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透生老病死?

鍾老師:生老病死是自然的現象,也是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避免不了卻又不願面對的問題。道家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完全了悟生死之迷,所以根本不談生死,又談成仙,要人在生之時達到超然物外,臻真人、至人、神人之境,及至羽化登仙,成就一生最高的自我完成,自力具足,達到最高的自由人境界,因而足以遊戲人間,美麗人生,進而真的美夢人生。佛家談論生死,有輪迴之說,因為有來生,所以死亡並不可怕。但佛法精神在今生,強調今生能完成,就不用去相信來世。

 花自飄零水自流,花自然隨風飄落地上水上,水不斷的流動,未曾止息,生命現象本來就是這樣。在生命過程中,心動才有感傷,心不動,就不會有感傷。但若無法做到心不動,就要能體會像弘一大師走到生命盡頭時所寫的「悲欣交集」那樣的境界。

 因為心動,就會有感,也會有悲,但當悲和欣合在一塊,那樣的悲就不是悲哀的悲,而是慈悲喜捨的悲,自能展現極強大的坤道力量,像菩薩一樣「覺有情,悟無生」,也就能「觀自在」。弘一為何而悲?因為感傷國故凋零,不知國家未來去向,看不到歷史盡頭,不知天有多大,地還能承擔多重。為何能欣?因為在鴻濛?蘊中看到希望。隨著修行境界日高,當悲和欣交集在一起,他所體會到的生命境界就愈來愈大,對世事有更圓融的看法,能在月圓、月缺的交替過程中,找到高度平衡,終究成為自由人。生盡其所能,死亦無所懼,所謂生亦何苦,死亦何哀,此刻也就不在乎是生是死了。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