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拾荒老人,雖有子女,但他不與子女同住,也不與任何人來往,長年靠撿垃圾、賣垃圾過獨居生活,有時還從垃圾堆中找食物吃。雖九十幾歲,但他的身體卻硬朗的很,健步如飛,看不出一點老態,生活也似乎過得很平靜。若就生活平靜及身體硬朗來看,恐怕是許多人想求也求不到的,但就生命的意義來看,似乎又少了什麼。究竟這樣的人生意義何在?若早年他有機會做些努力或選擇,那麼他是否該努力讓自己過更理想的人生?如果我們每天什麼都不想,是否也會走上拾荒老人之途?

鍾老師:這個問題牽涉我們對生命理想的看法,究竟你想當萬物之靈的人,還是萬物之物的人。吃垃圾、喝污水還能活到九十幾歲,這雖然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勉強可說是隱士,在一個絕地裡照樣熬過,還甘之如飴。但這種生命境界及成就有限,連小乘功夫都還談不上,小乘的阿羅漢至少做到最基本的自我完成部分,而拾荒者並沒有自我完成,只是在一種很低的生活水平下去過他的生活而已。

 每個人的生命本質不同,即使生命流程一樣,結果也會不相同。要向在十法界裡屬地獄道、惡鬼道修小乘法門的人講菩薩道的境界,他們是聽不進去的,要點醒他們,很困難,也沒必要。但點醒你們就很有必要,因為在你們的生命境界有更多未來的空間及時間,有太多的可能性,以及你們所處的水平、境界是屬大乘水平,行菩薩道。拾荒者行的是人與物的道,你們行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唯有人間道才值得我們下功夫來修證,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也就是一切覺證必須自生活中淬練出來才有意義。人與人的運作需要更高的智慧,更高的提點,更高的開悟,以及更高的生命能量,才有辦法過更理想的人生,生命裡才會有更多的光芒點亮周圍的黑暗,也才能夠看到更高廣深遠的境界。

 拾荒者的平靜是小乘的平靜,雖得一人平靜,但天下不靜,那樣的靜意義不大。若在人山人海裡,在紛亂的時空狀態下運作,能夠保持平衡及自在,這時所產生的力量及生活模式會讓生命變得極珍貴及更具意義。我們生活周圍有許多順流、逆流或漩渦等等,若能從中找出自己的平衡,無論在任何層次都能體會更高的生命價值,面對更豐富的人生。在純粹靜的狀態下要有所得,除非你已走過千山萬水。像達摩,若沒有先前在印度的準備以及從印度到中國再到少林這段艱辛過程,就不可能在最後山裡的面壁靜坐階段還能綻放出如此高的生命智慧。

 歷經風風雨雨是成就生命必經之途,在風雨中生命會產生碰撞,即使資質不高的人,譬如中等資質,也能打開到中上程度。風雨是隨緣而生的,不是自己去製造的,人要創造的是和平,而不是製造風雨。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讓自己身陷逆境,再磨練自己,而是要以一種順天應人的態度面對隨緣而生的狂風暴雨。

 理想的生命如何運作?每人每天所接觸的人事物都不一樣,當我們面對周遭這些資訊、社會潮流、政治、哲理時,能否將自己的觀念、認知與它全面碰撞,看看自己的觀念與眼前所聽所見的究竟有何不同,這就是一種生命提昇。生命必須有碰撞才能產火花,隨緣碰撞會開展生命格局,隨時掃描各種不同層次的事物,智慧才會增加。生命經由碰撞而有所感,有所覺,再經過沈潛,慢慢就能看見更深層的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內涵,建立生命更高的覺醒,並保持生命的高度平衡,這就是一個理想生命的運作模式。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