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所指為何?
鍾老師:「應無所住」所產生的心是明心見性的心,它是一種智慧,也像一面鏡子,忠實反映所有事物的主客觀現象,但不做任何表述,不對事情做是非善惡的判別。就像練功守丹一樣,直接用身體運作,而不是用心去運作,不要去想有任何的光和熱或刻意的去做一些感覺。能做到無所住,心的意識就會停止,八識的起動就會變成自然直接反應,這時的能量耗損減少,看事情的角度就更寬、更廣。相反的,心有所住,人變執著,情緒起動,也就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要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必須將我們的自性、八識田、私心等全部做有效的調和及控制,做到沒有意識心、矛盾心及分別心,也就是做到心無罣礙,這時我們的身心就能達到最高度的平衡,解決問題的智慧就應運而生。舉個例子,最近政壇上流傳著這樣的笑話,沒人敢說「我是中國人」,而是繞個圈子說「就教授的身份來說,我是中國人,但從政治的立場來看,我不是中國人」,或是「我是中華民國國民,但我不是中國人」。這種白馬非馬的論調,是有心人刻意製造出來的矛盾與分別。「中國人」三字原本具文化、歷史、血源意涵,中國人的身份不會因人易地而居而有所改變,如今這三字已被當成政治圖騰來使用,而部分百姓卻在不明就理的情況下跟著起哄,如此,只有引來兩岸百姓之間更多的分別、誤解與猜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可能的。少了「無所住」所產生的智慧,非兩岸百姓之福!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