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功法為何先從共振態再進入定態?如何將「陰陽之理──極者生變」的道理應用在生活上?

鍾老師:道家功法是從身體運轉開始,先要做到練精化氣,再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入道,這是道家法門運作的基本模式。依照道家說法,身體的氣脈若不通,心就不會清,所以要先練精化氣,藉由導引和吐納產生共振,這種很強的、高度的氣的運作會讓我們的身體通達、通暢。之後再練氣化神,透過氣來轉化我們的神識,讓我們的心和神慢慢的穩定下來,再加以老師的共振波所產生的運作,同學就會慢慢進入一種平衡狀態,再透過靜功的運作就會逐漸進入一種入靜的狀態。

 道家功法是先生理後心理,先通達後入靜,若不通達,不由生理進入,而直接進入入靜狀態,思想就不通,心也不會穩定,不會平衡。先共振而後入靜這種身心相應法門與陰陽的道理完全相合。共振是陽的運作,入靜是陰的運作,陽之極就進入陰的狀況,所以先共振,先從陽的狀態,再進入入定態,也就是陰的狀態。

 共振完身體通達,精神比較穩定,就有辦法將心裡的雜訊轉化、去掉。將此道理運用到生活上,譬如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一定是先共振一下,隨著對方的行動來走,也就是對對方所講的任何話,所做的任何事,不需要去推翻,不需要去切斷,也不需要去反擊。就像太極裡的動作,是順勢運作將對方的力量吸納再轉化。若不先吸納對方再行轉化,而是先反駁,那麼對方根本聽不進你的話,就不可能產生任何共振。每個人都有執著及盲點,當我們用自己的不知去攻擊別人的知時,就會有更大的執著產生。

 太極裡的推手是圓的,有其道理,不僅動作要如此,處理事情也要如此,這也是「陰陽之理──極者生變」的道理。以新任總統陳水扁處理兩岸關係為例,在就職演說中,他刻意迴避「一個中國」問題,但又為了表示善意,就講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枝節以做回應,這就有問題了。因為不提核心,只提枝節,就是不圓,不完整,缺少中心能量的運作,既吸納不進來,也推不出去,無法產生良好共振,什麼事情都推不動,除非他本來就不想有共振。能否共振要看有沒有共識,有共識就會有共振,中華民國憲法原本就秉持一個中國原則,提出一中原則,雙方就有共識,再從共振中求同存異,慢慢就會入定,兩邊都會太平!

 談判的道理也是一樣,先全部吸納,再轉回去,再慢慢從一陰一陽的運作中去化解,就可掌握當中的一些轉化契機。先吸收再轉回去,其中就有所變,對方可能再打回來,你再接,如此往返,等到對方認同你所提的方案之後,解決方法就出現了。在這過程中,剛開始是模糊的,模糊屬「乾」的運作,接著必須考慮如何去變、去轉,變到後來就成「坤」的運作,也就是將各種所謂的善意都表示出來,雙方各自表述、解讀,直到雙方都滿意為止,這是可能的。

 從打拳上來說,連消代打是為高招,對方一拳打過來,我將這一拳消掉,再打回去,就將對方打倒了,可是這是屬於拳法裡的下等動作,雖然我贏了,對方也受損了。太極不走這種下等運作,而是吸收對方的力量,將它轉化掉,再還給對方,這種損害沒那麼大,而對方也能體會你並沒有要傷他的意思,這才是真正的太極精神,而不是像一般人將「打太極」比喻為推托事情。太極的運作法則是先轉化,還原,重生,再轉化,再還原,再重生,就會達到最高境界。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