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練「收」的功夫,並用在生活上?

放而後收

鍾老師: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放掉就可以收了,心裡有很多執著就沒辦法收。收放之間是一種自然運轉的力量,虛是收的開始,沒有虛的能力就沒辦法收。心若能達到最虛,對所有東西就都能吸收。不能達到最虛,就不能放心,也不能入道,更不能得道,因為許多運轉都是相對的。所以,要收就要先放,不放就不會虛,不虛就沒辦法集道。

氣合義道

 孟子講:「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氣是把理和義集合在一塊的,理是天理和天道的表現,因而必須懂得什麼是天理,也就是致知,不能致知就沒辦法體會真正的道理。致知在於格物,必須不斷的揣摩和體會,慢慢就會沾到一點邊。不能把義和理相合時,就不能致知而存性,存性才能致命,否則便沒辦法得到真正的良知。沒有真正的良知就不會有那一份真誠,沒有真誠,所做的一切都是虛假的。

收則超越

 不能放心也就不能超越,走來走去都是在原來的位置,沒有半點進步。當我們以各種藉口認為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必須退回原位比較安全、比較保險,有這樣的想法時,我們的生命就只是一種假相,沒有真誠在裡面,整個人就像《駭客任務》裡的機器人一樣沒有生命。若一直因懼怕而退縮到後頭,就不可能做任何事,更別說把事情做成功。當我們習慣性的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就不可能有半點生命的超越,因為我們不知道生命怎麼運轉,也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執著,也沒辦法知道為什麼無法超越。

誠則見心

 沒有真正的虛就沒有真正的誠,真正的虛是完全把所有東西都放掉,這樣才有辦法去收。能夠放心就能夠得其學問,能夠虛就能集真正的道和義。道和義集中時就能致最高的知,能存性知命,就可以透過這個步驟將我們內在的生命力帶動起來,這時我們身體的運轉就不只是想法的馳騁,而是和天地合一,就能進入莊子心齋「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的境界。

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以功夫為例,就是不用耳朵去辨說哪個動作該怎麼做,而是直接以心的真誠去體會,這才是真的聽。能真的聽時,我們的生命就完全不一樣。若不以心的真誠去聽,而以耳朵的理性去聽,那是假聽,是知識性的聽。

聽之以氣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意思是,能走進氣的境界裡,連心都不用了,連心都不用就心齋了,還原到氣的本質。氣的本質就是一切的本質,當氣在運轉時,太極就起動,當氣停止時,太虛就運轉。氣彰顯生命,太虛彰顯所有神識的運轉。氣一的時候,志持,志一的時候,氣持。心的境界和太虛的境界相合時就是神氣合的時候,生命的真誠才會產生,就會相信自己所有的動作都做得出來,也相信自己的體會能夠達到最大、最廣和最深,此時待人接物,與人溝通處事便能找出最大的平衡。(2008.05.28)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