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電影《臥虎藏龍》中李慕白的境界是屬於何種境界,他為何不能得道?
鍾老師:道家功夫有四個層次,第一是煉精化氣,第二是煉氣化神,第三是煉神還虛,第四是還虛入道。煉精化氣與身體有關,煉氣化神與精神有關,煉神還虛強調心靈和精神、身體和精神之間的關連,還虛入道就是與天地和道合一。李慕白的境界是屬於還虛入道的第三個層次境界,因為遇到瓶頸,未能突破,也就進不了還虛入道的境界,未能得道。
在煉神還虛的境界中,由於人的精神、神識和天地進入一種完全合一的狀態,人也就不受神識所影響,能夠達到完全空性的狀況。但要突破這個境界,進入還虛入道,非常難。大部分武俠小說中的高手都是到達第三個層次就過不去了,只有少數像《神鵰俠侶》中的獨孤大俠之類的才能進到第四個層次。而在真實人生中也很難有人能突破煉神還虛的境界。因為修練者練完第一個層次,身體變好了,練到第二層,由於心愈平靜,愈能明事理,人也就變得愈來愈聰明。身體愈來愈好,人愈來愈聰明,就覺得自己愈來愈厲害,也就變得更自負,更執著。結果,功夫愈高,執著愈深,所以到了煉神還虛時,就過不去了。執著深,心便無法與天地參化,就無法進入還虛入道的境界。所以在練第一、第二層次的功夫時,如果沒有「致虛之極」「守其靜篤」的心態,修練之後並不能提昇生命境界,練了也是白練。
練神還虛
一般練靜坐的人也是很難達到還虛入道的境界。練靜坐的人大部分都撐不下去,只有很少部分的人撐得下去,原因是多數人的身體狀況都不是很好,單純靠靜坐法門並不能突破身心上的種種障礙,而達到修練的效果。如果身體很好,心還蠻明理的,靜坐可能會讓他覺得很有收獲,因為身體本來就很好,靜坐之後,精神放鬆,身體會更好,愈坐愈覺得看事情愈清楚,像陳履安就是個例子。
陳履安覺得在靜坐過程中所得到的東西非常多,他的體悟愈來愈大,可是這個大是有限的。雖然他看到了目前的政治亂像,他看到了兩岸問題的危機所在,他清楚國家應該走的方向,但相對的,他的使命感也愈來愈高,想救人的「自我意識」就出現了,也就變成另外一種我執。所以我們看他最近幾次在公開場命的露面,情緒都相當激昂,還痛罵在場群眾一翻。在募款餐會上他還嚴詞批評在場人士「國難當頭還只顧著吃」。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的修養都很好,也都懂得禮貌,在餐會上當然會有一些人只顧著吃而不管在台上演講的人說了些什麼。對陳履安來說,他大可不必動氣,我說我的,你吃你的,聽得懂的就聽,聽不懂,也無所謂,反正普渡有緣,何必執著一定要普渡眾生呢?
還虛不寄
李慕白也像陳履安一樣,修練到一個狀況之後,我執就出現了。李慕白看不到有人可以承繼武當的功夫,於是寄望玉嬌龍。由於他的這一小部分貪嗔癡、愛別離的東西丟不掉,使得他的境界始終停留在第三層次,無法進到第四層次。事實上,玉嬌龍能承接也好,不能承接也好,李慕白應該有都能接受這樣的心態,才能真正的入道。道的完成在於我們本身,而不在於別人,別人如能因我而成道,那太好了。如不能跟著我們一起完成,也沒有什麼不好。李慕白去勸玉嬌龍時,原本不該動氣,不該動怒,不該動情,不該動心,但他好幾次都動了。本來只是收徒弟,後來變成談感情,可是又有面子問題,所以情也談不進去。
李慕白這位武當大師有蠻多儒家的東西在他身上,使他無法進入道家空靈的境界。倘若他能進到道家的空靈境界,結果就不是這樣了,就會像「古墓派」一樣,管他是男弟子、女弟子,只要我認為可以就收了。古墓派有道家的精神,而全真派當時有所謂的全真七子,反而沒有道家的精神,穿著道家的衣服,充滿儒家的精神,李慕白就是這樣的人。
神通礙道
李慕白在閉關時看到了一片光明,俞秀蓮問他:「你得道了?」,他說:「我不但沒有得道的感覺,因為沒有喜樂的感覺,只覺得一片寂靜,反而是一種悲哀的感覺」。一般而言,在修練靜坐中有光的感覺通常是好的,如果有光而不覺得好,這就意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邊是陽的,那邊是陰的,陰的藏在陽的後面,也就是片名「臥虎藏龍」的意思。光出來就等於龍現身,可是後面尚有虎潛伏著。看到光就等於感應到有傳人會出現,因為他修到了第三個層次煉神還虛,有一定的神通力,有相當程度的感應力。而伏虎是指情感有狀況,他無法去處理,所以感覺看到光,但境界並不好。有感應的能力,並不表示一定清楚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微明,雖然看到了亮光,感覺卻是灰暗。這好比有些敏感度很高的修練者,可以看到神、佛降臨,但為什麼發亮的佛或天使會讓我發抖?就覺得怪怪的,事實上是因為功夫不夠,所引來的是一些陰的、邪的能量。
李慕白閉關時看到一片光明,這是師父以前從沒碰觸過的,表示他的功夫愈來愈高,可是同時他又感覺到這是有問題的,表示他已經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有一些狀況發生,但究竟是什麼狀況偏偏他又不能解。易經上說「善易者不卜」,真懂大道理的人不用卜,看到影像馬上就知道這個影像代表什麼東西,往前走的路,有黑暗,有光明,我將如何處理。如果懂它的道理,就可以走過去。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李慕白丟了劍,得了徒弟,可是得了徒弟焉知非禍。禍福交替在這部片子中不斷呈現,這是道家典型的生死法門,也就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概念。
嬌龍悟空
看到光是好的,看到玉嬌龍是好的,但後頭又埋伏著不好的東西。也就是玉嬌龍本身是神魔合體的境界,李慕白必須有函化的力量才能與她乾坤合道。可是他的功夫不足,遇到玉嬌龍只能以劍法技術制服她,但在心境上無法收服玉嬌龍,不能像唐三藏制服孫悟空那樣。孫悟空是猴子,不能像人一樣的穩定,唐三藏就讓孫悟空帶著金箍棒,只要孫悟空不聽話,金箍棒就會發揮制服的效果讓孫悟空安定下來。金箍棒代表佛法的境界,有兩個涵義,一個是高度的自我控制,另外一個是代表佛法裡最高的咒語──南無阿彌陀佛。咒語代表對六道輪迴的體悟,對貪嗔癡愛別離等基本的生命法門的看法。孫悟空代表人的意識和自我。透過金箍棒或唸咒語可以將人的生命完全函化在一個圓融的空間裡,將自我燃燒掉。自我不見了,剩下的就是完全的空性。
唐三藏有那麼厲害的法寶可以控制住孫悟空,李慕白沒有法寶,無法制服玉嬌龍。李慕白有玄牝劍法,有青冥劍,可是這把劍他不能用,無法像《蜀山劍俠》裡的紫青雙劍一樣發揮作用。紫青雙劍是劍由人用,人由心控,心劍合一,天地合一。李慕白只有一把劍,一套心法,他無法將心法和劍法合一。劍法如人法,但李慕白的劍法很高,人法卻不足。紫青雙劍原本很難合一,由兩個年輕人所使,居然可以讓雙劍合一。因為年輕人執著較少,心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不像丁引、堡主等這些大人心裡有許許多多的執著和矜持,心有所顧慮,也就無法心劍合一。
水到渠成
李慕白覺得自己修練得差不多了,想要將劍丟下,去完成他的修道大業,結果反而無法得道。因為劍要丟下,不是你想丟就丟得掉的,而是當功夫達到那個境界,自然就會看不到劍,當你看不到劍時,才是真的放下。就像「神鵰俠侶」中的獨孤不敗先棄玄鐵重劍,再棄無鋒不斷的利劍,最後只用尋常木劍一樣。劍代表他的成就,這當中有他的功業,也有他的業力。他無法將劍放下,一心想要找個傳人。找傳人就是尋牛的過程,要找一條牛來馴服它,談何容易!他想藉找傳人的過程中打破自己的執著,將劍丟下,但每當面對境時心又動了,因為功夫不夠,所以傳不下去,執著丟不掉,丟下的劍又撿回來了。有兩三次他將劍拿回來,這就等於將執著又拿回來。執著一回來,心一定會動,情也就跟動了。
在找傳人的過程中,李慕白始終無法切斷他與玉嬌龍之間的男女關係,表面上他不與玉嬌龍談情,但實際上他心裡一直有這方面的感覺,李慕白不只是傳劍法給她,還傳了一份情給她。玉嬌龍很清楚他的感覺,所以後來她說了一句「你究竟要劍,還是要我?」。最後,李慕白捨己從人,不僅救了玉嬌龍一命,還傳心給玉嬌龍,可以說是達到高層次的完成。因為李慕白的心中再也沒有秘密了,他原有的秘密是他的自尊,秘密沒了,也就是打破了自我,無秘密就無有恐怖,身體達到最大的空性,自性也就跟著呈現,便進入還虛入道的境界。可惜是到了最後生死交關的地步才能傳情說法,事事分明,知所取捨,各有交代。
禪宗強調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唯有現在心可得。也即是過去種種不必背在身上,未來種種沒必要有所期待,才能活在當下做個有真性情、真心和真安頓的人。李慕白自能產生揮慧劍斷情絲的力量,或者進入人牛合一的雙劍合璧的境界,又或達到人牛兩忘的無劍無情亦無住的空性中。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