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一夫一妻制下仍有不少三妻四妾,是法律的問題?個人能力的問題?誠心的問題?抑或是人性的根本問題?

誠在於中

鍾老師:三妻四妾在過去的歷史中屬常態,只因現在的法律是一夫一妻制,我們就覺得三妻四妾很特別,或認為它有問題。法律是每個年代都不同的,現代的法律自然有別於古代的法律,現代的法律好像是管得了婚姻問題,可實際上不是。因為人性不是這個樣子的,《鹿鼎記》裡的韋小寶妻妾成群,我們說他是小說人物不能算數,但這其實是金庸藉虛擬的小說人物點出人的真實本性,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仍就是這樣。

自然法則

 古代的三妻四妾是有能力的人如富農、商人、朝廷命官等人才有,沒有能力的人連一個老婆都養不起,其所依循的法則其實和野獸的弱肉強食沒有太差別。我們看猴群,每個猴群裡都有個猴王,而猴王身邊總是有幾十到上百隻雌猴跟著牠,可等牠老了,被外面的年輕猴子給打敗時,新的猴王就取代牠,老猴王就變得孤伶伶的。現代人不也是這樣?

法不保情

 現代的法律強調人人平等,所以一夫一妻變得裡所當然,法律規定這樣,可人性不是這樣。雖然法律不許可,但有能力的人照樣三妻四妾,只不過法律在這方面是比較鬆,沒有人抗議就不會有問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法律,就有所謂的不公平性存在,有能力者又沒有人抗議就沒事。如果你碰到的對象有如秦少遊和蘇小妹、趙明誠和李清照,或沈三白和陳芸娘時,你就會明白法律是多餘的,感情自然會傍水泉而眠,人生便會浮一大白,生命亦自然安頓!

認識自己

 感情上的問題很難說應該如何,也很難由法律來制定規範。人的感情是複雜多變的,有人的確實可以一輩子只跟一個人在一起,但比例很低。有些事是可以說不能做,有些事是可以做不能說,國家運作是這樣,男女關係也是這樣。感情世界裡,有法律規章的(現實世界)問題重重,沒法律規章的(網路虛擬世界)也一樣問題重重,很顯然人沒有辦法真正的掌握感情,因為沒有能力認識清楚什麼叫感情,沒有能力認識自己,也沒有能力認識對方。人總在感情生變時才會發現找錯了人,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自己沒有能力又怎麼可能找對人。

光照別人

 即便有能力認識自己和對方,彼此也要有良好的感情上的交會。可我們往往不會這樣做,人一有了感情之後,對自己的行為舉止要求會變得比較懶散和無所謂,彼此也就容易有衝撞發生,很難把感情維持在多向溝通的良好平衡狀態,反是堅持了許多罫礙和衝突。「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如果你碰到的對象猶如「射鵰」中的郭靖和黃蓉,或「神鵰」中的楊過和小龍女,你就會明白情是何物,而自己可能夠不上當裡面的主角,這時我們生命就有提昇的可能,前提是不能有再去投入情感的心,也就是無心。

無情是情

 作者自受,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有東西都是隨緣就業的,我們沒有能力把它做好時,就很難期望它有多好。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好,而是對方沒有跟你相應的能力,你也沒辦法期盼他(她)和你相應。兩人在一起,認識之前你覺得應該沒問題的,熟識之後發現好多問題都不能解。問題不能解決彼此就不能相應,慢慢感情就會堵塞或變淡了。感情變淡之後,還要依照法律把兩人牢牢繫在一起,那就累了!古人說「不離不棄」是有深情的人,其實是無明眾生對執著的最佳詮釋,司馬光不是說過:「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花落有情

 古代中央官府的能力不及地方,因此地方上的人多半照著民情或自己的能力去處理所謂的感情問題,這時人民就有更多的自由。現代的政府能力比較強,制定出來的法律,有人控告,政府就必須執行運作,人民反而更不自由。法律真能解決感情問題嗎?不行。當然有人會為被「欺騙」的一方抱不平,認為騙人感情的人沒有資格享有太多的自由。事實上感情變淡了或不存在了和騙不騙是兩回事,「受騙者」何不認清事實的放過別人以便不自欺的放過自己,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自由。這時更能明白龔自珍的「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高超意境!

讀穿琴譜

 人們常說愛情和真誠必須連在一塊,有時好像是這樣,可有時又不是,因為愛情若不能共鳴就很難產生真誠。對愛情從一而終的人,事實上和他的個性、信念、想法有關,他認為和異性在一起是一生一世的,也許從小就有這樣的想法,天生對感情很執著,文學上更是將這種人描寫得才貌出眾,讓讀者仰慕不已。可是實際生活裡,真有那麼好的對象讓你願意跟他一生一世?問題在這裡!即便你願意,對方也未必願意,他可能覺得好恐怖!當你為伊消得人憔悴時,他可能說你好難看,跑得更快!所以即便你衣帶漸寬終不悔,也不能保證什麼,因為很少人能看得見你的慧黠靈明,眾生看到的不是內在的空谷幽蘭,而是《聊齋》所諷的「畫皮」──好看的「人皮面具」!

抓放之間

 當然,在網路發達的新世代裡,已有不少人不願意追求所謂的一生一世,他們更想在虛擬世界中尋找感情的各種可能性。虛擬世界不會抓住你、綁住你,走了這一個可以馬上換另外一個。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一個是自由自在到極點,一個是想盡辦法把自己牢牢鎖在某個人身上才會感到安全,究竟誰對誰錯?從感情來看,無所謂那種模式是對或錯,而是根據個人喜好、習慣,選擇你可以接受的模式。隨便亂攪關係,便與情緣無關,只是慾望和性渴求而已,人便與獸無甚分別。真正的尋找,不也跟柏格曼的《第七封印》一樣,求的是人生的終極安頓、情感的落實和依歸。

楊過龍女

 楊過和小龍女之所以可以一生一世,是因為楊過環顧四周,哪裡還有像小龍女這般的仙女,對小龍女來說也沒有找到比楊過更多才多藝又大仁大義,武功精湛,對她又如此深情體貼的人。姻緣是各種頻率相交達到最高點,也就是兩人隨便講什麼話都通,所有作為對方都能夠了解、諒解和接受,能夠把愛情昇華到最高點去面對對方。便跟尼采所說的「超人」很像,男女各自具有超人的品德、智慧、勇氣、耐性、恆心、體貼、善良、體魄、功夫、勇敢、承擔力、修養、氣度、歷練、正向和光明的人格特質,就會有超越羅密歐與茱麗葉,胡蘭成和張愛玲,宋慶齡和孫中山的愛情故事出現!

情深恨深

 一般人的表現則是,把自己的煩躁、負氣、嗔恨、計較全部「昇華」到最高點,那是機關槍和大砲互相轟炸到變成原子彈、中子彈、核子彈,爆到不能再爆,那就差太多了!所以為什麼一般人沒辦法有像小龍女和楊過那麼好的相處狀態,因為沒有那麼為對方生死相許,沒有為對方著想那麼多,沒有為對方在各層次上做溝通,又怎麼可能會期待一生一世?一天過後就像「明天過後」一樣,恐怖到極點,逃都來不及!

愛生交會

 人對感情的誠不是在法律底下建構出來的,而是兩個人有高度的生命溝通,而且是全方位的溝通,就是「愛與生十二個層次」,讓生命的本質、心能、氣能在每個層次裡都能夠運轉,從物性、感性、知性、覺性、靈性、性靈各個層次都能夠相會通,才有辦法和對方有那麼深的緣。「我願意」是自發的,是受到極深的感動,或是身體裡產生極大的喜樂,一種高度的愛意,才願意去做的。

盡性致命

 我們必須在感情上窮神化氣,以及盡性致命,才能讓身體內部產生質變,一種陽面的轉變,讓身體裡產生極大的熱力和光芒,這時心裡投射出來的能力,也就是最大的愛,佛家叫它做慈悲,儒家稱它為仁義,耶穌說它為博愛,如若沒有這東西在心裡綻放出來,你沒有,對方也沒有,那麼兩人談的就只有條件了。沒有這種內在的力量來運作,便都用周圍的物質條件去計算,把計算總和出來的叫它做愛,那是社會習俗運轉的一種假的模式,擁有這東西就可以去結婚了,但不表示因此會得到愛。

不看皮相

 男女相交往剛開始彼此都有好感,但那不是愛,那是一種兩性的吸引,不是全方位的和多層次,沒辦法多向溝通,既不深也不廣也不遠,它只是一種生命情調和身體內部慾望的綻放,也就是遺傳學上所說的身體內部的荷爾蒙在運轉,那種感情是假的。當進入婚姻模式裡,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個東西,倫理架構出來了,種種計較也跟隨而至。因為青春的火焰燃燒殆盡後就看不到其他的光芒,再面對婚姻的倫理和家計就覺得既沉重又辛苦。為什麼要繼續?因為法律,因為人情,因為周圍的人要求你該繼續。

內在修煉

 青春之火燒完大家都變成廢炭了,沒有燃料,什麼都沒有。人的身心裡應該有內在的能量,這能量是須要培養、創造和製造,也就是古人所講的整套修身方法。現在少有人會這樣去修身、修心和修靈,沒有修,當然就沒有能量繼續燃燒。古人講得很清楚,沒有內在的生命能量,就沒有辦法深入生命的其他層次,連踏進一步都不可能。所以為什麼練氣如此重要,氣不是單一的一種能量,它包含太多的東西,當你沒有這些東西,對方也沒有,兩人怎麼走都走不遠,也走不深,沒辦法溝通,又怎麼會說「我願意」呢?因為沒有各自的內在修煉,男的不會變龍,女的不會變鳳,這樣男的便沒有才情、敦厚、體貼和為對方著想,而女的也沒有靈明慧黠、秀外慧中、慧眼識人、琴心古韻般的嫻淑,雙方當然沒有激發生命的星光,有的只是惱人情緒的硝煙!

摩梭情緣

 婚姻是現代人的一大課題,難道真的這麼難解嗎?我們看摩梭族人的表現就知道不是沒有辦法的,他們對愛情不執著,有也好,沒有也好,覺得不好就換,沒有人反對,也沒有法律反對。有人認為他們這樣的婚姻關係很亂,其實不是,他們只是有更大的心量去看待感情的問題,給自由更多的自由去選擇最好的可能性。當他們找到比較好的對象時,他們就不換了,不換和結婚不是一樣?即便結婚,他們還是不住在一起,因為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磨擦,以及在親人的擔待上少了些,在感情上的相互期盼和扶持反而比較多。因此當他們換了幾個之後終於找到比較理想的對象時,他們的感情維持可能比我們現代人更長更久。換言之,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說我們的法律定出來的制度比他們的更好。

勁誠真章

 有人說現代自由民主的社會才能找到更好的真愛?事實上,現代社會的婚姻方式是一種外在約制法,其實真愛只存在於兩個具有高度功夫自控能力的對手身上。在兩人過招時,以蘊內之勁(誠),及形諸外之勢(智),交互行用,以靜(才)待動(情),動中取靜,柔(信)則克剛(敬),剛亦濟柔,逆來順受,捨我從人,任運自然,感之於身,覺之於心,聽其虛實,問其動靜,知其智慧,探其能力,審其氣度心量品德人格,當惺惺相惜,如同徐克《新蜀山劍俠傳》中,丁引與堡主擊掌盟誓,此時生命中的光芒便指引情愛般若,渡萬水千山,成千古傳唱!(2008.11.05)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