傳,只是聽的人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解讀,以致於說和聽變成兩回事。杯水不倒光,再裝就滿出來了,還不如從實戰中直接體會來的有效,因為對手的反應更容易讓人「聽得明白」。當你能平衡以對,對手的反應也會相對平衡,當你勇猛躁進,對方也會跟著勇猛,但未必躁進,厲害的對手會等待時機,抓住你勇猛躁進完停頓的那一剎那,給你一個強力回擊,而不是原先他想做的點到為止。

仁義禮智

 在功夫對打你來我往的過程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習何時該停,何時該進,學習擴大胸懷,讓自己有一個平衡、誠懇的心態面對任何狀況、任何對手,發揮自己最大的長處,展現自己最高的水平,透過這種方式和對方學習,學習超越自己。面對對手,看到狀況,馬上攻進,那就是勇。一看狀況不對,馬上退後或轉身,保持最佳的防守狀態,在防守剎那間如同希臘三百壯士義無反顧的死守狹谷斷後,同時做反擊,有這種能力,對手就不敢再逼近,這就是義,義就是力,最大的力量,有益於自己的力量,少了這種力量,步一退,心就跟著慌。當勇和義都有了,更需要高度穿透的智慧,展現無所不能的力量,一如聖者般。功夫其實是成聖的最好手段,因為隨時保持觀照、學習、提昇自己,隨時調整哪些事該做或不該做,那就無所不能了!

以心傳心

 功夫對打,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比力氣,而是比心,比態度。過了心態這一關,動作就能自由自在,過不了,就鎖在裡面,很難出手。動作若是依照想法來做,那是有規律的,或照情緒來做,那是拿捏不住的,但依照直覺運轉是沒有規律可尋的,因直接反應,最有效,隨著鍛鍊水平愈高,氣愈足,反應就會愈精彩。功夫不是純技術性的表現,如果沒有仁義禮智信等能量在裡面,動作就沒辦法全方位反應。這不是純粹的道德要求,而是確有其物理作用,是古人所講「道」和「德」的能量內化過程,是自我完成的一種方法,直接將能量融合到身心裡,展現出最高的陰陽對稱的狀態,讓所有力量在身體裡此消彼長由我主控。當心神能交錯陰陽,覺識便在身體中投入一種剛正不阿的質能,使身心自然冥合,透過韻致凝神,身心靈交會而臻氣聚形全之態,終使修心與練身合一,得自由自在生發無礙,達無我之境!

比諸自內

 功夫鍛鍊不是要追求外在表現,或和人做比較,中國功夫的精神是和自己比較,把動作做得更好,不在乎對手有多強,也不在乎我這動作出去是否失敗。當然,學習過程一定會有失敗,一定會有漏失,沒關係,不在乎得失,只是把它做好,因為不在乎失敗,反而更少失敗。和人比較,就會患得患失,愈拼老命,愈容易失敗。在意輸贏,即便有能力贏也未必就真能贏,因為心不平,容易有疏漏。就像電影《登峰造擊》中,女主角在冠軍即將到手那一刻,慘遭對手暗擊,導致全身癱瘓,最後以安樂死悲劇收場。

平靜登峰

 中國功夫強調攻守兼備,時時做好防備,不是在競技擂台上爭輸贏,而是為了真正的人生舞台而努力。「登峰造極」必須合乎道,不可強求,愈追求愈失望,因為心不平,就會有許多沒注意到的地方,該有的自我保護就漏掉了。平靜的打,動作就會做到「剛好」,舉個例子,攻進去時發現對手很厲害,很難攻下,這時就不要拼老命非得擠進去不可,而是先退回,再找機會。因為到了強弩之末很容易失去平衡,所以在「之末」之前先退出來,重新佈署,再不行,就等待下一回合,也就是勇於停止。停止之後再思考為什麼會失敗,下回再試,再不行,再下一回,今天不行,沒關係,我記下那種感覺,再從動作、技術或速度上做改變,看下回能不能成功。

做己主人

 習武是為了學習控制自己,不斷的調整自己,提昇自己,而不是挑戰對方。因為是學習自我控制,所以動作做成了,我就很高興,而不是把對方打倒了我很高興。知止即知恥,知恥能自省,動作就不會是情緒的要贏,自尊的貶損,被迫一定要孤注一擲,或是不好意思的大概應付一下,練習便不會得法。一如生活和工作,如不明其義,是不可能作自己主人的,生命不過如螻蟻,或《駭客任務》電影中的程式機器人一樣無明、執著、情緒化和無知。如能慢慢控制自己,對生命的體會和生命境界就會愈來愈高,自然了解心意若一如,形意合一,氣定神閒,能解決所有問題,和承擔一切困難,其間道理真是難以言傳!(2009.05.27)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