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了一陣子功,對周遭事物多了一些體會,對一些事情更清楚知道該怎麼做,對氣的變化也更有心得。我常將這些心得歸納整理記在筆記上,但每當我遇到問題想要將它拿出來用時,就覺得不太順,能力似乎變差了,頭腦也沒當時記筆記時清楚。是否「知而不說是為真」?對某些事情,不去想,處理起來會更順利一些?

鍾老師:「知而不說是為真」這是比較高境界的作法,可是我常講「不得一法,不能入法」,一開始若不苦練,不去做一些規律性的練習,就很難達到「知而不說是為真」的境界。因為一點都不知,那來的知而不說。這時即使有所悟,也是低層次的悟,必須要不斷的練習,從功法中體會更多的知、更深的知時,悟才會更深、更大。

 從行去體會氣的變化,這是初步的經驗法則,會讓你感覺到氣的境界。可是當你想去用它時就發現行不通,因為你的功夫還沒到使用它的程度。看到氣的境界呈現,只是進到門檻,要掌握它,還有一段距離,必須有禪宗所謂「二入四行」當中「行入」的功夫。行入有四種行法,分別是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每一種行法的層次都是一種生命體悟,從行去體會氣的道理,再從氣去體會生命深層的意義,這時生命真正的力量就會產生。雖說透過練氣可以與我們的生命、人生經驗互相引證,進而達到真知的境界。但倘若氣的能量不足,氣就不會聚,氣一不聚,什麼都得不到,即使做再多的歸納分析,聯想更多精彩的內容,等到做好筆記,要去行時,發覺根本無法行動,不行還好,一行更亂,因為能量不足,一切都是空的。

 我常提醒同學,練功剛開始雖有心、有意,但練到差不多時,就要無心、無意、無所求,功夫境界才會提昇,氣才會貯存,才能體悟更深層的生命境界。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