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節氣、業力、人事物對人的影響有何不同?功夫對打是否也受這些東西影響?如何面對?

有情下種

鍾老師:節氣、業力、人事物是三個不同層次的東西,可是同樣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節氣變化時,天氣壓力改變,人的神經系統會被帶動,就會不穩定。業力是我們所做所為的結果,人事物變化對我們的影響是因,最後就變成果。節氣、業力、因果雖都對我們有影響,但很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保持平穩,它對我們的影響就會減小,保持不了平衡,影響就比較大。

無情無種

 以功夫對打來說,許多時候我們以為這麼做就可以時,結果往往是錯的。「我們以為」其實是業力的「因」開始建立,做了之後發現,果真不是如此。這是因為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的判斷不夠真實和正確。我們的以為這麼做就可以,那是在受影響之後的以為,當然不準確,被對方的勢嚇到,把假腳當真腳來反應,那就累了!功夫的運轉和業力及流場所運作的模式是一樣的,一進入攻防狀態,如沒辦法馬上跳開或截斷對方的攻勢,就會被對方帶著走,像捲入溪裡的旋渦一樣,很難脫離。除非有辦法帶動流場,把對方的勢給罩住,讓對方出不來。或是破對方的勢,跳出對方的旋渦,也就可以擺平對方。

應無所住

 功夫鍛鍊必須加強速度、勁道和觀察力(也就是智慧),這些綜合起來反應會更快。功夫對打,對初學者來說,剛開始容易受節氣、業力、人事物影響,像在溪裡被溪流捲入旋渦中,被水拖著,反應較慢。必須等到脫離溪流,回到岸上,反應才會快,也才看得見,對周遭運轉也會比較清楚。所以,一步一步從敗中求勝,總結經驗轉化為自己的力量,就會有良好的突破。從亂打,慢慢變成懂得打,再從懂得打變成很會打,打到最後能不能勝,還是思想的問題。能否打破自己的思想?我們的思想、執著、記憶主宰我們的一切動作。中國人強調「勝己」,能勝自己,才能勝別人。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對打,勝己則勝,不勝己必敗。勝己的人能控制自己,就無所懼。不能勝己者,考量多,心機多,反應就慢了。

而生其心

 能超越自己,是因為心中無我,無我就無懼,功夫的道理如此,生命的道理也是這樣,生活、工作、人際間往來,如果我心太重,就很難融入群眾,人家也不太願意和你有更多、更深的交會,就會發現與許多人都格格不入。功夫對打時,若我心太重,東想西想,我們的反應就沒辦法進入一種純真的狀態。無我就是純真,純真時展現出來的是直心,以禪宗的話來說,直心就是道場。人直心時,動作是無往不利的,有心機時,東想西想,究竟用手還是用腳?往左還是往右?還沒想完就被打倒在地上了!

處處楊梅

 無我的意思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受周遭環境影響。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束縛和罫礙,以佛家的話來說,生活就是道場,處處都是煉獄。當我們身陷其中,很在意的覺得這是一種困惑時,我們就會愈困惑,因為必須想盡辦法去抗衡與對抗。可是我們的四周就跟天氣、節氣一樣,好的時候好,不好的時候不好,這是很自然的,更何況,我們很難將不好變成好,變不了,我們的反應也跟著不好,那不就被鎖在裡面?!可是,當我們能做到無我時,就會覺得天氣、節氣、周遭環境的一些狀況是必然的,當我們覺得必然時,那就無所謂好或不好。

好壞相依

 好或不好是相對於我們所受的影響來看,對我們有利就說好,不利就不好。因此,不管好或不好,都是有我,有利害關係在裡面。把利害關係拿掉,面對任何狀態皆能坦然以對,有風吹過來,很好,有冷氣吹,也很好,火燒過來也無所謂,就會想出一個自然面對的方法。可是當我們對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很明顯的分別心去拒抗時,我不喜歡熱,我不喜歡冷,我不喜歡吵,心裡面就會不平。見怪不怪,無所謂好和不好,處理起事情就容易許多。

無罫礙故

 佛經講「心無罫礙,無罫礙故無有恐怖」,恐不恐怖是我們心中認定的,就像功夫對打面對對手,東想西想,罫礙一堆,當然沒辦法打得順暢,不能超越自己,就會被別人超越。生活也一樣,能將周遭那些親戚朋友同事的一些怪異行徑視為常態時,就能超越他們,不受他們影響,心中無我,就不會再去分別,心機減少,純粹的力量就會產生。

無嗔恨痴

 日本的功夫高手習慣盯著人來看,中國的功夫高手不是用看的,李小龍講:「敵人在後面,不在前面」,所以根本不看眼前這個人。意思是,心中必須無我才能不看眼前這個人,超越自己,就能不看對方表面的動作,而是感覺到對方的動作,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生活上也一樣,許多人容易受周遭人事物影響,都是因為心中有我,人家的一言一行我們都很在意,卻拿不出辦法來解決問題。看到別人的問題,如同眼前的敵人,那不是真的敵人,真的敵人在背後,那是你我共同的敵人──五毒五蘊和執著。

直心道場

 家人的想法或親朋好友的想法跟我們多半不同,每個人的說法、做法我們都在意,就會很痛苦。若不在意,就能有更大力或心胸去面對問題,當我們有更大心胸,大多數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看見敵人在面前,那就是敵人,心中沒有敵人,面前那人也就不是敵人。不見敵人,所有動作變得非常自然自在。很多時候,對方一拳過來,我們就急於閃開,這麼一閃,事實上我們整個人已被對方所控制,中了對方的計,被對方的假動作或氣勢所影響。可是當我們若無其事去面對時,很容易的、馬上的就看到對方的漏洞,做出正確的反應。

如花似鏡

 日本高手對峙,誰都不願意先動,要等待對方的破綻,這是武學上「數」的講法,而不是「道」的講法。數是一加一等於二,我一出手,就漏出破綻,對方回打就很容易,所以就等對方先出手,這樣的說法似乎有理。但中國人講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我這一拳似打非打,對方究竟要接還是不接,完全在我掌控之中,這樣的打法豈不更高明!

有分別智

 鹿橋的《人子》有一段提到小王子最後要出山時,師傅要小王子出手砍他,砍得到就可出山,砍不到就會被師傅砍,但師傅化身為二,一真一假,小王子怎麼樣都分辨不出那個是真的,最後就被師傅砍死了。師傅認為小王子沒辦法觀察,無法分辨真假就救不了天下,出去也是禍害天下。所以,面對對手時,心中不能有我,沒有我,就沒有魔,前面的敵人不見了,就能將後面的敵人看得一清二楚,這時的動作就能很自然,瞬間自發。當我們一想到有敵人在面前,動作就會很不自在,準備閃就被打到,準備踢反被踢,因為動作有心機,對方早已有感覺,所有企圖都被觀察到。

無花我勝

 中國武學精彩之處,不在於它的表面,而在它背後的哲理,這是其他文化所沒有的。西方人將武術視為運動,並將運動精神帶到武術中,以打倒對方為目的。中國的武術強調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不一定要打倒對方,對方拳腳過來,明明可以傷人而不傷,而以攔截、轉化、閃避等方式,腳來可以腳往、腳避、腳擋,也可以不用腳,用手,也可用移位的方式,各種方法都行,也就是隨手捻來全都是法門。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運用在功夫上恰如其分,任何一個動作都是門道,但其中的必要條件是,無我,無嗔,無心!(2007.07.11)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