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我們的習氣或習性?

鍾老師:習氣或習性是不容易察覺的,即使現在你很有心想要去除習性或改變習性,一旦有人當面指出你的問題,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接受,甚至惱羞成怒,少有人能夠「聞過則喜」,認真檢視自己的問題。能夠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思不齊的真心,才能改變習氣或習性。

聞過則喜

 以練氣為例,同一種功法,十個人練會練出十個樣子來,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氣和執著,這些東西在練功的時候特別容易展露出來,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悟性高的人會藉由別人對其動作的提點,檢視自己的問題,悟性低的人,自我檢視的能力相對較差,但只要虛心接受,還是可以調整的。最怕的是,悟性低又自視甚高,完全聽不進去別人話,這樣的人練功練得再久也沒用!因為不能聞過則喜,反而會認為別人在找他皮漏吐他嘈,這樣的心態,習氣是不會改的,當然功夫也不會有多大進步!

見賢思齊

 要改變習氣或習性,首先要有一個開放的心靈,願意接受別人對你的任何批評、提點或建議。這樣做不是要你去認同別人的看法,而是為了更心平氣和的去找出究竟是自己有問題,還是別人的看法有誤。看對方講的合不合理、合不合情、合不合自然的法,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習慣、習氣是否有問題,如果有,就儘量去改,一點一滴去調整。

聊齋畫皮

 習慣就是我們的執著,每個執著背後又都有支撐它的假相。好比有人習慣做好媳婦兒,以為順從就是孝順,公婆說不得出門就不出門,公婆說要早點回家就早點回家,公婆生病入院也得搶第一在旁看護,即使心裡百般的不願意,也要表現出「孝順」公婆的樣子,深怕落得惡媳婦兒的罪名。「好媳婦兒」是執著,「孝順」是假相,「愛面子」是真相。了解事情的真相,當有人跟你說別再當好媳婦了,你的反應就不會那麼強烈。不管人家怎麼說,聽聽看究竟有沒有道理,那怕道理只有一點點,聽了對你也是一種學習,即使完全沒道理,你也可以藉此知道什麼叫沒道理,再看看對沒道理的說法該採什麼樣的態度。

為人由己

 同樣的,學生要把功課做好,功夫練好,就不能表現出「好學生」的樣子,不能以好表現給老師看,給同學看,因為功課和功夫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正如友情或愛情一樣,人若是相知相識,就不是因為你故意做「功課」表現給人看才得到對方的相惜相愛,那是因為人內在的真誠起照,達到拂攬胸懷,開心見誠,感其知遇,懂其敦厚的結果。所以孔子說「為人由己,不由人乎哉!故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狂妄自大

 有些同學練功練得很勤,一心想要求得「好功夫」,早也練,晚也練,以為練得比別人多,功夫就一定了得。偶爾也會表現出「求教於人」的樣子以展示他的「虛心」,但當有人真的提點出他的問題時,他又會極力反駁。因此,一味的想要求得「好功夫」是習性,也是執著,執著的背後有「修道」這個理由做支撐,這是假相,內心的「貪念」才是真相。所以為什麼說十個人練功有十個樣子,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習性不改,老師給再多的指點也沒用!因為習性成罫礙,心中便容不得別人說我一點的錯,別人少注意了我一點,好像吃了大虧,其實都是習氣做成的狂妄自大,完全不知禮儀,不懂本份。

隨緣化境

 人要學習面對狀況,從狀況中調整自己的習性或習氣,當有人一拳打過來,你只會習慣性的閉起眼睛,那是一點用也沒有。有些狀況表面上是外來的,如別人的批評、攻擊等等,實際上是由自己內心而起的,因我們自尊心、好勝心、貪得無厭心或恐懼心等等。面對狀況就等於看清自己、認識自己,如此,生命才會打開,才能有極強的動力提昇生命境界。情緒性的詰問,其實都是發動者心中有魔而已,因此正確的反應應該是若無其事,淡然處之,自然化解,根本不用動氣。正如高手一拳打來,不管真假,先轉後化,一定可以看出真假。

不動心法

 許多人遇有狀況,情緒先起動、氣動,結果什麼方向都掌握不到,若能不動情緒、不動氣,方向就比較容易拿捏。許多事情,不爭,才能爭得自己的一片天。拼命爭,只會爭得一頭烏雲。其實都是教養和修養太差,懂的人又何必與其計較,不懂的人就要三思自反了。做人應如孔子說「吾聞過則喜,吾日三省吾身!」,子路亦勇於聞過則喜,大舜甚至能與人分享自己的快樂(若是人家要的話),由甚達到「捨己從人」的境界。

 宋明理學提倡「道學問」,所有事物,只要你能掌握,都可以從中得到學問。既然無人能全知,何不謙以對人,虛以對己,守其靜篤,自然能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此至又有何事不可為,則習氣或習性便會慢慢轉變而消失。

問道先盲

 要學就必需要問,聽聽看、試試看、說說看、做做看,當你的基本功夫下得愈深,看事情有大概的基本判斷,就可以很快的理出頭緒,做起學問就會比別人快,比別人容易上手,容易進入狀況。學問,不是隨便亂問,是先有所感,再三蘊釀,仍無突破,始終茫然,才合乎童蒙求我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不問任何未經思考過的問題!

 練功也是一樣,如不把練功當成道,你就投身不進去,就很難把動作變成道的反應。道的反應是遍一切處,依他起性,達到「內實無心,外緣無影」的種狀態,剎那間能涵化一切種種的進和退的運轉,讓自己掌握局勢,站在平衡點去做任何進退。如不了解功夫的道理,就很難讓自己的格局提昇。心中有機,便看不見道,人就寸步難行!處處不得法,也不得人和。(2004.06.23)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