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真正的悟必須內化,那麼,感情是否也有內化問題?如何內化?

鍾老師:上堂課提到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的解釋「當生命突然受到高度震盪,讓自己的感覺完全改變時,就是所謂的悟。譬如將石頭丟入水裡,產生漣漪,且不斷擴散,漣漪的擴散就是悟的過程,悟產生了,生命就出現了」。他的意思是指「人在修行過程中,如果得到生命的震盪,悟就會出現」。但我的看法是,漣漪的打開只是一種表相,一種感覺,不是真的悟,真正的悟必須內化,必須經過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累積足夠的智慧,內在有很強的驅動力,才可能產生。悟是深度內化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穿透性力量,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是一樣,認識之初所產生的情只是一種感覺,必須深度內化才會有很好的交往。如何內化?需先放下自我,懂得尊重別人,了解生命,了解人性,也就是先要自我完成,有了這樣的能力之後,結婚或單身都無所謂,隨緣就好。

 生物界裡的生命離不開愛與生六個層次──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性靈。人與人的交往或人在生活中所接觸、所感覺的,多半是在物性層次,都是摸得到的、看得見的形狀及顏色。五官影響人的感覺,人又都相信五官所感覺到的是真實的;好比你看到一朵紅花,令你身心舒暢,就覺得喜歡它,但當反射光改變或隱?了,顏色就變了,心情跟著變,原本喜歡的感覺就不見了。其實紅花沒變,是你的心在變,所以心經講色受想行識五蘊在動時,便無法見到真如法相。因此,要體會事物的真相,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心眼去看,必須看到各種不同的層次、層面,就像水有三態,你不能只知液態的水就說你了解水的真相。

 兩性交往剛開始是物性的,先「看」這個人給我的感覺,再決定是不是繼續交往。若是繼續交往,感性跟著產生,進一步有比較強的親密關係,一段時間之後,關係就開始下降。熱過頭後會冷卻,冷一陣子之後,火又會上升,就這樣反復,只不過間隔時間愈來愈長,兩人的距離也愈來愈遠。兩人結婚也好,同居也好,所看到的都是在現實面,繳房租、繳水費、上館子或買回來、你煮還是我煮、垃圾誰倒、要不要有小孩、有小孩誰照顧……。那麼多的問題,不冰才怪!當兩人全力為共同的生活打拚,先前所有浪漫的感覺就都不見了,兩人關係慢慢淡化。因此有人認為,夫婦要有良好的關係,必須適時加些催化劑,譬如看電影、上館子、旅遊等等。但這只是外在的調整,如果內在沒有改變,也許在出外旅遊那段時間感覺還不錯,一回到現實生活,就又回到了原狀。

 旅行所產生的感覺就像將石頭丟到水裡所產生的漣漪一樣,一陣子之後,水面又回復原狀。若要長久保持良好的感覺及互動就必須打破物性、感性、理性的層次,提昇到覺性以上的層次。因為到了覺性層次,就比較不受物性、感性層次的情緒波動所影響,相對也會提高及擴大物性、感性的層次。物性層次低時,看到的只是柴米油鹽,物性層次高時,無論在任何狀況,你都會覺得很好,不會因為薪水少了點,環境差了點,就埋怨對方。少了情緒的不良影響,才有可能共創更好的環境。

 如能將自己的生命層次提昇至覺性和靈性的層次,內部先自我完成,達到高度豐富的狀態後,無論是單身、兩人,或一群人生活在一起,都可以過得很快活。在覺性和靈性的層次,人會用天地的心去看事情,對所有事情都會覺得充滿意義,都是光明的、陽面的。有這種大的慈悲心,你就不會再去嘮叨,不會再去怨恨,整個人會散發出一種燭光外照的能量,當對方感受到你的能量,相對的也會產生內在的生命光華來回應你,也就是彼此會產生高水平的共振,讓彼此的生命層次層層上昇,這時兩人對事情的看法和作法都會有很好的交會。當兩人提昇到覺性和靈性層次再回頭看物性層次時,就可以看到陽面、好的一面,即使走進家庭,也不再覺得是冰冷的、固定的、死寂的、了無生趣的,而是被對方整個人從裡到外所散發出來的魅力而感動,這不是一種單純的外表或外在的激情所動,而是重新又持續創造的羅曼蒂克。

 一般人,自我要求少,要求別人多,兩人關係很容易變成條件式的運作。人有覺性和靈性,就不會那麼執著,能將自我和執著丟掉,便是開悟,對別人的要求就不會那麼多,家庭成員也會自動自發做該做的事情。不要求別人,也不要勉強自己,做你該做的事情,為對方著想而去做,而不是要求對方為你而做。在這種狀況下,兩人的溝通才會平順,雙方的生命就會往更高水平成長。

 許多男女剛開始交往都被「感覺」所迷惑,以為是相合的一對,等到結了婚之後才發現兩人是多麼的不合。怎麼辦?有些人可以忍受,就繼續忍受,只是兩人變得很淡,或像陌生人一樣,過完這一生。也有一種情況是,彼此互相憎恨,但又不願結束婚姻關係,就衍生出許許多多的爭執和困境。

 一些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即使婚姻出了問題,也不敢嘗試去改變,也沒這個能力去改變,只好「就這樣過一生」,這對生命來說是一種極大的犧牲。宋明理學將中國文化精華融匯在一塊,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副產品──禮教。禮教造成很強的思想上的破壞,就像孫悟空頭上帶的緊箍咒一樣,將男女生給綁死了。受傳統禮教所影響,現代婦女即便受高等教育,一旦走入家庭,原本的一些能力慢慢就不見了,只專注在家「相夫教子」,等到小孩養大後想再出去,便與社會脫節了。當然,部份女性有自覺能力,仍繼續發揮所長,不被家庭所困,但畢竟是少數。多數女性在兩性交往一開始就將自己放在一個不平等的位置上,偏向男性,倒向男性,以為有得靠就好了。這其實是傳統上不好的觀念繼續再借屍還魂。

 女性在潛意識裡先貶低了自己,覺得自己能力不夠,不去發展自己的能力,慢慢的,男性變成純粹的生產者,女性只是單純處理家務。男主外,女主內,雖是一種分工,但女性並沒有經濟實權,對外的接觸也愈來愈少,周圍儘是些三姑六婆,談些芝麻綠豆的事,一旦婚姻出狀況,多半沒有能力處理。女性為感情犧牲自己,能力就會逐漸下降。先生不斷在工作上衝刺,人際關係愈來愈大,看得事情愈來愈多,慢慢的就會覺得與太太的談話沒有交集,兩人的距離愈來愈遠。

 兩性要相處得好,必須有同等能力,必須在人格上給予相同的對待,尊重對方的想法和作法,鼓勵對方自我展現,女性無須為了愛,犧牲一切,男性也沒道理為了事業,犧牲了愛。男女必須同時去精進努力,都必須充實自己。儒釋道三家都是強調自我完成,也就是必須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就必須先做到調整身心靈的層次,做到誠意正心、格物至知,體會知慮定靜止的境界,讓身體進入高度平衡、高度自我控制,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時兩人的生命境界都很高了,兩人的對話就會充滿幽默,充滿意境,充滿情趣,充滿快樂,充滿光明,各種愛的力量都會產生。如果兩人都沒修也沒練,只停留在物性、感性層次,那就跟動物沒什麼兩樣,各自慾望滿足後,不是走人,就是打起來。

 不管在交往或共同生活中必須創造最大的和諧和自由,這需要很高的生命水平才能做得到。一般人在結婚前都沒有達到高水平的內在鍛練,智慧不成長,生命能力也不足,兩人在一塊,不但不能互相提攜,往上提昇,反而往下走,本來有的東西不見了,還變得更差了。「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易經的道理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是,一陰一陽各自修成他們的半陰半陽,讓各自內在的世界達到高度完整,再去合外在的半陰半陽,才會是好的結合;像武俠小說《蜀山劍俠》裡的紫青雙劍,紫劍為天,青劍為地,紫劍代表陽,青劍代表陰,雙劍合璧而不相碰,天下無敵。兩劍要合璧而不相碰很困難,但如果做得到的話,就可以天下無敵。同理,兩性合在一塊會有很強的內在的提昇功能,可是一旦產生碰撞,不僅不能提昇,還會有極大的破壞力將兩人往下拉。所以,陰陽平衡是很大的問題,如陰陽不能平衡,獨修反而比較好。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