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藥物的「瞑眩反應」抗老防老

治療過程誘發的不適反應並非好轉或排毒現象

/蔡呈芳 台大醫院皮科醫師


 在中國古籍上,記載著「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意思是使用藥物後若不產生不適現象,疾病是不會痊癒的。在臺灣部份的健康食品及化妝品銷售業者,也流傳著相似的說法,認為部份消費者在使用其部份產品後所產生之種種不體現象,是身體調體現象的一部份,因此業者又稱此現象為「好轉反應」或「排毒反應」。部份銷售人員甚至鼓勵消費者在出現這些不適現象時,反而應增加使用劑量或次數,以加速好轉或排毒之進行。

 什麼是「瞑眩反應」?「瞑眩反應」到底是否存在?以現代醫學來看,這些問題,其豈是相當值得深入探討的。

 皮膚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在人體抵抗病毒的同時,皮膚自然也會參與或受到連帶影響,而往往在皮膚出現疹子時:病毒已經為人體控制,而即將痊癒。因此發疹其實只是病毒感染之過程,而並非排毒現象。

 在臨床上,這些病毒也偶有無症狀感染的情形,患者並不產生疹子,但並不影響患者當時之痊癒,也似乎無礙於日後復發之預防。而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一些感染性皮膚病治療過程中。例如梅毒、黴菌感染(如足癬、頭癬),甚至青春痘,以抗生素治療時,偶然可見全身不適或局部惡化之現象,目前認為是因感染原被快速消除,誘發免疫反應,而引起發炎現象。這種情形被認為是治療中可預期之副作用,雖只有少數人會發生,但醫師在治療前多會先加以解釋。情況輕
微時,是可以不如處理而待自行消退,但嚴重時仍須加以處理。類似的現象發生在扁平疵(一種病毒感染)的治療中,由於免疫力的提升,患處出現發癢現象。

 然而在外用治療上,包括化妝品的使用上,最常出現的局部惡化現象則是來自過敏反應及刺激反應。過敏反應是一種因外來化合物誘發免疫反應,而引起疾病的狀態。過敏反應常是一種體質性免疫反應失謂,如化妝品內的香水、防腐劑、抗氧化劑及一些天然成份均較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形成需要一段誘發期,一般至少七至十天,而且只需要微量過敏原即可造成發炎。一般說來,除少數化妝品如染髮劑會造成嚴重發炎外,一般化妝品所引起的過敏反應多半輕微,患者只感覺患處有輕微發膚、發紅或脫皮現象,再加上過敏原常同時存在多種產品中,因此患者常無法自行找到過敏原。

 至於外用治療所引起的刺激反應則更常見,刺激反應的發生常是可預期的,甚至在某些情形下是被當作有效治療的參考指標。例如常見的外用A酸所引起的皮膚炎,甚至美白成份hydrOqUiOne使用初期的發紅現象。雖然這些現象是屬於副作用的一部分,但在相信劑量越高,療效越佳的前提下,而允許這些副作用在可控制的情形下發生。雖然皮膚對於外來刺激物質,在可容忍的範圍內,是會逐漸體應而產生所謂的「硬化」現象,而終究自行痊癒,然而這種現象其實是皮膚自我的防衛機轉,無關乎所謂「排毒反應」。尤其當這些刺激反應超出皮膚本身所能負荷,自然會形成嚴重的皮膚發炎現象。

 而另一種與所說「瞑眩反應」可能相關的,是類固醇停用後的「反彈反應」。例如乾癬及口圍炎(一種因外用類固醇引起之類似青春痘現象),在突然停用類固醇後,往往病況會有明顯惡化現象。而此種現象,甚至可能持續數年。

 「瞑眩反應」從某些現代醫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存在的。這種現象可以是單純的藥物副作用,也可能是因治療而誘發的人體免疫反應,或是疾病本身的自然病程。然而不論何者,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是承認此現象為副作用而避免其發生或加以控制,而非貿然冠以「好轉反應」或「排毒反應」來作說明。

(摘自《中國時報》1999.05.14)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