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人較理性,有人較感性,究竟是理性好還是感性好,或兩者都有問題?
鍾老師:一般我們說這個人很理性,多半是指這個人比較客觀,比較不感情用事,思考方式較合乎邏輯,談論的事物較科學的,若說這個人很感性,通常指這個人很感情用事,情緒衝動,喜怒無常。事實上,這兩種都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同屬於物性層次的運作,容易受物性所控制,超越不了物性的控制,所感所受全在物性的層次運轉,都為情緒掌控,無法出離,生命境界就很難提昇。
理性和感性是西方的用語,中國人不說理性和感性,而是講陰和陽。感性和情有關,情屬陰,理性和道有關,道屬陽,含理和法。古人說到情,都強調必需做到無情,因為無情才能體會生命的基本運作法則,也就是道入於微,致極極至的基本物性的運作。古人所說的理,從宋明理學來看,心、性、理、氣、道、法、禪、佛、仁、義、德都是理,這和西方所說理性的理是不同的。
刻舟求劍
人心本來如同「渾沌」,後來為人鑿孔;或如亞當夏娃出了伊甸園,便有了思想和是非、執著。孟子•告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人的五官眼耳口鼻沒一個有思想,之所以有感,全是因八識自動運作而起。八識運作受賀爾蒙、五蘊五毒所影響,所有的感都是被物性所蒙蔽,而非真的看清楚事物。好比看到某個東西,我們會覺得好美,是因為當時心情好。評論某人,我們會說這個人多麼不道德,只因為不喜歡他。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力做真正的分別,因為多數人都分別心太重卻又缺少分別智。
西方所講的理性是以邏輯做推理,邏輯講是非對錯,運用在數理科學上沒有問題,若要從人間實相裡找誰是誰非就大有問題了。宇宙萬物中無所謂是和非,是非是人造的,是非不是天理,若我們一味的想要去證明是非,去想是非,只會造出更多的是非和問題,反而什麼事情都看不清楚。若不去證明是非,不去想是非問題,也就不會去攀緣,不會想他對我如何,我對他又如何種種,不去抓取任何東西,只是洞察其中的一些狀況,我們就可以得知天理和天道。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從洞察的過程中去道學問,讓生命境界從洞察的過程中慢慢沈澱、延伸和回復,得到了天理、天道之後,再以練達的態度去處理,這才是我們要的東西。
交感情動
感性因物性運作而起,人有了感就會情動,情動之後有人往醜的方向走,有人往美的方向走;所謂的醜,是指五蘊五毒的產生,所謂的美,好比看到雲霞、武陵源、香格里拉這種超脫的境界。要讓感性往好的一面走,必須是真有情。這個有情不是一般人所說有情有義的有情,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它以天地之美為最高典範,是一種極超越的觀念和極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像太陽的能量一樣,往外照射,不求取任何東西,它是自明、自足和自證的。
當這種生命能量產生,所有的情都會往陽面走,往光明處走,這時生命就能打破「物性」的障礙和牽絆,進入屬陽的真善美的「感性」層次,可以隨時「低頭便見水中天」;進而抬頭便「悠然見南山」,這時便能進入明儒的「理性」層次,而體會鬱鬱黃花,莫非如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世界。
覺則無非
具備這等素養修為,「覺性」便有可能產生,一則如孟子講的仁義之基如「測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等四端之心便會湧現。或則如六祖慧能強調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明心見性的禪觀層次便自出現。之後,「靈性」便自神魔交替的八識「魔海」如「月湧大江流,飄飄何所似」全然使人成就為自由自在的「天地一沙鷗」。當心氣相通,志一而氣博,身心便物化齊一,見天地合一,天人合一,自然出入「性」海,掌三摩地之鑰,體佛性自性一如如,「性靈」之境便就與生命融和外擴,達到最高層次的運作,而不是掉入一般所說的他很理性或很感性這種最下層的物性層次運作。
生命有了這種高度自誠明的力量,浩然正氣就會應運而生,這時我們對一般人的「道理和感情」的看法就不會那麼執著,不會計較我給你多少,你就該給我多少,就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自誠明」而非要得到別人肯定的最高唯一法門。(20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