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包容力如何鍛鍊?
鍾老師:一個人的覺性、悟性、靈性不足時,是很難有較大彈性的包容力產生。因為滿腦子充滿執著,別人跟他講理,他講的不是理,而是執著,雖然所學告訴他要講理,可是他的認知卻是執著,這樣的人想要去包容是不可能的。
知道自己的本質、基本的根性和本來面目,對自己的基本狀況問題都很清楚,又對人間事、人性本質中的善惡、愛憎、公私及取捨的了解,同時體會生活法則種種,知道何去何從,當這些都知道之後才能去做分別,這時就能從「分別智」的層次去看事情,而不是從「分別心」的層次去看事情。也就是當你有真正的了悟,通透了解,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知道什麼,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學問精神,才有能力產生覺。
普遍承載
有了覺,悟慢慢就會出來。悟性一旦產生,剎那間你就可以看到很多道理,也會發現許多道理其實是相通的,也就是一門深入,普遍承載,一花開,百花開,這時靈性就會出現,在一片空靈的境地下,你才有能力去包容別人,了解善與人同及和而不同的精神。
包容需要很多智慧,很多能力,包容並非要你收納所有的一切,因為有些事情的確很難包容,好比民族的生存鬥爭問題,理想上如果大家都能包容就不會有戰爭發生,但事實上統治者多半無能善待或公平對待被統治者,也因此,自有人類以來,戰爭始終無可避免。這就表示,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完全包容,有些事情你可以心裡面包容,行為上未必要完全合一,或者你可以行為包容,而心中卻未必認同。如何判斷、取捨和面對?就看你的智慧和能力有多少。
和而不同
譬如說,你可以否定李登輝的「台灣建國,欲成就共和國父」的說法及行動,因為他在位時,權傾朝野仍沒有宣布獨立,但是你也應同意,在戒急用忍的經濟策略下,他仍有能力保持台灣的經濟繁榮不墜,不能因為他有獨立的理想,引起兩岸及美國的緊張,和他曾涉入國安密帳等案件,便否定他的治國能力。同理的,我們不能因對中山先生尊敬,便完全忽略了他的文人個性,因計畫不周,力有不逮,導至軍閥割據,產生半無政府狀況的民國初年。如果我們能有這等覺性和同理心,就即近同體大悲和無緣大慈的境界。(200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