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工作,但為了生計還是得工作,怎麼辦?

鍾老師:多數人的工作和他在校所學多半是不相干的,譬如原本學文的,畢業後可能從商,原來念法律的,結果去從事旅遊業,真正學以致用的人不到一成,為什麼會這樣?一部分是性向或客觀條件不合,另一部分是我們的養成教育出了問題。

 現代教育沒有辦法讓個人的基本性向和特質充分發揮出來,也就是學子根本沒有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自己的性向在那裡,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在那裡,也不知道,那個行業熱門,就往那裡走,對於謀生該具備其他什麼能力完全不了解,僅是學些專業技能就從業去了。工作之後才發現與自己的個性不合,或能力不足,根本無法勝任。即使對於某些可能適合自己的工作,也因為對該工作的投入不足,了解不深,對自己的認識又不清,無法從工作當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左右為難,往前不得,往後不行,馬上淒涼,馬下也淒涼,若是這樣,怎麼走都很辛苦。

 生活,最重要是要活得快樂,然而,生命本質是苦多樂少,生活周邊有許多狀況,如家人、朋友、學校、工作場所等都可能讓我們不快樂,在這樣的狀況下要尋找快樂的可能性,就要有一定的能力,這個能力不是技術性的能力,而是一種能把煩惱變成菩提的全方位能力。煩惱能變成菩提就沒有苦,就能離苦得樂。現代教育沒有教我們如何把煩惱變菩提,只有製造更多的煩惱。現代教育著重知性教育,結果每個人的腦袋都被一大堆垃圾卡得死死的,完全打不開來,什麼潛能也發揮不出來。

奪寶奇方

 生命像是一個很深很深的山洞,各種奇珍異寶盡在其中,而且越往裡頭越精彩。但說也奇怪,這些寶物只要到了人的手中就會變成垃圾。如果你不撿、不要、不拿,表示你不貪,沒有自我,那麼一路上所見皆是寶物。由於不撿,身上沒有任何負擔,就可以走得深,走得久,而所有寶物也都會與你的生命產生交感,豐富你的人生。如果拼命的撿,不斷的挑,不僅裹足不前,寸步難行,任何寶物,不管是實質上的寶石或有價值的知識,到了你手上也都會變成垃圾。

 想找到一個讓自己覺得快樂的工作,或想過一個不用工作的快樂生活,都像撿寶石那樣,越想得,越得不到。因為你會充滿執著的左顧右盼,東挑西選,怨這怨那,想東想西,結果,所有的寶石都變成垃圾,最適合你的工作也會跟你擦身而過,生命境界就此停頓,無法伸展開來。

 做什麼工作都一樣,所有東西都有它的價值,問題是,我們的生命本體能否像坤道一樣,所展現的是一種高度的傳承、承接、容納和消化,能否做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的境界,如果可以,那麼,我們的生命就能達到高度的蓄勢待發狀況,裡面充滿源源不絕、生生不息的力量。可是,沒有人教我們這些東西,現代教育只是給我們魚,卻沒有教我們如何釣魚。知識、技術都是魚,得到魚沒有用,要懂得如何釣魚才有用。

動心忍性

 取巧、偷懶、妒嫉他人、怨東怨西等對我們都沒有什麼幫助,孟子講要「增益其所不能」必須能做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就是要做到對生命強大的消融,因為生命消融就不會有「我」在裡面,有「我」,寸步難行,沒有「我」,就會發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境界無窮。

 工作能力的控制很簡單,知識、技術的學習並不難,難的是我們的生命境界、心靈空間能否真打開,能打開才有真正自己。「自我」是個大石頭,「自己」是本來面目,人的一生中不斷的製造及撿拾石頭去壓死自己,撿一堆石頭當寶物,越背越多,整個人就垮了。

 生命的智慧在於不拿垃圾,把垃圾丟掉,把石頭丟掉,這是最重要的。人的生命難免遭逢許多的困頓,只有充滿智慧之人才能脫離困頓。遇到困境,最愚蠢的方法是哀聲嘆氣,其次是告老還鄉;超越一點的像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達到另外一種超越性的境界;或像蘇東坡有更豁達的心態,於窮途中仍展「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的天心。

 許多人整天過著不是丟人石頭,就是被人砸石頭的生活。生命空間無限寬廣,生活情趣無可計量,為何一直往石頭處走呢?還走得頭破血流,寸步難行。修行、悟道、練功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讓我們丟掉這些石頭、垃圾,丟光了,生命就會成長,不丟,就會不成長。丟了以後才能像大鵬鳥一樣逍遙自在,無所不為,才有辦法擴展生命。

擺渡船過

 生命最終的意義在於己渡渡人,如果所做所為只是為己,就不會有任何成長,修得再好,不過是個自了漢,了無生氣,所以為什麼所有修行最後目的都是在於能夠盡渡有緣。我們的所做所為如果都是計較、計算、爭執,那就不是人的生命,而是野獸的生命。

 理想的職業其實是由我們去控制、營造出來的,對工作越熟悉時,興趣就會越大,駕馭能力越強時,工作就越能為你所用。對工作的掌握如果只是技術性的純熟,而對它的內涵、境界和未來都不清楚的話,那個技術對你而言就會是無趣的,就會覺得不如歸去。所以,重要的是如何把工作融入我們的生命,就像我常講的,練功最重的是,要把功夫融入我們的生活和生命裡,人氣一體,對所有事情的看法就有更大的空間,對許多狀況皆能達到善與人同的境界,得到更大的收獲。

 從工作中掌握到與生命同步的成分,生命跟著你的工作不斷成長,當你掌握到此基本特性時,這個工作就不是工作,而是生命。也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說的,劍客拿劍面對敵人時,下焉者以狂熱意志、強大力量作為必敗敵人之法;中焉者找出敵人破綻,避其鋒,保持自己平衡,等待敵人失卻先機而敗之;上焉者眼中無敵,心中無恨,心氣一體,手中有劍,心中無劍,人劍一體,及至無敵無劍,劍氣合一,天人合一,一切皆為我用之自勝之境,自是無所匹敵。生命、工作、理想、現實、超越、落實、蟬蛻、轉生便全消融一氣,也不會再問前途何在的童言。(2002.11.06)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